行業圓桌會議五中國保險業的開放與發展實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3日 15:10 新浪財經 | |||||||||
2005年12月12日,《財經》雜志2006年會在北京舉行,主題為“預測與戰略”。新浪網提供獨家門戶網絡支持。以下為行業圓桌會議五:中國保險業的開放與發展。 主持人: 黃斌元(路透中文新聞部總編輯)
嘉賓: 李克穆(中國保監會副主席) 張子欣(平保集團總經理) 楊麗君(中國歐盟商會保險和基金管理工作組主席) 李安達(畢馬威精算服務合伙人) 李克穆:1959年,中國宣布商業保險只保留對外業務。中國現在保險業業務重新起步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們也不說春秋戰國了,我們也不去說19世紀初的上海,現在保險業重新起步20多年。但我們畢竟有一個基礎,這個基礎還是很重要的,就是我們最早的人民保險公司,這是機構。后來的保險業人才的培養、各種公司的建立都和這個基礎密切相關。我們國家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外資保險公司開始進入中國,最集中的是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談判過程當中,到了最后階段,還有兩大難解,一個就是農產品公司、一個就是商業保險,外國公司一定要建,那個時候很多中國的高層人士認為從這次談判當中感覺到商業保險如此的重要,因為我們過去一停二十多年什么原因呢?就是把商業保險作為財政的一種補充,變得可有可無。那么在市場經濟過程當中,商業保險絕非可有可無,十分的重要,在一些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在證券市場上商業保險資金加上養老保險資金可以達到30%-40%,舉輕若重。因此,在WTO談判最后時期,最后一個問題就是商業保險的問題。 我們國家經過談判作出一些承諾,當然我們也說了,商業保險外國公司進來是比較早的,而且速度是比較快的,到目前為止,中國一共有70多家保險公司是總家數,其中有41家是外資公司,大家可以看看這個比例還是相當大的。那么總體來說,外資保險公司的進入,應該說帶來很多先進的保險理念和管理技巧。同時,對中國保險公司形成了挑戰。這種挑戰不是一開始就表現出來的,而是隨著發展日益顯現出來的,目前,外資保險公司雖然在總的比例上并不大,但是在一些重點城市里面,比如上海、廣州已經達到15%左右的市場份額,應該說發展還是比較快的。我們不要一個人講,我先講到這兒,就算是一個開頭吧,先把發言權交給主持人。 黃斌元:謝謝李主席,現在請張子欣先生講一下,你們是國內保險公司的代表,你們覺得國內保險業在針對外資的挑戰,怎么做內資的中國公司。 張子欣:剛才李主席已經按行業發展的大局說了一些,在經營參與者這個角度,我覺得經營一家公司。平安保險公司也是改革開放二十幾年的一個產物,在改革開放過程當中也遇到了很好的機會,從1988年在深圳蛇口一家很小的公司,由湖北開始,現在我們已經是涵蓋了基本上所有的壽險、財險的業務,全國有很多公司。這些離不開政策方面的支持,也是經濟發展帶給我們的一種機會,作為需求來說是為老百姓養老、健康保險,確實是我們發展的機會。 我們看現在對外資開放的過程,在保險業來說,我們作為保險公司來說,我們對外資應該是一種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剛才李主席也說了,保險這個行業說到底已經搞了很多年了,從十五六世紀以來,確實是在全球的整個發展累計幾百年的經驗,國家在這方面起步的時候,作為參考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做法。平安一直以來都是希望做到自己的特色,就是所謂的國際化的標準,也是本土化的優勢,不管是美國標準、英國標準,是全球經過幾百年的一個標準,我們按照這個標準來把這個行業經營好了。同時,我們要建立很有特色的本土化的優勢,立足于中國市場的一個保險行業,我們服務的對象是所有中國的老百姓、所有中國的企業,我們必須要非常的了解,對本地的企業、本地的老百姓的需求是什么?