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生活 > 正文
 

給我一個留在北京的理由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9日 02:38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留在北京的理由,原本是我和初識的外國朋友交流時經常會談及的話題。

  他們大多曾經是遷徙于各國的候鳥,卻都不約而同地在北京停下行色匆匆的腳步。或是在北京找到了未來商機的脈搏,或是在北京迷戀于中國文化的精妙;甚至有人是因為喜歡京片子的韻味,選擇北京作為學習中國話的不二場所。有相當一部分人還把自己的家人也接到北京來,言辭之間滿是與這個第二故鄉的相見恨晚。

  這種感覺和在報紙上讀到諸如“歐元之父蒙代爾喜獲北京綠卡”的報道是有區別的,親耳聽到外國人表達對于中國的熱愛,總會讓我生出不由自主的自豪。

  記得《無間道》里的琛哥有一句名言:“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所以,當我反過來被一個外國朋友問及我留在北京的理由時,一時還真有點反應不過來。

  是啊,總是在窺探別人身在他鄉的緣由,卻全然忘了自己本身也不過是個投宿的客人。就像聽得懂吳儂軟語,不見得會享受評彈的藝術之美;在北京有一份或體面或平淡的工作,已經有了北京戶口或正在掐指細算居住證轉正的日期,都不能簡單替代為認同一個城市的感覺。那么,我能不能給自己一個留在北京的理由?

  是因為北京有更國際化的職業機會嗎?盡管據統計顯示,北京占今年上半年國內所吸引的創業投資總額的42.7%,接近1.8億美元;盡管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120多家進駐北京的CBD及周邊地區,但是北京的外資企業和外國駐京代表機構加起來也只有1.7萬家。無論比照浙江的3萬多家、還是上海的接近2.7萬家,北京相形失色,卻又無法解釋這種仿似“被忽略的缺席”。

  是因為北京有更廣闊的城市空間嗎?北京大概有6個昆明那么大。世界上像北京這樣設計得方正勻稱、布局整齊,猶如棋盤一般的城市,只怕也很難找出第二個來。但是,這并不能避免出現這樣一種尷尬:北京的人不認識北京的地兒。因為北京實在太大,幾乎沒有人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灌注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北京交通廣播電臺曾經請來幾位開了十幾年出租車的師傅比賽認路,結果真有連這些以走街穿巷為生的“的哥”、“的姐”都有不知道或是找不到的地方。

  是因為北京有更好的生活質量嗎?撇開北京的沙塵暴和桑拿天不說,記得第一次到北京是從上海坐飛機去的。北京動輒6車道甚至是8車道的馬路在當年與上海“前高架橋時代”的擁擠街道形成鮮明的反差,那種驚嘆的感覺至今還依稀宛在。但是如今,北京的堵車幾乎已經成為它的城市標志之一。我有一個住在北五環附近的朋友,每天上下班需要在車流中肉搏超過4個小時,幾乎等于往返2趟天津。如果一天24小時中將近1/4的時間在呼吸尾氣,哪里還有生活質量可言?

  面對這些問題,我不知道北京城里還會有多少人會在夜色闌珊的路燈下,或是黎明將至的微光中,去細細點數各自的心情的明昧。雖然我相信,大部分去留之間的PK是沒有結果的。但是在這里,沒想清楚的問題,有時間再想,太陽升起之后,有新的一天需要期待———北京給予外來者的就是這樣一種相對獨特的生存環境。

  說得具體一些,現代的都市大多是文明的孤島,伴隨著文化隔閡的疏離感會給一個外來者的融入制造極大的麻煩。而北京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最受矚目的移民城市,隨著真正意義上的老北京逐漸變成“少數民族”,北京也逐漸沉淀出一種海納百川的氣度來。尤其是作為新中國的首都之后,首都的發展要著眼于全國,便自有其軌跡,不能只服務北京自己。而由此產生的虹吸現象,使得北京必須以更開放的姿態迎接從四面八方吹來的風。

  中央部委的領導來自五湖四海;越是精英的大學,越多外省的狀元;CBD擠滿了生猛的海歸和自命不凡的白領;西北角的樹村和東北旺從不缺少等待走紅的流浪歌手;再加上三里屯附近高密度的碧眼金發人群,走在北京的街頭巷尾,聽著天南海北的各地口音,在北京的外地人一般會坦然面對自己不是北京人的事實,并且樂于探討諸如籍貫、民俗的問題。

  所以,如果給我一個留在北京的理由,我想是因為北京充盈著一種平淡寬容、甚至允許反客為主的城市個性。很多次走在長安街上,感覺天安門就是這個城市個性的最佳縮影。白天的車流人潮也好、夜晚的獨伴長燈也罷,它只是那么安謐而溫厚地在那里靜默,時刻準備理解來自全國各地新鮮人新鮮事,而無論它如何靜默,你卻又無法忽視它的存在和意見。大概也正是北京如此獨特的城市個性,很多人才會那么心甘情愿地讓北京承載自己的歡樂與憂愁、希望與絕望;而很多離開北京的人多年之后又返身回來,回不來的也大多對北京念念不忘。

  恰好這幾天在讀蕭乾先生的《北京城雜憶》,說到著名英國作家哈羅德·艾克敦30年代到北大教書后,立刻為北京獨特的城市個性所癡迷。雖然與這座城市的心靈交流只不過短短幾年,可是在他精神世界里,北京卻占了很重的分量。對于在北京的時光的描述,是他的自傳《一個審美者的回憶錄》中最動情的部分。值得一提的是,離開北京后,他仍然在繳著北京寓所的房租,期盼有一天能夠故地重游,直到80多歲時離開人世。

  于是想起海明威在小說《流動的圣宴》中曾經寫過這樣的句子:“假如你年輕時到過巴黎,那么巴黎將永遠跟著你”。我想,北京,也應該受得起同樣的贊嘆吧。

  《國際金融報》(2005年12月09日第二十一版)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