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魯商總年度人物:朱新禮
獲選理由:十三年的時間,他從一個行業的領軍人物成長為真正的行業領袖;他在波譎詭異的資本市場上淡定自若、進退自如,他與德隆的合作至今為人津津樂道,2005年的他與統一的股權合作再次把他推向資本市場的峰頭浪尖;他在2005年胡潤百富榜上以42億元列24位,位列山東首富,他對此一笑置之;一個山東漢子,你會從他身上看到山東人的憨厚
和精明。
朱新禮,北京匯源飲料食品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總裁。 出生于1952年5月,中共黨員,高級經濟師。曾先后畢業于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1974年到1988年曾先后擔任過團委書記,山東沂源縣東里工業集團總經理,山東永新實業公司總經理。1988年至1991年脫產學習,后任沂源縣外經委副主任。1992年辭職下海創立山東淄博匯源食品有限公司,1994年創立北京匯源飲料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擔任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總裁至今。
朱新禮:似乎我很多事情都是為我父親而做
本刊記者/穆弓 特約撰稿/趙金林 特約攝影/焦波
采訪手記
在匯源集團北京總部辦公樓的旁邊,生長著一些柿子樹,在這個冬天,樹葉都已經落光,只掛滿累累碩果。朱新禮不讓采摘,一來這是一道風景,更重要的,是能給他一種山東老家的感覺,在他的家鄉沂源縣就到處都是這樣的柿子樹。在這些柿子樹旁還有一棵杏樹,就是他三年前從老家移植而來,樹長得很高大,即使在這個冬天,也似乎能表現出勃勃生機。與杏樹一塊被移來的,還有一棵棗樹。
“這兒風水好,樹長得也好”朱新禮笑著說。我在這個冬天的一個清早,在這些樹旁與他偶遇。
他穿一身他們集團員工每人都有的工作西裝,披一件過時的半截風衣。很多人都知道,他過著一種與他所擁有的財富極不相稱的簡樸生活。那時候還不到八點,他正往辦公室去,而我們約好的采訪時間是八點半。我是第一次到匯源,掛滿樹身的那些紅彤彤的柿子,在這清晨明媚的陽光中分外奪目,我被此所深深吸引。說起這些樹,他顯得很開心,“一看就是咱老家的。”
我們一道前往他的辦公室去。接下來的事情讓我很驚訝。朱新禮擁有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總裁辦公室。1300多平米。只不過并非他一人獨享,而是和他們集團總部的120多個員工一道集體辦公。那真是一個很壯觀的場面,連隔斷也沒有,走進大門去一覽無余。他沒有自己私人的辦公空間,在匯源任何人都沒有。他的辦公桌在大廳的一角,旁邊是一間只擺了幾個沙發的獨立的小會客室,我的采訪就在那里進行。
朱新禮的事業真正開始于1992年,那一年他從沂源縣外經委副主任的位子上辭職下海,創辦匯源。當時他賦予了“匯源”二字一個很宏大的內涵,現在這個含義就被矗立在他們的辦公樓頂上:匯聚五洲英才,源通四海財富,當時沒有人對這些字義當真,朱新禮卻白手起家,把他們變成現實。正是這種創業的艱辛歷程,使得他對“九二派”這個概念表現出由衷地好感和認同感。
“九二派”是我在采訪泰康人壽的董事長陳東升提到的概念。是指1992年鄧小平南巡后,活躍的中青年群體當中“下海”經商的一群人。1992年是中國商業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體改委出臺了《股份公司暫行條例》、《有限責任公司暫行條例》,這成為中國企業發生真正變革的轉折點。陳東升認為從1992年開始在中國才有了真正意義上企業的創新。事實上,在朱新禮看來,也正是從這個人群中,真正的中國企業家精神開始確立。這大概是為什么他對于胡潤的“百富榜”一笑置之,而對《南方周末》的“創富榜”而欣然接受,盡管他在后者的排名要遠遠落后于前者。因為這個“創富榜”不單憑財富論英雄,而是提出了一個為推動中國民營企業家向“既富且仁”發展的財富觀、價值觀和對財富人物的評判標準。他尤其為同時上了“關愛員工榜”子榜及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而自豪,他認為這是真正對他的肯定。
