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年虧損局面扭轉試點實踐凸現軟肋
中國保監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3季度,農業保險保費收入6.07億元,同比增長66.07%,這是否意味著經歷近20年風雨洗禮的農險將走出逐年萎縮的困局?
中國保監會財產保險監管部副主任郭左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雖然農險復蘇帶
給我們很大的喜悅,但當前我們不重規模,只重模式。
郭左踐說,關鍵是通過因地制宜的試點實踐,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保險新道路。根據中央指示精神,保監會在吸取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建立“多層次體系、多渠道支持、多主體經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保險制度發展思路,在去年批準三家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并在江蘇、四川、遼寧、新疆開展農險試點之后,今年前10個月,寧夏、內蒙古、湖北、云南、北京、黑龍江、四川、安徽、重慶等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部分地市相繼開展和深化了農業保險試點。目前,各農業保險試點進展順利,扭轉了1994年以來逐年萎縮的趨勢。
三大軟肋
隨著試點的逐步推廣深化,保障范圍和覆蓋面的進一步提升,使農業保險面臨的困難和障礙也逐漸顯露出來。郭左踐指出,農業保險試點以來,試點地區農村“十年致富奔小康,一場災害全泡湯”的現象大大減少,但試點中也面臨著亟待解決的難題。這些困難主要表現在缺乏巨災支持保護體系、缺乏國家財政稅收政策支持、缺乏農業保險的法律法規。
郭左踐解釋說,缺乏巨災支持保護體系,已成了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最大軟肋。發達國家政府大多通過提供再保險或建立巨災保險基金的形式為農業保險提供政策支持,這也是我國與發達國家農險存在的一個主要差別。譬如,美國為保險公司提供一定比例的再保險保障;法國建立國家農險專項基金,承擔除雹災之外其他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由于沒有巨災支持保護體系,我國的巨災損失完全由保險公司獨立承擔,大量風險集中于經營主體自身,使得賠付率居高不下,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和持續經營能力受到嚴重影響。
其次,我國財稅政策對農險的支持力度還很有限。對農業保險的補貼屬于W TO規則允許的“綠箱政策”。許多發達國家都通過支持農險發展,
間接實施對當地農業的政策扶持與利益保護,包括保費補貼、稅收優惠、經營費用補貼等多項扶持措施。由于沒有對農險保費的直接補貼,受農民購買力所限,如果保險公司完全按照市場價格制定保險費率,農民買不起;如果按農民可以接受的標準制定保險費率,保險公司則賠不起。農業保險經營陷入兩難境地。
此外,中國目前還沒有關于農險方面專門的法律法規。法制的缺失給農業保險實踐帶來了較多困難,如農業保險的定位、政府在政策性農業保險中的作用和地位、對農險的支持扶持原則、對農險投保人利益的保護、對保險公司的保護、如何保證農險的投保面等都不能有效落實。
七大政策
郭左踐對記者表示,今年8月下旬,由保監會牽頭的一個聯合調研組,赴農險試點地區調研。他透露,保監會正在為農業保險積極爭取的政策包括七大部分,分別如下:
一、加快農業保險立法工作。對農業保險的性質、保障范圍、經營原則、政策性業務與商業性業務的界定、經營主體的組織形式等問題都要通過立法加以明確。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財政補貼可分為對農民的保費補貼和對經營主體的補貼兩個層次。目前,在開展農業保險試點的地區,地方財政都給農民直接的保費補貼。中央財政補貼可采取支持其建立農業保險基金或購買再保險等方式,以保證其經營的可持續性。三、明確對農業保險業務的稅收減免政策。保險公司應對農業保險業務進行單獨立賬、單獨核算。國家可對農業保險業務在免去營業稅的同時,減免所得稅,鼓勵保險公司開拓農險業務。所減免的稅收轉入專項農業保險基金,用作應對農業大災之補償的積累。四、對農業保險給予信貸支持。有關金融機構對于參加保險的農戶,可優先給予信貸支持。對經營農業保險的公司出現流動性資金不足的融資需求,允許其申請一定額度的無息或低息貸款。保險公司可利用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銷售保險產品。五、建立農業巨災保險基金。再保險機制被國外農業保險經營實踐證明是一種有效的風險分散機制。具體方式可采取中央財政出資建立中央級農業巨災保險基金。各類農業保險經營主體,按照商業再保險原則向基金購
買再保險,分散自身風險。六、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保險。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政府采取自辦、與公司聯辦或委托公司代辦等形式,靈活有效地開展農業保險。七、保險公司在組織形式、產品、服務、銷售渠道上進行創新,鼓勵專業性農險公司、相互制農險公司、地方政策性農險公司、商業保險公司、外資保險公司等多種組織形式的市場主體經營農險業務。
郭左踐強調,雖然政策支持是必要的,但不能認為,提到農業保險就是要政府增加新的財政投入,有條件的地區,財政可以為農險增加新的存量;沒條件的地區,可以整合調劑現有資源,通過農險手段來解決“三農”問題,將災后補貼轉化為災前預防,讓有限的財政資金呈現放大效應。(8C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