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研究 > 正文
 

國際經驗支持中國銀行業改革開放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9日 02:36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國際學者對大量銀行業改革和股權出售的研究表明,銀行業改革(私有化)可能是全世界政府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不管是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還是轉型國家,銀行業私有化有利于提高銀行績效具備明顯的例證

  近來,我國銀行業改革由于涉及的資產額龐大,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同時改革過程中對于國有銀行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問題,以及股權是否被“賤賣”的爭論十分激烈。毫
無疑問,銀行業改革是我國政府履行對世界貿易組織承諾、加強我國金融體系建設的重要手段。根據我國入世承諾,到2006年底我國將向外資全面開放銀行業,中國銀行業改革時間緊迫。

  為什么進行市場化改革

  銀行業為什么要進行市場化改革?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要歸結到國有企業,包括國有銀行存在著顯著的預算軟約束特征。

  Frydman等(2000)研究了捷克共和國、匈牙利和波蘭國有企業私有化過程。將216個企業分為完全國有(31%),正在私有化(43%)和已經完成私有化(26%),發現僅私有化一項因素就能使銷售收入增加10%(這里所指的私有化是一個中性概念,專指通過將股權或資產的一部分出售給市場的行為,購買者包括國外投資者)。

  Bertero和Rondi(2000)選用了150個

意大利國有制造企業作為樣本進行分析,認為即使企業的所有者沒有變化,如果預算約束能夠得到強化的話,國有企業的經營業績同樣會提升。

  Lizal和Svejnar(2002)觀察了捷克自1992-1998的4000家企業,在比較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內資企業與外資企業在企業投資方面的情況后發現,外資企業投資最多,內資的生產合作社投資最少;私營企業的投資并不比國有企業的投資多;合作社和小企業對待自己的信用是理性的;國有企業存在預算軟約束。

  市場化改革后的效率變化

  國際學術界所研究的非轉型發展中國家的范圍包括巴西、中國(我國可能是個例外,因為我國轉型經濟的特征十分明顯,但這不影響對銀行業分析的結論)、埃及、尼日利亞、巴基斯坦。

  Boubakri等(2005)考察了自1986-1998年間22個發展中國家的81家銀行私有化之后的表現發現,銀行私有化本身似乎并不能對盈利和效率起多大的促進作用;私有銀行的股權結構極大地影響其風險偏好,那些由大型工業集團控制的銀行,更容易采取冒進的經營行為,地方性的私有銀行排名其次,相比之下,外資銀行經營最為保守;外資銀行的利差比本地銀行更小。

  Otchere(2005)研究了1989-1997年間,中低收入國家的21宗銀行私有化前后對

股票價格的影響。他發現,宣布銀行上市對其他已經上市的銀行是個利空,大的國有銀行上市更是如此。這一點驗證了投資者認為作為競爭對手的銀行上市,對其已經持有股票的上市銀行將產生競爭效應。新上市的銀行股價一般會低于市場指數表現,股票回報也會低于已上市銀行。

  Beck等(2005)研究了1990-2001年間69家銀行的年度數據,尤其是其中9個全部私有化的銀行的數據。發現不管宏觀經濟環境以及管制環境如何,銀行私有化有正面的意義。

  Moshirian等(2005)研究了2002年6月中銀香港上市消息宣布后,23家內地及香港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股票表現情況(其數據采集期限自1999年3月到2003年6月),發現許多競爭者的股票對中國加入WTO及中銀香港上市的消息具有利空反應。對于中銀香港上市的消息,香港金融機構的反應是負面的,認為中銀香港將成為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內地的金融機構反應是正面的,認為內地將繼續放松銀行業的管制并持續金融改革。

  Bonaccorsidi,Patti和Hardy(2005)研究了巴基斯坦銀行業發展的狀況和經驗。1974年后,巴基斯坦銀行實行了國有化,1990年代以來,逐步實現私有化。主要的放松管制發生在1991-1992以及1997年。1997年,全國有4個主要的國有銀行,21個私營銀行及27個外資銀行。經過研究發現,在短期內,私有化對于所有銀行的收入和成本同時上升了,并不是所有銀行都贏利。1991-1992年,只有兩家銀行實現了全部私有化,所有的銀行業績都有所改善,國有銀行和私有銀行及外資銀行間的聚合效應并沒有出現。1997年改革后,銀行業績經歷了短期的下滑,但很快出現了顯著提升。

  外資銀行進入后的影響

  據統計,截至2005年10月,在我國的外資銀行共有225家營業性機構和240家代表處,本外幣資產總額為796億美元。境外戰略投資者已經和即將對國內銀行的股權投資總額將近200億美元。通過參股,外資將獲取中國銀行業超過10%的市場份額,遠遠高于外資銀行占中國銀行業不到3%的市場份額。對于外資銀行進入本土市場后銀行業的狀況,國際學者研究的結果如下。

  Claessens,Demirguc-Kunt和Huizinga(1998)通過對1988-1995年間80個國家銀行業在利率收益、成本、稅收以及盈利性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在發展中國家,外資銀行的盈利水平高于本土銀行。但在發達國家市場則不然。回歸分析顯示,外資銀行市場份額的增長,能夠導致本土銀行盈利下降。

  Clark等(2001)通過對38個轉型國家的4000個借款人的問卷調查表明,由外資進入的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地企業對自身信用的重視程度。同時,外資銀行的進入有利于中小企業獲得信用額度,這個正面作用對于大型企業也一樣。

  Bonin等(2005)通過對1994-2002年間6個國家中10家最大型銀行(這些銀行后來大部分被外資控制了)的研究表明,外資進入之后,銀行業的經營業績有顯著提升,尤其是中間業務的經營非常成功。合資后的銀行經營業績顯著高于原有的國有獨資銀行,甚至可以和外資獨資銀行相媲美。

  價格形成的過程

  整體來看,銀行私有化對其業績的影響主要可以歸結如下:1)私有化后,銀行業績有普遍的提高;2)如果政府在已經私有化的銀行中持有股份,將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銀行的收益下降;3)將股份出售給戰略投資者,比直接市場化下的股權較為集中,但這種集中有利于銀行業績的提升;4)外資股東的引進,有利于銀行業績的提升;5)競爭環境可能使私有化更成功,從而使銀行競爭力提升更為顯著。

  國際學者對大量銀行業改革和股權出售的研究表明,銀行業改革(私有化)可能是全世界政府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不管是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還是轉型國家,銀行業私有化有利于提高銀行績效具備明顯的例證。

  我國當前的銀行業改革尤其是國有

銀行改革,其在境外上市的價格形成過程,是一個股權出售者與購買者的博弈過程,價格的成交需要買賣雙方的認同。根據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謝林(ThomasC.Schelling)的研究:將自己固定在特殊的談判地位是有利的,當任何一方認為對方不會作出進一步讓步時,協議就達成了。從我國國有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談判過程以及銀行業入世后開放的大背景看,基本符合這個模型。上市之后無論是溢價還是貼水,都會體現在市場投資者對未來回報的預期上。銀行業改革的設計者、銀行投資者、觀察家以及所有關心中國銀行業改革的人士,在對銀行改革前后所涉及的業績評價標準的認識上應當是一致的。

  《國際金融報》(2005年12月09日第八版)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363,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