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大宗商品定價權響起中國之聲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8日 09:05 經濟參考報

  按照既定計劃,12月7日國家物資儲備局(簡稱國儲)以公開競價方式再次銷售2萬噸國家儲備銅。這已是一個月來國儲第四次公開拋銅,而且始終保持著一星期一次的高密度頻率。國儲物資調節中心負責人王會民表示,“國儲拋銅的數量將遠遠超出市場想象。”

  國儲和國際基金的博弈正在進入白熱化。不少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儲作為國家行政機構,在此次與國際基金的對決中態度異常堅決,首次將最終目標鎖定為獲得銅
價的世界定價權。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銅、

鐵礦石、大豆等原材料的第一大進口國,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上,中國政府正在努力爭取與進口大國地位相匹配的話語權和定價權。

  國儲“拋銅+政策”雙手打壓銅價

  中國資金前仆后繼地前往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做空,給國際基金大鱷們提供了豐盛的“晚餐”。

  根據市場預測,作為國儲物資調節中心交易員的劉其兵開出了總量為20萬噸的巨量期銅空單,建倉成本大致在3500美元/噸左右,而目前LME三月銅已經漲至4400美元/噸附近,其空單的浮虧已經接近2億美元,堪比

中航油事件5.5億美元、中儲棉事件5億元人民幣的巨虧數量。

  格林期貨高級分析師李冬梅告訴記者,國儲銅事件和中航油與中儲棉事件有很多相似之處。2004年中航油在初嘗期貨投機甜頭之后,夜郎自大惘自看空油價,最終導致了5.5億美元的巨虧,其根本是把套保作成了投機,最終的結果是宣布破產重組。2005年初又爆出中儲棉因一味看高棉價,進口20萬噸棉花,后因棉價跌落而虧損至少5億元人民幣,其根本原因在于對行情的判斷失誤。

  李冬梅說,國儲銅與后兩者的最大區別在于,中航油和中儲棉事件更多的是企業個體的行為,在事件發生后雖然最終都是國家買單,但其處理的過程還見不到太多政府的干預身影。而在國儲銅事件中,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的調控之手,政府的作用正在顯得愈來愈突出。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所長李揚認為,國儲連續拋銅意在平抑持續在高位徘徊的銅價,一方面是為了緩解市場的供需矛盾;更為重要的是,政府部門可能更多考慮的是對銅產業的宏觀調控。

  事實上,在2005年10月底,國儲銅事件暴光之前,國家發改委便點名警示銅冶煉行業盲目發展,11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簽發了《關于制止銅冶煉行業盲目投資的若干意見》,包括發改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人民銀行和環保總局五部委歷數近幾年來銅冶煉行業的重大問題,認為必須對該行業進行整頓。11月16日起國儲又在國內現貨市場上高調拋銅,至12月7日止前后拋銅四次共計8萬噸。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常清預計,國儲售銅的數量可能會超過30萬噸。

  與此同時,上海期貨交易所期銅交割庫與韓國釜山LME期銅交割庫的期銅庫存陡增,市場猜測是國儲對實盤交割進行的準備。另外,市場還傳言國儲正在申請幾萬噸銅的出口額度。一時間,銅貨市場中充滿了以政府為背景的種種手段和方法,都在力圖打壓高不可攀的銅價。

  兩方面入手掌控主動權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表示,國儲拋銅是件好事,我們要借此爭奪銅的定價權。他認為,中國是銅最大的進口國,但長期以來,卻沒有定價權。銅價的高企正令

中國經濟遭受損失。

  “從世界經驗來看,政府出面干預價格的非理性行動是種常規做法。今年美國遭遇兩次颶風襲擊,第一次導致油價大漲,但第二次颶風后,美國動用石油儲備并攜手其他國家和組織一起打壓油價,將油價控制在60美元以下。”胡俞越說,國儲拋銅也許會有異曲同工之效。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銅進口國,高銅價使中國銅貿易逆差劇增。根據海關統計,2004年我國各類銅產品進口額高達127億美元,逆差105多億美元;僅2005年1月至9月進口額就達到120億美元,逆差103億美元,相當于2004年逆差的總額,我國已經成為高銅價的最大受害者。

