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界定人的價值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8日 16:13 和訊網-《財經》雜志 | |||||||||
人生的終極關懷,并非僅是“天問”上的一連串的問題。人從思辨為始,認識自己,人也以思辨為終,造就自己。人生的事業,不論事業大小,都當以由“仁”(人的本性) □ 許醫農與許倬云通信 尊敬的倬云先生:
您好! 承蒙信任,受命責編尊作《從歷史看管理》。 回想十五年前,以《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一稿為緣,有幸與您結識。十幾年來,在我心目中一直把您奉為包括自己在內的中國知識分子治學與為人的楷模。難忘您特殊的人生艱難路給我心靈的震撼!難忘該書末篇《我們生活的目標》一文在關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關于天地人己關系、關于“創造生命的不朽”等諸多方面給予我的深刻啟迪與教益。 可是,這幾年,更多撞擊我的心靈、令我沉重乃至“絕望”的,是您在此文中發出的“社會價值觀堪慮”的預警!您指出:“在中國、在臺灣、在全世界各處,生活意義本身又變成了一個大問號……每個個人都散失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群里……上面找不到祖宗,下面找不到子孫……我們花了八千年時間,最后回到了另一個叢林,叢林里的大樹就是都市里的摩天大廈,狩獵的工具是金錢,過去用弓箭、今天用鈔票打獵,獵取的對象是其他人類……”;基于此,您指出:“我們必須再一次出發,再一次開始……可是,問號變得更大了,而且沒有發現答案”;您說:“我嘗試要在一個很切身的階段上去尋找我們的答案在哪里。” 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不知道您是否找到了這個答案!作為一位國際公認、卓有建樹的史學家,您有一個廣闊的人生舞臺,在臺灣、在中國大陸、在美國、在世界,既眺望紛繁的現實,也著眼歷史的深層。坦率說,我更急切期待于您給予指點的是:“人民”與“山河國土”的苦難何時了?我們的希望何在? 作為一個您的“同齡人”,我是1949年紅旗插上“總統府”樓頂一周后,帶著對腐敗、獨裁、黑暗的國民黨統治的義憤與不滿,在南京參軍入伍的。就像30年代從國統區投奔延安的前輩們在“搶救運動”中紛紛“落馬”乃至“喪生”……作為一個曾經的無比虔誠的“獻身者”,半個多世紀以來,在穿越了重重地獄之門后,才幡然省悟:希望在民間!在億萬蕓蕓眾生自主權利意識的覺醒和維權抗爭!可是,舉目望神州,他們面對的是什么?……倬云先生:話匣子打開,情難自已!走筆至此,復何言?我無言!!望先生有以教我。 謹問撰安! 許醫農 謹上 15/7/05 醫農宗長: 收到來信,甚多感慨!對于世事的殷切盼望終于落空!我們隔在兩個世界。你的感傷是六十年來的大變化;我的感傷則是目睹曾寄厚望的“民主”兩字,并且融化了我大半生奮斗的目標竟在臺灣變了質,而近年來在美國(自從上次大選),也變了味。 我以為:人類社會正走到一個巨大轉變的關口,兩千多年來,中、印、西方,諸位先哲留下的普世價值正在崩解。這是另一次禮壞樂崩的時代:兩千多年前,部落的分隔崩解了,釋、孔及猶太先知們找到了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找到了“人”的個體的尊嚴與自立。吊詭者:在全球化的今日,在個人幾乎已有自由的今日,我們人類卻必須面對超強力的國家機關,正由一些個人,以公權力的名義操弄權柄以自肥。中國大陸如此,臺灣與美國也如此! 我正在想:在科技掛帥的新文化到臨時,我們還需重新界定“人”的價值,也須找到在貪欲(貪錢、貪權……)外,再肯定一些永恒常在的意義,也找到政治權力以外的組織方式……。這些都是經常盤據腦海的問題,但是我自問力量薄弱,正在尋找思想的出路,也在找一群人,共同找出方向。 拉雜及此,仍不能表達于萬一! 祝好! 許倬云 Jul/18/2005 P.S: 短簡中的題中之意未及展開,附《生命意義與終極關懷》一文,該文曾在中央大學“生命倫理與終極關懷”研討會上宣讀。 生命意義與終極關懷 生命的意義與終極關懷的所在,都是大題目,二者又有不可分割的關聯,若能理解一端,另一端也就不言可喻了。最近,臺灣自殺、他殺案件不少,患憂郁癥者,更不論年齡性別,為數頗為不少。凡此現象,都與上述二項問題相關。至少對于生命意義不知何在,一旦人生旅途上遭逢挫折,即難免不知所措。甚至在過了一輩子例行的生活,朝九晚五,日久之后,不知勞碌一生目的何在,從此郁郁不能自解,更是在我們四周,時時可見其人。為此,我們不妨先就生命的課題,嘗試尋索其可能展現的意義。 在人類幾個主要的文明體系中,猶太/基督教的神學觀點,人的生命是上帝特別的恩賜,上帝創造了人類,以管領世界萬物。循這一觀點,所謂生命的意義,這只是人類個體的生命;生命來自神恩,神所賦予的,人不能奪去。因此,基督教義不容許人的自殺行為。天主教會至今嚴禁墮胎,認為胚胎已是生命,不容別人剝奪這一幼小生命的生存權利。 