陳東升把1992年開始創業的企業家們分為南北兩派,南方派企業家大多以房地產起家,靠圈地運動,走綜合化、多元化的道路,基本上是什么賺錢投資什么。北方派的企業家更多的是尋找一個行業的空白點,迅速創造行業的先鋒企業,然后帶動行業的發展。朱新禮無疑是北派的典型代表。
很多人都知道朱新禮曾就讀于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一提到此,他便滔滔不絕,他說我不是僅僅上中歐,之后長江(商學院)也上了,現在還在上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個班。我也不是最近幾年才上學,其實我一直都在進行學習,不間斷地參加一些培訓班,人活著就是要不斷學習。比如我上中歐,會從課堂上從老師那里學到很多東西,更重要的是同學之間會彼此學習很多知識。在中歐時我是班長,你像TCL李東生啦,羊羊羊(注:指恒源祥)的劉瑞旗啦,我們都一個班,畢業了我們20多個人就約定以后每年聚會三次,誰要不去,一次就罰10萬塊錢,這些錢就捐贈了慈善事業。說到這兒他笑了起來,顯然他確實從這個同學圈的彼此交流學習中受益匪淺。他說他現在還計劃重讀中歐和長江的其他班,這是一種終身學習的需求。在交流中他知道我也正在香港大學上IMBA后,很有興致地說,你也應該這樣,上完港大的,還得不斷地上,不斷地學習——你也可以上中歐和長江啊,我推薦了不少人去。他說現在這些商學院,找著找著就是山東的多,這說明我們山東的企業多、發展好,而且求知欲望強。說這個的時候,他的語氣中透出一種很真誠的自豪。
他很樂于談到學習,就在采訪結束拍照的時候,我們又轉到這個話題上,他說我們家現在五個人有五個半都在上學呢。為什么是五個半呢?我好奇地問他,他自豪地把他的手機遞給我——手機的屏幕上是他的外孫女的照片,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她三歲,剛剛上幼兒園,算半個。”說這些時他有一個短暫的瞬間沉浸在幸福之中。顯然,現在這個可愛的小姑娘是惟一能讓他暫時不想工作的人。
那在工作之外,他生活中有什么愛好呢?這個問題似乎讓他有點為難,他說過去不少,我以前是很活躍的,基本上文藝方面吹拉彈唱樣樣都行,體育也是。但現在都沒有了,太忙,沒有時間,看書是惟一的愛好了。他說很多時候時間不屬于自己。我問他,如果有一天他離開工作,賦閑了會干什么?這是一個令他始料不及的提問,他顯然從來沒考慮過這樣的問題,沒有任何思想準備,甚至表現的有點不知所措。他想一下,說其實我對很多東西都很有興趣,只不過現在沒時間去做,到時候我跟你去辦雜志好了,說完他笑了起來。
我的采訪提綱中的最后一個問題我沒有問,因為從和他的接觸和整個的采訪過程中,我已經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我的問題是:你認為使你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領導者的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我預想過他的很多種回答,諸如前瞻性,駕馭企業的能力,決斷力,親和力等等,當然這些都很重要,而我得到的答案,我感覺是最根本的一個因素,就是做人。
不經意的細節
才能真正反映一個人的本性
《新魯商》:關于您有一個故事廣為流傳,說當年你到新疆和德隆談合作時,僅和你在一起呆了三天,唐萬平就鐵了心要跟你合作,后來說是因為他看到你腳上竟穿著破了洞的襪子,確有其事嗎?
朱新禮:其實不是這樣,被演繹了(笑)。當時我是穿了一雙尼龍襪子,很老的那種,地攤貨。后來唐萬平給他們公司的人開會,說你看人家老朱,這么大一個企業家,還穿著那種老尼龍襪子,這么簡樸,我們和這樣的企業家合作還有什么不放心,不光是唐萬平,還有唐萬新、唐萬禮,他們在很多次開會的時候都提到過這個事——雙方合作,他們肯定是要評價一個人嘛,對企業,對你的接人待物,都要有一個評價,他們由此認定我是一個干事業的人。
其實我在生活上一直很簡樸,是一種從小就養成的習慣。我到現在還分不清哪是純棉的襪子,哪是尼龍襪子。前幾年出國,到機場了,跟我一起的人一看,我還穿著公司發的西服,都穿得走型了,后邊領子也磨禿了,說這樣不大好,只好又讓家里人找了一套西裝給我送來,我對這些不是很講究。
《新魯商》:好像人們對你的認識,恰恰是從這些細節開始的。
朱新禮:應該是吧,其實我們對任何一個人的認識往往都是這樣開始的。其實正是這些不經意的細節才能真正反映一個人的本性。我就有過這樣的一些經歷。
《新魯商》:比如說?