通過什么服務的方式才能服務好。所以未來的競爭是本地公司是國際化的公司,國際化不光是學習,而是把人才、資金運用、保險的很多產品提供也要跟國際接軌,尤其是培養人才,未來培養出來人才不光是在中國經營好保險行業,這些人可以在中國的保險走出海外,他們也應該有能力去管理好在國外的保險公司的事,應該朝著這個方向走。也是國際公司本土化的過程,能夠和本土公司在同一個理念、同一個對客戶需求的理解,能夠有競爭的能力。 黃斌元:從我們搞新聞的人來看,哪一個行業開放越快的話,進步越大,可能我們的零售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現在看來,保險業也是其中一個。在會議上我們有幸能夠請到歐盟商會管理基金管理會主席楊麗君女士,請她談談。 楊麗君:尊敬的李主席,今天非常高興有這樣機會來到這里與在座的各位分享一下我在這幾個方面的看法:中國的發展與開放、改革給我們這個行業帶來什么?中國保險業的競爭與發展,外資、內資到底互相在哪兒?我想從幾個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下。現在我所在的歐盟商會保險行業工作組目前已經有14家來自歐盟成員國的公司,在華設立33家公司,有33家公司設立39家代表處,隨著外資保險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競爭給保險業帶來機遇和挑戰,如何在競爭中求生存和發展,如何在競爭中把中國的保險業做大做強也是外資和內資共同關注的問題。 從治理結構方面,哪些國際經驗中資可以借鑒,我想從四個方面可以介紹一下:第一,管理指標。內資保險公司通常把當年的業務量、當年的年度利潤作為經營管理的一個重要指標,較少考慮到保險公司在經營當中的風險和回報體會。而外資公司通常兼顧所得回報和承擔的風險。國內保險公司通過當年的利潤增長衡量當年的經營狀況,通過監管機構的資本要求和利潤衡量的方法來計算資本回報率。 另外,用傳統的方法是用當年的新業務價值以及實際經營,與上年預期差利衡量,雖然重視業務量和當年的業務增長,但漸漸的不把衡量利潤的指標,采用風險回報率用市場的價值來衡量當年的利潤,同時用資本的方法來衡量資本的需求。 用以上的兩項計算來調整風險后的回報率,在風險方面,兩者也有一定的區別,國內保險公司對外還是在遵循傳統的風險管理模式,像風險的歸類基本分為利率風險、保險風險、金融風險,對風險的分類比較少,對每一類的風險沒有更加的細化,在風險控制方面中資保險公司和外資保險公司不一樣,但是對風險的控制并不是非常的嚴格,而外資公司采取更加細化的保險管理模式。保險方面分疾病、死亡等等,還有信用風險、運營風險,在風險控制方面,開始將風險控制的重點放在市場風險的控制上,對于資產負債和風險進行聯合的控制。 第三方面,在資本管理方面,中資公司資產配置主要基于傳統的監管要求,不是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而外資則是基于風險資本或者叫經濟資本的要求,考量的是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通常會定期更新的。在計算必要的持有資本的時候,中資公司通常只是將準備金、風險保額、保費一定的比例來計算持有的資本,而這個比例不是隨著市場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在這方面,外資的做法通常是基于當時的市場情況,模擬利率、死亡率、持續率等因素的波動來計算不利的情況下,保險公司應該持有經營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多少資本。 第四方面,在產品的定價方面,中資主要遵循下面幾個原則:第一,在盈利指標上要求傳統的新業務價值為正值,內部回報率要求包括籌資的資本,在未來可分配盈余的預測方面,通常也有考慮一些保證和內涵的選擇權,對于這樣的預測都是基于固定的假設。對資本占有及風險考量還是不夠的。比如說在壽險的產品,資本占有的風險是準備金的4%,和風險保額的0.32%所需要的資本,而外資是不同的,比如盈利性指標上是要求市場化的業務價值,用它來考量必須為正值。