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利率令日元忍氣吞聲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9日 02:37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香港實德環球(集團)北京利高投資咨詢服務有限公司高級顧問、沙羅園外匯黃金網首席分析師及創立人 在加元兌美元繼續彰顯強勢,歐元、澳元兌美元或反彈或顯露短期筑底跡象時,日元兌美元羸弱依舊,美元兌日元繼續在今年9月初形成的上升趨勢通道中揚升。
歐元/日元形態突破 而在對其他非美貨幣的交叉盤上,日元也弱勢盡顯。近期,日元對歐元、澳元和加元等都創出多年新低,歐元兌日元走出大型形態突破的行情。 如下圖所示,歐元兌日元在12月5日大幅上漲,強勢突破了2004年12月高點141.62(D點)一線的阻力,從而激發了以141.62為直角邊,與2003年11月10日低點124.15(C點)為起點的上升趨勢線組成的上升三角形的突破。 歐元兌日元在2003年5月啟動以來,多次在141.62一線受阻,更顯此次突破的重要性。并且,該突破使歐元兌日元自2000年10月以來的長期上漲趨勢在2003年5月以來受阻后得以延續,此上升三角形成為了歐元兌日元長期上漲趨勢中的持續形態。 因而在技術分析層面上,歐元兌日元中期上漲的趨勢已明朗化。根據傳統技術分析理論,直角三角形突破后的上漲幅度為直角三角形垂直直角邊的量度,即圖中C點到D點的垂直距離17.47,因此歐元兌日元的看漲目標為159.09(即141.62+17.47),接近1998年10月的高點162.38(A點)。 背負零利率沉重包袱 日元近期的頹勢,特別是在交叉盤上的羸弱,原因在于市場對日本利率前景預期的改變———從前期冀望日本央行結束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到認為短期內這一轉變并不能到來。 自2001年以來,日本央行為對抗通貨緊縮和衰退實行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為銀行系統注入充足的資金,使日元的利率維持在“零”。而零利率一直是壓在日元匯率上的沉重包袱。 2005年是利差因素主導外匯市場的一年。美元與加元在加息進程上的先行,使其匯率表現格外優異。而高利率貨幣新西蘭元、澳元以及英鎊,雖然隨著美元加息,利差優勢逐步減少,但相對日元仍具有足夠的利差優勢。至于前期剛升息25個基點的歐元,在市場看來,歐元區的利率前景較日本要好,且當前的利差也已不俗。 因此,零利率的日元被投資者拋棄,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而且,市場原本預期明年第一季度結束當前的寬松貨幣政策也似乎越來越不可能。日本經濟復蘇看似前景光明,但基礎稍顯薄弱,且連續十年衰退與通縮的陰影仍在日本政府與央行心頭揮之不去。 在對經濟衰退的警惕與財政赤字成本的擔憂下,日本政府顯然不愿短期內結束寬松的貨幣政策。當前巨額的財政赤字已使得日本政府包袱沉重,利率的提升將加重負擔。 再者,日本央行并不如美聯儲一般有著非常獨立的地位,只能唯政府是從。在日本政府包括首相發表當前不是結束寬松貨幣政策時候的言論后,日本央行也只能收回原話。最近日本央行一名副行長就暗示,在CPI升至1%時才能考慮結束寬松政策,而不是原來所說的穩定在零以上。 日本投資者左突右擊 因此,雖然當前日本經濟持續復蘇,日本股市為部分國外投資者青睞,但資金的流入遠遠不能抵消日本投資者,特別是散戶對于更高利率的追逐。而日本投資者的現金異常充足,零利率加上日本儲蓄系統改革,以及臨近年底的分紅,使得日本投資者有充足的“彈藥”沖擊各投資市場,追逐更高的收益。 在國債市場上,日本投資者大幅拋售低收益的日元債券,轉而買入海外的高收益債券。僅這一項資金凈流出,就對日元匯率造成很大的下跌壓力。這些資金也同樣沖擊著國際黃金市場。金價突破500美金/盎司的大關,日本投資者的貢獻可圈可點。在東京交易時段的黃金現貨市場,金價經常一反常態在早盤大幅上漲,就是日本投資者的積極買入的結果。 因此,追逐利差所帶來的資金流出的壓力,將使得日元的弱市在短期內持續下去,日元兌美元、兌歐元將繼續下跌。 歐元兌日元的強勁上揚也使歐元兌美元的跌勢減緩,有助于歐元在前期低點1.1640美元附近構筑短期底部。筆者統計,歐元在面市后的5年中,有4年最高點與最低點的波幅在2000點左右,1.1640相對今年的高位1.3581相差近2000點,且又臨近年底,因此,筆者建議投資者在把握住歐元兌日元的強勢同時,在1.1640一線附近買入歐元,等待反彈。 至于歐元兌日元,前期的大幅上漲,使短線有獲利回吐和回試突破是否有效的需要,投資者可在回調后尋機買入。 短線而言,歐元兌日元只要能守住11月11日以來的上升趨勢線(目前在141.30,每天大約上升0.20),短線即可看漲;若守住2003年11月以來的上升趨勢線(目前在132.60),中線即能看漲。 《國際金融報》(2005年12月09日第十二版)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