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廂壁壘筑得急這邊半年沒動作安丘:再三預警為何還安之若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9日 09:11 人民網-市場報 | |||||||||
站在“生死存亡倒計時”的牌子下,濰坊長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管理者憂心忡忡,“如果日本真的執行更苛刻的標準,會有一大批小公司倒閉,我們公司也可能面臨困難。” 12月5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該公司會議室看到牌子上寫著“距日本2006年5月1日施行‘可用農藥清單制度’還有144天。農殘一日不克,企業一刻不得安寧”等信息。其實,牌子上的日期是錯誤的,日本這一制度的正式執行日期是2006年5月29日,當地人向記者
2006年,日本、歐盟食品安全衛生新法規將正式實施,特別是日本即將實施的“肯定列表制度”,涉及734項農藥殘留檢測指標,大幅抬高了進口農產品的門檻,對茶葉、蔬菜等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影響巨大。 但是,對于即將到來的貿易技術壁壘,大多數當地企業并沒有像長江農業那樣做好準備,“可能會有一大批企業倒閉”,濰坊市一位經營對日蔬菜出口的企業主說,“日本多次要調高檢測標準,卻一直沒有動靜,企業總感覺‘狼來了’喊了多年,麻痹了;而且大都是小企業,也沒有實力應對。” 蔬菜出口成本驟升 “日本東京的任何一個超市,幾乎都可以看到安丘的蔬菜”,濰坊市轄下的安丘市蔬菜業人人如是驕傲地說。蔬菜出口是安丘的命根子。山東的農產品出口占中國的1/4左右,山東省去年農產品出口達到56億美元,其中對日出口是22億美元,第二出口目的地歐盟是8億美元。今年1-10月份,同比增長了27%。而濰坊市是山東省最重要的蔬菜出口基地,去年濰坊蔬菜出口占中國(內地)蔬菜出口量的1/5。而安丘是濰坊的出口重鎮。一位大型中資企業的經理告訴記者:“安丘做蔬菜出口加工的企業大約有100多家,主要向日本出口”。另一家日資企業的負責人估計,約有30-40家有規模的。 記者對這幾家大企業調查得知,他們大都知道日本將要提高農產品進口標準的信息,但是,無一例外的都是在“日本的新聞或者日本的客戶那里聽說的”。 一位大型企業的經理給記者介紹說:“主要是在農藥方面進行控制,以前這里的農戶用國家禁用的農藥,我們不允許在基地使用,即使是沒有禁用的農藥,也是控制使用,我們在農業局、農科院聘請了6-7位植保專家,專門對基地生產進行指導”。 “我們所作的努力將導致生產成本至少增加20%,主要是種地(租賃、人工等)成本”,即使做好準備的這家企業也憂心忡忡,“日本消費者認同的是日本產品,除非價格差距很大,中國的蔬菜現在一般比日本同類產品便宜5倍,有的甚至是10倍,如果增加了成本,價格高上去,那么我們的競爭力就小了”,他透露說,“我們的利潤一般在5%-10%左右”。 山東省外貿廳的潘處長認為:“生產加工成本一定是會增加的,將來能不能出口是一回事;即使出去了,有沒有競爭力、有沒有利潤也很重要。例如,日本的標準檢查項目從100個增加到300多個,檢測多了,在流通環節用的時間也會拖得很長,不利于中國產品的出口。如果嚴格按照新標準,有些專家認為中國農產品可能會全軍覆沒”。 日資企業間接受惠? 整個濰坊市出口加工企業大約有600-700家,“安丘真正掛牌(工商注冊)的出口企業可能只有20多家,還有大量沒有執照的企業為有出口許可證的企業加工”,一位要求匿名的企業負責人說,“這里出口的蔬菜大多數不是容易殘留農藥的綠葉蔬菜,主要是生姜、蒜、蘿卜、蔥、辣椒等以及一些水果,所以,如果提高標準,平時對農藥殘留等標準不嚴格的這些蔬菜,可能會出現大批不合格”。 這意味著大批中小企業將難以過活。但是,對于有實力的日資企業來說,這卻是個洗牌的好機會。記者在景芝鎮參觀了一個500畝的日資生姜種植基地,土地已經被機器整齊地翻了一遍。這個基地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的基地是全市最大的。2003年,政府鼓勵建立基地,但是沒有扶持政策,大部分企業的基地都是注冊,而并沒有自己經營,依然是合同收購農民的產品。因為自己生產經營的成本太高,小企業根本養不起基地。” “我們采用物理殺蟲,用在土地里安裝紫外線燈,灑性引誘劑,用生物殺蟲劑,來控制農藥殘留”。 該基地負責人認為,除了建基地投入巨大,收入差距太大也是一些短視的企業不愿建立基地的原因,他拿出計算器給記者算賬說:“以生姜為例,我們的生產成本是每公斤2.4元,國內市場賣3元掙錢,而在農民那里收購的價格只有1元,一公斤就少收入1.4元,一噸就是1400元,一畝地產3噸的話,我們這500畝地就比他們少收入210萬元。小企業都不會放棄掙錢的機會”。 記者在凌河鎮遇到一位生姜種植農民,他告訴記者:“不知道日本會提高農藥殘留的標準,平時生產就是注意不用禁用農藥,合理用藥,并沒有采取什么措施,收購企業也沒有告訴我們”。 誰來救小企業? 記者調查發現,盡管商務部應對明年農產品的嚴峻形勢有所動作,但越往下走,越是感覺一些地方政府措施遲緩。 山東省外貿廳的潘處長告訴記者,山東外貿廳將和農業廳在12月20日左右開一個全省農產品出口會議,研究對策。此前,山東外貿廳已經在9月份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重視歐盟和日本的新動向。 在濰坊市,記者并沒有感受到政府機關對農產品出口的重視和服務。濰坊市農業局負責農業標準化制定的市場信息科李科長則表示,沒有聽說“日本、歐盟國家將提高農產品進口標準”。他表示,農業局主要是做“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的認證,2003年開始,也對生產基地進行認證”。 而設在該局生產科的全市蔬菜協會,成立3年來并沒有任何運作。該科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生產科現在主要管理糧食生產和貿易,在我們這里分離出去一個加工科,他們成立了農產品加工協會,與蔬菜協會職能重疊,所以,蔬菜協會一直沒有開展工作”。 加工科的一位官員對記者說,“我們已經在上半年知道日本可能要提高標準,但是,還沒有具體的操作計劃。實際上,企業生產都是根據國外的標準,他們比較關心,行動要比我們的政策快。我們不用擔心,因為好企業自己就能夠準備好”。 該官員眼里的“好企業”可能就是日資企業。一家日資企業經理告訴記者:“我們現在的產品是請日本專家來認證的,他們出具證書,并在日本備案。中國的標準是世界上最多的,但在國際上不被承認”。 “當地政府沒有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日本要提高標準的信息還是通過日本客戶告訴我們企業的,然后由我們傳遞給政府。”一位企業的主管說,“政府支持大企業,也應該扶持的小企業。如果明年出口真的出現大變化,小企業可以不做,但農民的蔬菜賣給誰呢?”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市場報》(2005年12月09日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