市場化的內部回報率要高于股東,因為承擔風險而要求的高于籌資資本的收益率,對未來盈余上,對于未來現金流進行隨機模擬,以測試在不同的情況下,未來可以分配的盈余的變化。 另外,在資本占有方面,在定價中,外資考量的是每個產品對資本的占用,從而改善產品結構,在相同資本下,根據未來利率、死亡率、持續率不同,隨機模擬計算最糟糕的情況下,所需要資金持有量。相同的產品在中資保險和外資保險當中,很可能造成截然不同的評估結果。 以上就是基于我們公司在中外保險公司做的一些調研中的比較和研究。 黃斌元:我們以前講保險算術很厲害,我們這次很榮幸請到畢馬威亞太區合伙人李安達先生。對于風險如何衡量,中國保險業的發展這方面請問李安達先生有何高見。 李安達:其實很多人不清楚畢馬威在保險公司扮演什么角色,它是全世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在我們的服務領域之中,保險業、保險客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客戶群。我們客戶群包括一些非常著名的保險客戶。而在中國民族成長過程當中,特別在過去年,我們的壽險和財險一起成長,我們在香港上市,提出比較大量的外資保險公司怎么樣進入中國市場、怎么投資,最近我們做了很多收購方面的合作工作。 如果話題轉到風險的話,保險是一個承擔風險的行業,它和其他所有的行業有不同的地方,它是先收錢,再付款,其他行業都是先有產品出去才收錢,保險是一個非常長期的行業,所以它的風險不是說今天明天。跟銀行業的區別就是,銀行業的產品大部分都是一年、兩年、三年、四年、五年,保險的行業都是非常長的時間,一般達到三四十年,當中的風險大家都知道有經營風險、管理風險。但是,它非常特殊的地方就是比較長期的投資風險和死亡率的風險。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就是退保的風險,都是一些非常特殊的東西。 黃斌元:剛才講了很多的風險,我們談到WTO以來中國保險行業的開放,開放和風險管理本身有一定的關系,矛盾也是統一的。在這方面,我想是不是請李主席給我們談談從這一個針對性的矛盾來講,監管機構如何考慮監管方面的政策和實踐。 李克穆:保險業的風險大致說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承保方面,也就是承保業務帶來的風險,這個本身有很多方面。比如說定價方面,比如說經營當中發生的風險。另外一個方面,就是保險資產管理風險。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保險資金運用過程當中發生的風險,這方面的風險有若干方面,比較常見的利率風險、道德風險、信用風險等等。 在當前我們的保險業,剛才我說了還在一個相當初級的發展階段,保險業對風險管理的水平也是亟待提高,保監會做什么呢?保監會的任務就是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就是通過加強監管創造一個有序和規范的市場環境,使得中資企業、外資企業在這個市場當中能夠公平競爭。外資公司總是談到能不能享受過去的國民待遇,保險業從開放那天開始就是實行國民待遇,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一些具體的環節需要改善,總體來說中國對外態度是相當認真的,我覺得保險業開放的速度是相當快的。從數量上來說是這樣的,從實際運行方面來說,保險公司外資進入是不一樣的。從管控方面來說,我們對外資公司非常的關注,我們希望中國引進一些實力強、管理水平高的外資公司,能夠促使中國保險公司總體水平不斷的提高,剛才楊女士講了外資公司和中國公司在風險管控方面有一些區別。坦率地說我不完全同意她的說法,因為她說的一些方面某些中資公司也可以。中資公司在風險管控方面還是在不斷提高的,比如張先生也感到平安公司有些方面做得還可以,并不是完全沒有作到位的。但是有一點我同意楊女士的觀點,就是中資公司需要全方位的提高防范風險的水平。我們還是剛剛開始對償付能力的監管。與此同時,我們還加強了對于公司治理結構的監管。