朱新禮:我記得那是在95年吧,我和香港的一個老板去歐洲,在西班牙巴塞羅納廣場上,那個香港老板拿出煙來,在廣場上肯定沒煙灰缸啊,我就拿出一張餐巾紙來——中午吃飯的時候在餐桌上剩下的,吃完飯我就把它疊起來放在兜里,因為你扔了也很可惜吧——我就把它拿出來放手里,把煙灰彈那里邊,他看我這樣也不好往地上彈煙灰,也彈到我捧著的餐巾紙上。廣場很大,也沒看到一個垃圾箱,煙抽完了,我就一直捏著煙頭,包著煙灰,走很遠,才看到垃圾箱,把它們扔掉。這是一件很不經意的事。從歐洲回來很長時間后,我買他們的設備,我記得好像是200多萬美元的一筆合同,那是我們正創業的時候,資金很緊張。按照正常的交易程序,需要信用證啊什么的,但他也沒讓我開什么信用證,也沒交預付金,就把設備先給我們發過來了,而且他過了很長時間,好像是過了一年多,到了第三年他才來要錢。我很不理解,就問他為什么這么信任我。那香港的老板就說,朱總啊,就前年咱在西班牙廣場上那煙頭,你那么負責任,還會騙我這一套設備嗎?
《新魯商》:在生意場上,其實從根本上是一種對你人品的認可。
朱新禮:我本來早把那件事給忘了,我并沒刻意去做什么,只是發自內心認為應該那樣,卻給人那么深的印象。其實人與人交往,做生意交往,人家會從你的一言一行從一些不經意的細節、小動作去觀察你,你不用拍著胸脯去跟人保證你有多誠信。到現在我們還是很好的朋友,有些生意給他做。我跟我們的員工也講,我們在很多細節上都應該養成良好的習慣。優點變成習慣就是幸福,缺點變成習慣就是災難。現在你在我們廠里就找不到一個煙頭(笑)。
似乎我很多事情
都是為我父親而做
《新魯商》:您的這些品格的形成應該跟您的成長經歷有關吧?
朱新禮:是這樣。生長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尤其我們山東人受的儒家文化影響比較大。從小我父母,尤其是我父親對我們管教就特別嚴格。我們是一個農村家庭,我父親是村里那種很有文化的人,寫一手很漂亮的毛筆字,特別有修養。像我們兄弟這么多,他對每個人都傾注很多心血,你像我們走路、坐、吃飯、說話,家里來客人應該怎樣,一點一滴,都有嚴格的要求,從小就形成了很多良好的習慣。
《新魯商》:據說后來您父親的去世對您的打擊非常大。
朱新禮:(沉思片刻)每個人對父母的感情都是無與倫比的。那是99年,我父親的去世太突然了,他的身體一直都很好。就在他去世前不久還來過北京,應該是五一節期間,我記得那時候我兒子約好要和他的同學出去玩,我就告訴他:今天你不能和同學出去玩,你要陪爺爺玩;和同學在一起的機會還很多,但和爺爺在一起的機會卻越來越少。誰也不會想到,他回山東老家后才幾個月后就突然去世了。接到這個噩耗的時候我已經接到邀請、正準備參加天安門的50周年國慶閱兵式。當時我就懵了。后來在天安門觀禮臺上,我腦子里全是父親的影子。我很自責,我一直問自己,這么多年我一直在忙自己的所謂事業,我在做什么呢,我應該陪著父親,盡一個做兒子的責任。以后兩三個月的時間里,我都心灰意冷,甚至不想再這樣去工作了……
《新魯商》:您當時想到了放棄這個事業?
朱新禮:我無法原諒自己。我現在想起來才突然意識到,好像我做的好多事都是在為我父親做的。
《新魯商》:怎么解釋這種想法呢?
朱新禮:我父親對我非常嚴格。從上學,進修上大學,到進入政府部門到后來出來創建匯源,應該都是有比較好的成績,但父親對我總是批評多,表揚很少,好像從來都是提出不足,告誡你要怎樣怎樣。從沂源到北京后,我接他來看看這個事業發展,他幾乎也沒有贊揚,還是告誡,畢竟他的經歷多、經驗多。我總在想我為什么得到父親的贊揚就少呢?也許是一種虛榮心吧,我總希望能做得更好,能得到父親的肯定和表揚,這幾乎成為我人生最大的追求。我也覺得讓父母滿意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孝順,父母就是望子成龍嘛。所以當父親突然走了后,我在那幾個月里一下子失去了重心,沒有了依靠,父親走了,我的事業做給誰看呢?