印度次大陸的宗教信仰,視生命為輪回的主體,現世的軀殼,其實不過是生命暫時的寄體。于是,不但人有生命,眾生都有生命,必予愛惜珍重。是以禁止殺生,耆尼教甚至謹防誤傷了生命,舉步必須避免踏到螞蟻,覆蓋口罩,也是為了避免呼吸之際,殺害了飛虻、蚊蟲。印度文明的慈悲為懷,的確十分可佩!這一觀念,當是認定生命流轉不息,個體生死不過是無限長程之中的一個段落。于是此生無非暫時一瞬;相對而言,個體生命的意義,也未必十分重要了。 中國文化體系,尤其儒家,則尊重生生不絕的生機。生機者,生命存在的現象,生命開展的過程。不問生命來源,但問生命現象的存在,這是中國文化的現世性。魚躍于瀾,鳥飛戾天,是生機活潑;華枝春滿、芳草連天是生機盎然。人的生命則應本乎天行健,自強不息。人生的開始,是順其自然,死亡來臨,又無非是寧靜的安息。 現代科學的生命觀念,則以再生為繁殖為其基本定義。大至生物種屬的延綿,小至細胞分裂,均是生命現象。生命的最初,怎樣由化學的合成一躍為生命?跨過這一關口的契機何在,今日生命科學還難以回答。這一懸題,若從基督教教義解釋,還是可以請出上帝的恩典。生命的生生不息,從印度與中國的文化體系,都還可以設法闡釋。然而,中國文化體系直接由人文著手,無法借重神力,則與現代生命科學接軌,可能最為平實。 讓我們嘗試從這一個角度切入:人之為人,尤其明理,亦即有慎思明辨的能力。借用笛卡兒的說法,我思故我存。“我”具有思辨的能力,即用正在進行思辨而確定“我”的存在。由“我”的存在投射于其所見所聞,則四周宇宙萬物,也都真實的存在,于是宇宙即在“我”的“理”中。由宇宙返照,則“我”在宇宙之中,也有了定位。其它的“人”,都在宇宙之中,推己及人,其它的“人”也都是存在的、個別的“我”。這些“我”,分而言之,均是他人,合而言之,則還是許多與“我”同類的“我”。“我”與“我”之間,其實既是同,又是異,就其“異”言,天下無相同的人,自其“同”言,天下無非同類,畢同畢異,可以開出個人的自主,也可開出天下的大同。 物以類聚,方以群分。自古以來,人類社會經常分隔為不同的群體,家族、國家、民族、階級、種姓、教派……不一而足。對于個人的“小我”,這些群體都是“大我”,為了聚合力量,與別的群體,“大我”會要求“小我”效忠,“小我”會為了“大我”犧牲。于是,回教教徒不斷圣戰,而與當時的敵人同歸于盡;日本人為了獲取生存資源,在大東亞共榮圈的名義,無數日本青年埋骨異域,日本也屠殺了數千萬中國人、菲律賓人與馬來人。世界各國的歷史,其實,都有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的紀錄。舉目人群歷史,我們找不到未沾過血腥的群體。為了自己的大我,人類不把別群當人!人類生命,傷于人類手中,這多于死在獸物。 然而,凡此群體,又不是永遠的分割。春秋戰國時代吳越相仇,不共戴天,今日江浙已難分彼此。法德兩國,屢次戰爭,結仇數百年,今日兩國為歐盟的骨干。臺灣移民史上各類械斗,泉漳彼此相殺,今日誰能分辨兩者的區別?明日之視今日,正如今之視昔,李登輝等人煽動兩岸仇恨,數十年后的臺灣青年,將不能理解這些人所持的理由。佛陀一生,不是為了世間的事業,他的故國,正在抵抗強敵的侵略時,他以王子身分,不赴國難,因為國與國相攻伐,“春秋無義戰”,一切殺戮無非為一些少數人士的權與利,不符合佛陀“能仁”(慈悲)的胸懷。佛陀悟道,指明四諦之苦,其實還是從思辨功夫中得來。 人生的終極關懷,并非僅是“天問”上的一連串問題。人生一世,不外成全自己是一個“人”。人從思辨為始,認識自己,人也以思辨為終,造就自己。 人生的事業,不論事業大小,都當以由“仁”(人的本性)。在全力做到能稱為“義”的事之后,人成全了自己凡是“人”的要求,所以,文天祥的絕命辭,“惟其義盡,所以仁至”;他在那一刻,才敢說自己做“人”的功夫完成了。曾子易簣之際,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松懈,以致做了不該做的事。孔子負杖逍遙,應是在反省一生的修行。蘇格拉底從容飲下藥酒,從容睡去,其行為也不遜于孔子的寧靜歸去。 耶穌受難,在最后一刻,他說“成了”,我想,他不是意指殉教的事“成了”,而是走完了自己一生修行的道路。飲下那一杯苦酒,他知道已無遺憾。人的生命,應有思辨而異于禽獸,得以自臻文明;人的關懷,也在于以思辨成全其“人”的自覺。敝見于此,以請教于高明。- 【編輯附記】 許倬云《從歷史看管理》甫一出版,便得到史學界和企業界的一致好評。該書編者與作者授權《財經》發表這組通信,使本刊深感榮幸。 許倬云,著名史學家,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教授、名譽教授;在中國上古史、中國社會史研究領域造詣精深,卓有建樹。20世紀90年代以來,他先后被聘任為香港中文大學、夏威夷大學、杜克大學、南京大學講座教授;1980年當選為臺灣中研院院士。 許醫農,資深編輯,因編輯出版“傳統與變革叢書”、《山坳上的中國》、《長江,長江》、“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憲政譯叢”、“歷代基督教學術文庫”等上百種影響深遠的學術著作,受到業界和學界的尊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