但是我們為什么加上結構兩個字呢,不稱作公司治理,加了結構二字要防止內部人員控制,加上結構二字是吳敬璉教授,國家關于“十一五計劃”上面用了結構兩個字。公司治理結構對公司的盈余水平計算如何有影響,因為要想把公司真正打造成現代企業制度的模式,必須不斷的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 還有一點就是風險管理,在歐洲國家把風險管理作為一個獨立的環節拿出來進行監管,過去風險管理放在償付能力當中,到目前來看,更多的專家認為要獨立對待,因為風險管理本身相當的復雜,而且充滿了不確定的因素,需要關注的方面非常的廣,這樣說起來國際上的保險監管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加強:第一,償付能力、第二市場行為監管、第三公司治理結構、再加上一個風險管理。但也有專家不同意這樣分,因為可以合并成一個對象,但是我們分為四個對象對大家來說是比較清楚的。 黃斌元:看看在座很多保險業的精英,請大家提問題的時候,先自報家門、人名以及提出的問題是問哪位演講嘉賓的。 提問:對于保險公司的話,您對本土保險公司到境外經營是如何看的?請教李主席的意見。 李克穆:我參加香港的“CEPA”談判,香港非常希望中國保險業能夠率先實行“Q”能夠走出去。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們中國的保險業想走出去,現在也開始有一些了。要說到我們的資金出去,現在我們做得最明顯的一件事情就是三大公司(中國人壽、中國人保、平安)全部實行了海外上市。一方面,可以增加競爭能力,還可以變成一個國際公司,能夠在國際公司的框架下不斷完善法人結構,對提高公司的運營水平帶來一個很大的變化。我們支持那些有實力、具備一定條件的公司走出去到海外投資。 提問:中行和建行向保監會申請建立保險公司,不知道會不會批? 李克穆:去年我們批了一些,但是其中還有一部分,還有一些沒有開業。我們也是采取一個很慎重的態度,我們想成熟一個開業一個,對于還沒有開業的我們主要想從股東結構、經營班子方面進行考察,我們想審批的慎重一點對于公司也是一件好事情,這樣可以使它開業之后能夠更加順利的進行工作。至于說具體的數字,現在還沒有一個具體的數字,等到12月31日的時候給你一個具體的數字。 黃斌元:剛才楊女士談到中外保險公司的經營方面的異同,我想借這個機會請張子欣先生作為內資的保險公司方面做一個回應。 張子欣:我想在談到差異的話,差異并不是那么大,尤其是我們在一些方法上等等.現在所有包括剛剛成立開業的保險公司在內,已經擁有很多的方法,如果沒有的話,花幾十萬、幾百萬,請畢馬威來做一下,這個問題不大,唯一差別還是信息的披露,確實國外保險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和我們不同,如果沒有披露的話,也會給投保戶一個知情權。我們在香港上市以后,我們的披露范圍遠遠超過人壽、人保公司,遠遠超過香港上市條例所要求的披露范圍,也是主動做這方面的披露,可能未來其他的保險公司也會再跟上。 我們確實有幾方面比較突出的,方法都可以跟得上的,反而是行業發展有三方面和他們不同:第一,他們發展非常的快,在管理技能方面確實是有一個問題。我們總公司有很大的缺口,但是到了分支機構層面,管理基層的欠缺是我們的問題,未來我們要加速培養這方面的人才,這和國外的公司比起來確實是人家經營幾百年過程當中積累了一大批的人才,作為我們就很少。 第二,資本的累積。我們畢竟是幾十年的時間,沒有大量的以前留下的利潤做今天面對風險的資本。在美國這么成熟的情況下,比如有做1塊錢的保費,他們是這樣的水平,我們現在不可能,希望保監會在這方面未來的監管會朝向比較嚴格來進行,當然對于現在所有中資公司股東們也是一個非常大的要求,如果以前沒有足夠的累積下來的利潤來支持做未來利潤增長的話,股東們要掏錢做了。 第三,資本市場的成熟程度的問題。現在特殊產品都是帶有儲蓄的性質的,老百姓需要的都是儲蓄,儲蓄以外都加著保證,老百姓想到要買儲蓄,我們現在投資的范圍比較狹窄。最后是目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市場和資金的匹配,保監會過去兩年也是在拓寬投資渠道有效控制風險的大前提下,能夠逐步的開放,可以朝著這個方向來努力。