《新魯商》:您最后還是走出了這個陰影。
朱新禮:是。那一場經歷讓我能夠好好靜下心來思考我所做的事業,想到我們的員工,想到我們的企業所創造的社會價值,思考作為一個企業家所應該擔負的社會責任。其實父母對我們最大的期待,并不僅僅是望子成龍,而是做一個對社會有意義、有價值的人,我想這也是父親為什么一直對我如此嚴格。
《新魯商》:你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你繼承了你的父親對你的這種嚴格嗎?
朱新禮:我對他們非常嚴格,我身邊的人都知道,我對孩子的嚴格是出了名的,我的標準就是讓他們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當然這種嚴格和我父親對我的嚴格并不完全一樣。
《新魯商》:是因為他們成長中所處的家庭環境和您那時候已經完全不一樣?
朱新禮:是這樣。比如我女兒從很小我就讓她一個人在外地讀書;我的兒子從17歲我就把他送到部隊去接受鍛煉。他們身上沒有那些壞毛病,F在他們都大了,應該說我對他們是滿意的。
我絲毫不覺得
自己是一個“富豪”
《新魯商》:您如何看待財富?在今年胡潤編的富豪榜上您的位次大幅提升,去年是以15億元列66位,今年以42億元列24位,您覺得自己是一個“富豪”嗎?
朱新禮:我絲毫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富豪”,我一直都認為我是一個普通的人,而且我很討厭那種奢侈的生活,從小我就看不起就厭惡那些燈紅酒綠啊什么的。我不喜歡“富豪”這樣一個概念,“富”是富有,“豪”應該是指權勢,但我覺得作為一個企業家,他沒有什么權勢可言,反而應該是具備更多的社會責任,我們的社會對企業家的認識,應該從價值觀上多一些反思,F在我們的國家在倡導建立“和諧社會”,而又來搞什么富豪榜,這是不協調的,因為我們現在應該更多地去關注農民,關注弱勢群體。所以我覺得像胡潤搞這樣的排行榜沒什么意思,也沒有意義。倒是《南方周末》排的一個“創富榜”是值得關注的,
《新魯商》:不單以財富論英雄,而是更多的從創造的社會價值方面去評價?
朱新禮:對。前幾天我在歐洲時,有個記者打電話給我,說你資產排24了,我說我不知道,我不關心這個。
《新魯商》:你還說“我的資產你得問胡潤”。
朱新禮:哈哈。
第一代創始人要做到老
《新魯商》:匯源在管理方面的家族模式很重,現在一些中國企業家開始重新探討家族模式對中國企業的意義,你怎么看?
朱新禮:大多數中國研究人員都對家族模式有一些偏見。一提到家族企業就是貶低,就是不能容納職業經理人。其實中國有自己的實際情況。全球一些跨國公司也是家族企業,但是他們已經走到了第四代、第五代,發展的背景和環境跟中國目前的家族模式又有很多不同。人家企業已經有非常豐厚的積累,有實力去抗拒管理開放可能帶來的風險了。可是中國不一樣,中國的家族企業還處在積累、風險很大的階段,還談不上第二代、第三代,第一代都還在創業,你的錢還是銀行的錢或者股東的錢。家族人員一放手,請一個職業經理人來,一不留神出一個輕率的決策,再加上一些家族成員過多干預,企業衰敗了,對方走人了,企業怎么辦?你欠銀行的錢怎么辦?職業經理人并不是說我從美國從歐洲、哪個商學院培養出來的來一個就行了,他必須對企業有足夠的了解,必須經歷過企業的發展才能夠管理好這個企業。更何況中國的職業經理人階層嚴格說來還沒有形成。
《新魯商》:事實是在現在的中國這種情況失敗的可能性太大了。
朱新禮:我還沒看到一個成功的案例。中國的民營企業,要不要放棄家族管理模式,我認為還處于一個過渡期。企業家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不應該過早地退休。第一代創始人要做到老,經過第二代的積累,第三代、第四代逐步可能喪失興趣了,那時候放手的時機也到了,F在好多企業家年紀輕輕地喊退休,我不贊成,你看王永慶為什么不退休,李嘉誠為什么不退休呢?
《新魯商》:你會做到老嗎?