  要扭轉這種被動的局面,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掌握定價權。根據李冬梅的分析,當前國際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主要分兩種方式,一種是由最著名的期貨交易所的標準期貨合同的價格決定,例如CBOT(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大豆合約、NYMEX(美國紐約商業交易所)的石油合約,以及LME(倫敦金屬交易所)的銅合約。而對于尚無受到廣泛認可的期貨品種和期貨市場的大宗商品而言,其價格基本上由市場上的主要賣方和主要買方每年談判達成。如鐵礦石的亞洲基準價格每年由日本最大的鋼鐵企業和全球三大鐵礦石供應商在4月1日前談判后達成。

  顯然,要想獲得定價主動權,就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積極參與現貨市場的談判,另一個重要途徑便是積極參與期貨市場。事實上,在今年初的鐵礦石大漲71%的定價風波中,中國最終以被迫接受日本談判的基準價落敗收場,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的鋼鐵企業不能用一個聲音說話。

  專家指出,此次以國儲為先鋒的政府出面,應該是解決定價權之爭的明智選擇,因為目前依賴過度發展的銅行業統一出擊還不現實。國外對沖基金的本意不是接到巨量的銅實貨,而是要攫取巨額差價利潤,但國儲此次態度堅決,鐵了心要進行實盤交割,這也使得LME三月銅在11月22日一度暴跌了105美元/噸。

  有分析認為,國儲的銅儲備是在相當低廉的價格買入的,國儲曾聲稱擁有高達130萬噸的儲備,進行交割完全承擔得起。而接手近20萬噸銅實盤的多頭陣營,最終也會多翻空而選擇出手這些實貨,到時候銅的價格還會有所回落,國儲完全有機會再度低價吸入。從這個角度來說,國儲將會是最后的贏家。

  國際各大金融機構紛紛預測2006年銅價將回落至2500美元/噸附近,且在今年10月底的LME年會中對于銅價回落也達成了共識。據此專家認為,國儲選擇此刻“挑起”戰端,是抱著必勝之心的。

  變“中國因素”為“中國力量”

  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保持快速發展,對各種原材料的消耗十分巨大,目前已成為銅、大豆、鐵礦石的第一大進口國,原油的第二大進口國。“中國是國際貿易的重要參與者,但在定價權中的分量還小得可憐。”李冬梅如此認為。她說,此次有政府背景的國儲利用儲備銅,通過期貨市場來調控現貨市場的價格,這是利用上海銅期貨市場來掌握定價權的“積極”信號。

  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最近指出,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經常會遇到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中國人要買什么什么就貴,要賣什么什么就會便宜”。我國對外部環境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已經成為國際商品市場上大的買家,但不是大的贏家”。

  在國際基本原材料市場上,“中國因素”頻頻成為國際炒家抬高商品價格的借口。胡俞越向記者解釋,所謂“中國因素”,也叫“中國現象”,指的是中國需求拉動原材料價格上漲。“在這個現象中,國際基金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中國人一買就漲,逼著你高買低賣。原油、大豆、銅無不如此。我國的石油進口依存度約40%、銅和大豆的依存度也在40%左右。因為高買低賣,我國的相關行業損失慘重。”

  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因價格上漲,我國為進口的石油多支付了上百億美元,為進口大豆多支付了15億美元;2005年初的鐵礦石漲價使得我國較上年度要多支付34億美元。如何應對國際市場利用“中國因素”炒高銅等大宗商品的價格,是擺在中國政府面前一項亟待攻破的難題。

  “中國因素”導致的進口溢價已經逐漸引起了我國政府的重視,國務院領導曾就此類事件做過專門批示,要求發改委組織人員進行探討,化“中國因素”為“中國力量”。

  以國儲為前鋒的政府大軍此戰,顯然是欲以銅作為先例,逐步擴大中國在國際商品定價權中的影響力。而一旦這次事件的最終結果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并證明我國是完全有能力爭取到與大國地位相匹配的定價權,那么這一做法將會很快延伸到大豆、原油等其他諸多的品種領域。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