我們覺得這方面不是每一家保險公司都可以改變的,這方面是跟著上面改變的,步伐是一致的,可能因為成熟的程度不同,而邁出的步子不一樣。老百姓確確實實需要幾十年的保障,確實需要這種負債產品,如果保險業達不到的話,就不能做到對老百姓的未來保障這一點。做到這點需要有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需要有一個更寬的投資渠道,同時也可以解決以前留下的問題等等。在發展當中也不難解決,也可以很好的解決。 我覺得中資公司和國外公司差異就在這里,反而不是基本的經營理念上。這是我親身的一個經歷,很深的一個感受。 李克穆:我插一句。剛才張先生講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目前保險業面臨很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好產品開發當中保障性產品和儲蓄性產品和投資性產品的關系。因為,隨著保險業的發展,隨著經濟的深化,越來越多的公司設立了一些儲蓄性和投資性比例相當大的產品。有的時候,在這些產品當中,保障性的只占了可憐的1%,這樣來說還有保障性,有的產品索性完全沒有,實際上等同于一個普通的基金。友邦北京公司的經理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們的保險產品都向著這樣方向發展,如果我們的保險產品慢慢失去保障性的話,那么這種產品對于保險產業來說是一種自殺性的,這個問題使得我們保險從業人員再次思考。 黃斌元:李主席剛剛提到保險渠道的問題,不知道保監會在這方面有什么回應? 李克穆:投資渠道應該說最近幾年我們做了很多的工作,在不斷的拓寬投資渠道。盡管已經做了很多的工作,但保險公司認為不夠,還要進一步的拓寬。但是,我們可以請教一位保險公司的老總,他們現在應當感到很大的責任在保監會當中,也在公司的本身,我說這個話什么意思,過去說我沒有渠道,現在保監會說我給了你這個渠道,你為什么還不投進去呢,因為現在覺得不安全。現在沒有把足夠的資金投入到市場當中的責任不在于保監會的限制,實際上來自公司內部的謹慎,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剛才楊女士談到風險的時候提到利率風險,在資金管理方面是一個很大的風險,是一個專家性的問題。比如說,現在的股市到底要投多大的量,大家現在關注中國利率走向如何,利率是提了,利率提以后對保險公司來說究竟是什么樣的劍,實際上是一把雙刃劍,從壽險來說利率的提高可以化解利差是一個好事,但是在銷售產品的時候是一個負面,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也就是說,它這種決策使用的衡量不是在保監會而是在公司自己的治理結構。 張子欣:不得不回應一下,因為李主席說得非常的對,比我們都更加的鉆研。利率是產品保障方面,也是一個過程。一方面老百姓很需要保障,可是老百姓必須有一定儲蓄性成份的產品,原來保障性的再一塊塊的架上去。以往很多的產品平均一年到1500元-2000元左右,儲蓄占了非常大的成份。但是近年來,我們看一下同樣類似的產品,其實保費到了3000元了,很多部分都是保障性的,對于重大疾病、養老保障等等不同的保障。其實在沿海地區確實是這樣的格局,我們也是朝著這個方向相輔相成。近年來和兩年前差別已經很快了,我們賣更多的產品只是接近一半的保費也是在保障方面,其實每一年都有續保的保費。投資方面我們必須慚愧,因為對于投資市場、股票市場理解還是持一個比較謹慎的看法,但是不代表我們不看好,我們希望低位進倉、長期持有。但是同時,我們也希望除了股票市場以外,有一些時間很長、有十幾年、二十年繼續堅持,一直很穩當的產品,不是開發項目,像房地產租賃項目在全世界都停止已久,經過幾十年的驗證,希望作為參與機會平衡在股票市場投資的風險,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能夠在投資領域當中能夠得以平衡。 李克穆:這完全是公司行為,前一段時間有一個業界公司打電話,說平安公司進入股市有些波動,是什么情況?我就和平安公司老板馬龍哲打一個電話,他說搞不清楚,這是張子欣搞的。