朱新禮:我沒說我會做到老。我會順其自然吧,做到進退自如。
《新魯商》:家族管理是否會給企業在吸納人才方面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朱新禮:我想不會,我們92年創業之初,就在《大眾日報》登廣告,面向全省招聘人才;94年到了北京,就面向全國招聘人才,我們甚至招聘了很多的外國專家在為我們服務,吸納人才關鍵是看你怎么掌握,而不在于你是不是家族企業,有些人甚至把企業的失敗歸罪于家族企業,這顯然是不公正的。前段時間我看中央電視臺一個對話,浙江的一個企業,父子兩個,兒子從美國回來后掌管企業,把企業里所有親屬關系的全開走了,連他父親也開出去了,他爸爸似乎也很樂意接受這種改革,我并不是很贊成這種太絕對的做法。我們中國人還有一句俗語: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美國曾經有過一個調查,在世界500強企業的中高層中,有兩類人占主導地位,一類是由參加過二戰的戰友組成的團隊,一類是耶魯和哈佛的同學,這說明了一種人群的接近性,從而達到溝通成本低,決策程度快。有人說匯源山東人多,那肯定山東人多,你在同樣素質的前提下,我肯定先用山東人。文化及習俗的接近性,自然產生信任感,這是全球通行的道理。家族成員也是這個道理,當然前提是嚴格按照能力標準來用人。
我談不上什么資本高手
《新魯商》:目前有很多猜測和傳聞,說匯源正為上市做準備,現在是否有這方面的考慮和準備?是否有一個時間表?
朱新禮:有計劃但沒時間表。
《新魯商》:計劃在香港還是內地?
朱新禮:現在還沒有定,我們還在探討中,F在并不是我們非上市不行,所以說上市對我們而言應該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
《新魯商》:今年匯源向統一的股權開放,被認為是你操盤的一次漂亮的資本運作,另外還有當年你與德隆的合作以及后來能夠回購股權全身而退,通過這些事情,外界評價你是一個非常精明的人,是真正的資本運作高手——你如何看待這種評價?
朱新禮:談不上什么資本高手,也并非精明,只不過對自己的企業特別熟悉,對這個行業特別了解。你知己知彼,又對這個行業了解,就會胸有成竹。
《新魯商》:在今年你出售5%的股份給統一后,曾經表示匯源將繼續逐步對外開放股權,最高比例為35%,F在是否還這樣認為或者有一個更高的比例?
朱新禮:在跟統一的合作后,就有人評論說匯源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朱新禮只出讓這么一點股份,這都是瞎猜測。其實不管跟誰合作,股份多少,都是為了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有利于公司發展。我們對統一的5%早就不是5%了,已經增加了很多了,還在陸續增加。而開放股權也不是最大限度35%,要看情況,股份多少都不重要,也都有可能,只要對企業發展有利,能夠給股東回報。你像韋爾奇,在GE干了20年,不也一樣沒股份嗎?對我,也不會過多考慮這些。
做一個長久的企業,
做一個世界的品牌
《新魯商》:現在國內的果汁市場出現了很多新的品牌,應該說市場競爭加劇,這是否會對匯源的市場形成沖擊?匯源在發展戰略上有什么樣的考慮?
朱新禮:其實我們應該換一個角度考慮這個問題,競爭其實是在共同開發果汁消費市場,這會讓絕對的市場空間快速增大。因為純果汁飲品是一個消費趨勢,目前中國果汁行業仍處于一個市場培育階段,甚至在我92年開始做果汁的時候我都從來沒有喝過果汁,市場至今還存在著消費習慣、概念誤區等很多障礙,這需要果汁飲料企業用5年甚至10年的時間去培育這個市場。
那么在未來,消費者對果汁飲料的關注將聚焦在兩點:一個是服務,一個是品質保證。果汁不會依靠一個點子一個概念就能炒作起來的。在國際上,果汁行業是一個穩健的傳統行業,品質保障是第一位的。我們從兩頭嚴格質量把關,一是原料基地建設,這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建成的,你像我們在三峽建的幾十萬畝柑橘基地,從美國引進種子、無菌育苗、栽培到現在5年了,還沒有形成規模生產,這需要投入大量財力、人力,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二是從生產環節上進行質量控制,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是質量控制的關鍵,這個團隊的形成也需要時間。匯源在中國踏踏實實地做了13年的果汁產業,是中國惟一的從基地、到工廠、到品牌、到終端都非常強勢的企業,在這個產業鏈上沒有其它任何類似的企業。匯源完善的產業鏈的優勢,絕不是任何一個企業在一年、兩年、三年、五年能夠建立的。
《新魯商》:匯源的愿景是什么呢?
朱新禮:百年匯源吧。做一個長久的企業,做一個世界的品牌,其實現在是企業越大,企業家就越不敢樂觀,越小心謹慎,因為他的責任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