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開明,“深圳當代社會觀察研究所”負責人,是制訂SA8000的國際組織———SAI在亞洲的第一個董事。該研究所是一家專門從事勞工研究、支持和培訓的非盈利機構,它的宗旨在于推動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保障勞工權益。
《天下》周刊:SA8000和IC鄄TI認證等一系列社會責任標準都是由國際組織和跨國采購商聯合推動的,這必然引起中國供應商人力成本的升高,該如何看待?
劉開明:目前國際上已經有一千多個生產守則,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要求執行人權標準,這不是有意針對中國,也不是針對發展中國家的。因為消費者給了他們壓力,如果一旦發現產品來自血汗工廠,消費者就會抗議罷買。跨國公司推行這些基本準則,是為了保衛供應鏈,而不是為了提高供應鏈的成本。
《天下》周刊:這些標準的出發點是保障人權,可是如果中國企業短期內因為拿不到訂單,或者承受不了抬高的人力成本而大批倒閉,造成工人失業,這不是另一種不人道嗎?
劉開明:如果企業的生存是靠剝削工人,通過血汗工廠,通過不遵守法律來達到的,這樣的企業也應該倒閉。
《天下》周刊:現在很多廠商關心,拿到ICTI認證后是否可以減少客戶驗廠的次數和成本?劉開明:應該說經過SA8000認證的工廠,SA8000所有的成員都不會去驗廠,但如果有客戶不是這里面的成員,它不信任工廠,那么還是會去驗廠。ICTI認證也是這樣。
《天下》周刊:應該用什么樣的機制來保證審核過程最大的嚴密性、公正性?如果企業弄虛作假呢?
劉開明: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請大的審核機構來審核,像ICTI就委托了6家大的機構來審核。一旦出問題,它的代價將是非常沉重的。審核員如果出了問題,就意味著要丟掉工作。所以他們不得不高度謹慎。當然防止做假最有效的方法是工人參與。《天下》周刊:這些國際認證標準對改善中國勞工問題的實際幫助大嗎?會不會淪為一個跨國企業應付國際社會的“形象工程”?
劉開明:我覺得對企業來說,國際市場的壓力對他們是最有效的一個方式。你必須接納規則,因為規則的背后意味著訂單。我不認為這是“形象工程”,因為這不是為了做形象,是為了消滅風險。
《天下》周刊:那么中國企業怎么既保證原來的利潤,又達到采購商要求?
劉開明:改善管理,降低成本。我們的審核其實是幫工廠評估自己有沒有風險,有多少風險,幫他們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生產能力。王素慧
(日京/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