后來我說我不是要干涉,我只是問問,你搞不清楚也正常,這是市場行為。 黃斌元:保險在中國越來越多,甚至很多經濟學家把保險業的發達不發達,跟能不能擴大內需放在一起。老百姓對于退休保險、醫療保險沒有把握,所以都不敢花錢,因為弄不好了將來沒有錢用在醫療治療上。 李安達:這個不好說,這么多年如果從外國的歷史來看,是從儲蓄、養老慢慢變成醫療保險發展上去的。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在過去二十年非常快,但是跟國外的幾百年歷史來看還是需要一個快速趕上的階段,從亞太地區來看,我們看一下日本很多的產品都是儲蓄型、都是保障性的保費產品,在這么發達一個國家也是這樣的行為。其實,保險是通過經濟、通過銀行保險非常廣泛的銷售渠道推售這些產品。所以需要完全看購買人需求。我們看現在的教育基金、養老基金、醫療保險,我們覺得這幾方面都是未來的趨勢,但是儲蓄有一個作戰,這對利率的走向也是非常的敏感。我覺得不是一廂情愿銷售,是慢慢幾十年的積累改變的。 《經濟觀察報》記者:現在我們看到進入保險業的資金除了以前的資金,像銀行和一些大企業來說都進入保險業的市場,對于一個監管來說會涉及到像銀行、證券業方面。在不同監管層之間的聯合監管工作方面,我們有一些什么新的設想?謝謝。 李克穆:到目前為止,我們現在實行的都是分業監管。分業監管這個體制是從銀河證券成立,到現在為止我們實行分業監管。但是業界已經注意到了混業監管的趨勢、苗頭已經比較旺盛了。我們客觀來看,實際上美國也不過是在1998年以后才實行混業經營,它之前也是分業經營。而且分業和混業并不是一個先進和落后的標準。現在從中國情況來看完全進行混業經營沒有幾個企業,一個光大、中信,平安公司也有這樣的成份。我們現在從三個監管委員會來說,銀、證、保三家來說,誰的領域誰來管,比如一個集團有三個行業就好了,這三個行業分別由我們三家來監管。當然,隨著以后經濟的發展以及發生什么新的情況,我在這兒就不多做評論了。 國際新聞社記者:請問兩個問題,第一,保監會如何在信用體系方面加大對保護、保險公司的監管與審查,保險公司上市過程當中,是否出現自身信用危機比如年報、信用報告等等,如何讓廣大保民得到信任。第二,保監會和保險公司如何領導廣大老百姓轉變觀念、認可保險,如何處理保險投資方、保險公司與局部滯后帶來的矛盾,比如有一些下崗職工也想買保險,但是沒有那個能力。 李克穆:你提這個問題非常好。保監會最近召開信用會議,強化信用問題,以誠為本、以信用為本,這是保險業的生命所在。目前社會上對保險公司有一些看法,主要是圍繞在信用問題上,在誠信問題上我們還是有一定差別的,這應該說是保險公司亟待完善的重大問題。信用問題要解決好實際上不是一句口號,要完全深入到我們經營的具體工作當中,它要從完善整個經營制度、完善整個規章制度來提高信用的條件。與此同時,從人才培訓方面也需要下很大的力氣,有一些外資公司在這方面的確有著很多好的經驗,這些外資公司在指標設計的時候,它不去鼓勵它的營銷隊伍承擔這些保費,而是強調質量和效益。 強調服務,把對客戶的服務放到一個至關重要的位置,作為考核經營人員一個重要的標準,作為提職的一個重要的標準。客戶反饋,客戶對保險公司的評價、對于營銷人員的評價、社會對于保險公司評價,這是一個保險公司必須放在首位的問題。實際上說穿了,信用問題不僅是保險業,各行各業都離不開。但是你的問題我認為提得準,就在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信用問題確實是保險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從目前我們接到的上訪、投訴的案件來說,和信用有關的案件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保監會最近連續出臺的一系列的文件,都和提高信用有直接的關系。 總體來說,商業保險的發達程度和一個經濟國家的發達程度是成正比的。但是我們最近一些調研數據來看,也說明另外一個問題,經濟發展水平比我們低很多的國家,它的保險意識比我們國家強得很多,但是這些保險產品基本上都是保障性的,這一點其中一個原因主要是和我們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離不開的。