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產銷平衡區糧食安全隱憂顯現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9日 07:51 經濟參考報

  隨著“糧改”政策不斷深化,我國9個糧食產銷平衡省區的糧食產銷供求形勢出現變化,外調糧比例不斷增加,糧食安全問題隱憂開始顯現。

  “糧改”后山西、寧夏、青海、甘肅、西藏、云南、貴州、重慶、廣西等糧食產銷平衡省區,由于各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業用糧快速增加、地方糧食儲備減少等因素,糧食供求形勢普遍從基本平衡轉向缺口不斷增大,有些省區甚至開始從產銷平衡區向糧食銷區
轉化。

  糧食缺口不斷增大

  青海一直都是缺糧省,依靠從國內外調入糧食解決供求平衡,糧食對外依賴度已由上世紀90年代的25%左右擴大到現在的56%,缺口比例居全國第5位。目前全省糧食

宏觀調控只能依靠儲備糧,省內既缺乏穩定的糧源,又存在較大的缺口,糧食供應點分布分散,送到缺糧人口中去的成本和費用很高,政府調控糧食市場的壓力不斷增大。

  “河西地區”是甘肅省最大的商品糧基地,但是由于結構調整,對全省的糧食貢獻率正在逐年降低;中部和隴東南糧食產需缺口繼續擴大,糧經收益差距大,更多農民只種口糧田,吃商品糧的農民陸續增多,而彌補省內糧食產需平衡缺口主要手段的國有糧食企業庫存糧食大幅度減少。

  廣西近幾年由于糧食種植面積減少、耕地減少、非農人口增加和工業用糧快速增長等影響,正在從產銷基本平衡區向糧食銷區轉變,糧食產銷缺口逐年擴大,2001年產銷缺口為18億公斤,2005年預計缺口達33.5億公斤。

  記者最近在幾個糧食產銷平衡省區采訪了解到,近幾年隨著糧食市場價格波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產銷平衡地區糧食供求關系正在發生變化,各地糧食市場普遍存在“一個平衡、三個不平衡”的現象,即糧食生產與消費基本平衡,但年度之間不平衡,豐年有余、歉年不足;區域之間不平衡,產區自給有余、銷區自給不足,缺口較大;品種結構之間不平衡的現象。

  產區積極性難提高 銷區儲備少風險多

  記者在素有“黔北糧倉”之稱的遵義市采訪了解到,遵義市對省內糧食產銷平衡發揮作用有限,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扶持種糧農戶的惠農政策,因政策效應分散、農資價格上漲、種糧比較效益低等因素,未能明顯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絕大多數農民只種口糧,糧食商品率很低。

  遵義市糧食局局長毛廷相說,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是基于幾種原因,一是種糧比較效益低,土地又比較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二是有效調動種糧大戶生產積極性和基本農田向種糧大戶集中的機制尚未建立;三是糧食生產未納入基層政府和官員的考核體系,一些地區為了追求經濟作物規模效益,拿良田甚至是基本農田種竹、栽樹、搞經濟作物成風,政府對此卻熟視無睹。

  而從糧食儲備的情況看,現有的糧食儲備體系下,在不發生大的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情況下,糧食產銷平衡省區的市場供需比較安全,但是一旦發生意外情況、突發事件,糧食安全就會面臨問題。目前全國產銷省市之間大部分建立了穩定的產銷關系,但幾個產銷平衡省區財政支付能力、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較長的運輸距離等難以承受大量外購糧食的高成本壓力。而目前糧食市場價格調節機制尚未完全形成。

  在貴州人口眾多、常年缺糧的畢節地區,預計今年糧食產量只有228萬噸,平均人均占有糧食320公斤,扣除雜糧、豆類、薯類,真正占有糧食人均只有200公斤,遠低于國家規定人均占有量400公斤的標準。2003年糧改后,由于各級糧食購銷企業庫存減少,糧食儲備曾一度達到警戒線。

  亟待建立長效機制

  國家糧食局

政策法規司戚維明司長說,目前保護種糧農民積極性的政策措施已經開始實施,但保護農民積極性和產區種糧積極性的長效機制仍未建立。現在已采取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的辦法,隨著時間推移,直接補貼變成了對農民收入的固定補貼,政策效應在減弱,最低收購價政策保護了種糧農民的收益,同時也抑制了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價格對市場引導作用相對也減弱了。

  去年以來,農資價格、電費、水費、燃料和運輸費等不同程度提高,增大了農民種糧的成本,降低了糧價上漲和國家惠農政策對農民的增收。通過市場機制形成有利于維護糧食市場秩序、保護農民利益和消費者權益的合理價格,將是對政府調控糧食市場的嚴峻考驗。

  第一,國家進一步完善和調整糧改政策,應完善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的政策。這幾年按農戶農業稅給予直補,比較分散,對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作用不大,應對種糧農民的直補向省內主產糧縣傾斜,并與省級儲備糧輪換收購及訂單收購掛鉤,提高種糧大戶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增加省內商品糧食,減少對省外糧食調入的依賴。

  第二,國家將給予糧食主產省區的一些政策,如執行最低收購價格等,應逐步考慮延伸到糧食產銷平衡地區的糧食主產區縣。通過農民自愿、互動的形式適當將耕地集中給種糧能手,政府重點從資金、技術、稅收等政策上給予扶持;大力發展訂單糧食,鼓勵其他經濟組織發展糧食生產,對種植糧食和其他經濟組織也應享受國家的糧食補貼等政策,促進糧食產業化的良性發展。

  第三,加快糧食批發市場建設力度,發展“糧食訂單”,促進糧食產業化的發展。“糧食訂單”既有利于企業掌握穩定的糧源,提高經濟效益,又有利于穩定和提高農民的種糧收入,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糧食生產積極性,保護農民利益。

  第四,不斷完善糧食儲備體系建設的政策。對地方儲備數量、計算口徑要有一個明確的要求,對地方糧食儲備有一個銷售、儲備、輪換、財務等統一的管理體制。同時加強產銷區的協作,按照政府搭抬、企業唱戲、商業運作、市場驗收的做法建立產銷銜接。國家糧食物流體系建設,也應考慮將產銷平衡地區作為一個結點進行設計和規劃。

  第五,盡快疏通從越南、泰國等東盟國家進口糧食的渠道,以填補我國特別是云、貴、渝、桂等西南糧食產銷平衡省區的糧食缺口。越南、泰國是世界大米的主產區和主要出口國之一,大米有余,小麥、玉米不足,與我國在糧食結構上形成互補。如果能從越南進口量糧食,價格和運輸成本就會降低不少。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