在市場經濟國家當中,無論老百姓也好、企業也好,商業保險意識會相當的強。前段時間,商業保險處于可有可無的地步,這是一個本質的原因。現在引導大家來買保險,我想不能說保監會來做這個工作,大的方面來看還要靠國家經濟發展。同時,也的確有一個宣傳的任務。宣傳方面主要靠保險公司,要和消費者講清楚買保險的好處。我在這兒舉一個例子,比如美國的醫療保險不必要上門推銷,我們很多考察團到了美國以后,特別是一些短期培訓,中國大使館馬上提醒這些代表團,你們買保險了沒有?要在這兒待一兩個月甚至更長,你們買保險了沒有,你們出事了別找我們大使館,我們一分錢沒有。我們這些同胞出去以后,不大注意這些事情。但是一旦生了病住院、一旦撞不得了,幾萬美元、十幾萬美元,哪兒有那么多經費,只好到大使館去。實際上美國保險公司對這些問題有一些特殊的處理,他們設計了一些產品,一個月保險、兩個月保險、三個月保險,非常的細。我們的同胞還不去買,而且非常的便宜。了解美國社會制度的人,他如果到了美國以后,他沒有買保險,晚上都睡不著覺,他會擔心第二天出一點什么事情,就會出大事。當然,我們國家沒有到這種程度,對于老百姓來說還要敲門勸說,勸說的方式要非常的得當,我有一個朋友跟我抱怨,他是老來得子,他抱著這個孩子上街,突然從后面一個人抓住他,問這個孩子買保險了沒有,他當時以為是搶劫的呢。我們要營造買保險的氛圍,當然更重要的是依靠我們保險公司提高自己的信用程度、提高自己的服務水平。謝謝。 張子欣:在這里呼吁一下媒體朋友在這方面應該有促進的作用,保險不是這樣的,不能等到自己下崗了再去買保險,保險是在下崗以前、在你病倒以前,將你的錢分配到需要的地方,必須防范于未然,我不是為了昨天病了,今天需要錢才開始去想買保險的事情。 國信證券:請問李主席,剛才張總談到投資渠道,請問保監會對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監管有什么內容和什么規定?另外,請問張總,作為保險公司的總裁來說,您認為國內資本市場需要成熟的資本市場,您認為什么樣的市場才是成熟的市場? 張子欣:本來我們已經有了上市投資,但是人才的需要確實是跟我們本來的投資基本上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一方面累計這方面的產品,我們不期望他三個月就學會,我們準備三到五年的時間進行培訓,而且準備培訓一大批人才,我們希望在未來三到五年這個團隊已經非常的成熟。我們會用很低的成本進行投資,我們沒有達到一個和市場上一些公司進行你死我活的競爭,我們還需要一段時間。 另外,我們參與的產品本身也是一個逐步的過程。國內資本市場怎么成熟呢?可能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但是對于保險公司來說我們真正需要一個長期的,更重要的是債券的市場,我們希望在未來除了國債產品出現以外,希望企業的債券有不同的級別、不同的特點,現在所有國家企業的投資,將來可以分享到哪怕是五分之一、四分之一銀行提供的融資。保險不是最需要的,無論投資渠道怎么拓寬,債券市場永遠都是最主要的,保險公司六七成以上市場必須配備在債券市場上,我們需要它的深度、廣度、產品多類型、市場流動等等非常重要。 李克穆:我們證券市場長期以來只有股市,債市非常的弱小,最近兩年有很大的變化。從最近統計來說,保險公司在證券上,債券首次超過存款的50%,這是一個新的變化。 楊麗君:剛才張總和李主席就我的發言有些贊同,有些不贊同。實際上,我們這個工作組也是和國內幾家保險公司作過交流,中方公司反映出一些問題,我還是應該有根據的。但是,我確實相信張總說的,有很多的國內公司因為外資參股等方面,技術方面不難達到,但是公司的文化、風險意識、風險監控的到位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中國的保險公司,包括外資公司能夠從多個方位進行交流,大家在這個平臺上把中國的保險業市場做大、做強。 黃斌元:謝謝四位嘉賓的參與。也感謝大家的參與。 財經雜志保留《財經》年會版權,經授權在新浪網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