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擊暴利開發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7日 09:17 中國經濟時報 | |||||||||
■本報記者章劍鋒 11月29日,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發布了2005年1-10月價格運行情況,在2004年高速增長的基礎上,今年一季度房地產價格再度出現了較快上漲,三季度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漲幅為6.1%,其中10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環比上漲0.5%,同比上漲6.6%。
就在這同一天,自國資委研究中心宏觀戰略部部長一職履新為北京科技大學教授的經濟學家趙曉出現在SOHO尚都售樓處,就“高房價是否合理”的問題與任志強進行了激烈論戰,趙曉從公共權益層面論述了高房價的不合理性,批判了開發商們對“有人買13套房,有人半套都買不起”的兩極分化現狀的漠視與辯解。 趙曉同時警告稱,當前中國的兩極分化收入水平已超過國際警戒線,加深了畸形的商品房二元供給結構體系,若不能適時調整,整個社會可能崩亂。 高房價與窮人無關? 在過去的第三季度,北京市房價每平方米同比增長了674元,增幅達6.3%,而在上海,房地產投資有增無減,投資開發規模達1040.35億,同比增長11.2%,與此同時,居住類價格不斷攀升,過去三季度價格同比增幅超過2.5%,被上海統計局列為居民消費價格第二位。 “自住者買不起,投資者租不出。”房地產分析師章林曉用十個字來形喻當前房價之高,認為這都是政策結出的“苦果”。在房地產宏觀調控前,對房屋供需影響最重大的政策主要有:城市化、城市房屋拆遷、貨幣分房、購房抵押貸款、土地儲備、招標拍賣掛牌方式的供地。在一些房地產熱點城市,這些政策都是集中實施的,而這些政策無一例外放大了房屋的現時需求而壓小了房屋的現時供給。這就是不合理高房價出現的最主要的根源。 “即使不改變市場供需狀況,如果消費者能夠不被開發商種種炒作手段所迷惑,那么開發商很可能就無法榨取目前這種水平的超額收益,房價也不會如此之高。”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博士謝岳來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開發商的絕對強勢制造了高房價。謝稱,一個供需失衡的賣方市場,政府的規范力度又不夠,以致開發商成為市場游戲規則的制定者。消費者與開發商之間的關系,是螞蟻與大象的關系。 而就在房地產價格節節上漲的時候,華遠集團總裁任志強拋出了他的暴利說,11月29日他對此進一步進行確認與堅持,并且將不富有者排除出商品房市場,認為大多數低收入者不應該買商品房,商品房只適合高收入者,而在商品房供應中,富人買多少房與窮人沒有關系。 任的理由是,政府的政策早已將窮人界定在商品房供應體系之外,而這個政策就是1998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又稱23號文),23號文明確了建立多層次城鎮住房供應體系,實行住房貨幣化、經濟適用房與廉租住房、租賃并重制度,推進公有住房改革。 “任志強這樣說,從某種角度來說有一定道理,”章林曉對本報記者說,23號文件已明確了住房分類供應制度。但是,任志強聲稱商品房是少部分中高收入階層的專利,卻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23號文件的精神實質,23號文在指導思想中規定,國家實行住房制度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斷滿足城鎮居民日益增長的住房需求,而不是要為少部分中高收入階層炮制一項“專利”。 “任志強一再提及另一套供應體系,他依然是在維持與強化中國目前的二元供應格局,用兩種辦法來解決兩種住房需求,人為將中國人分為了一種與另外一種。”趙曉說,他對此表示反對。 趙曉認為,應該站在公共角度看待高房價的問題,眼下國民收入呈兩極分化態勢,房屋供給畸形,導致畸形的需求和消費,有錢的多買,沒錢的租都租不起,此類價格不可能會是合理的。 對決高房價 “房地產的價格高不是某一個區域的價格高或者某個項目的價格高,而是整個行業的價格普遍高。這就違背了它作為商品的一般性知識。”地產分析師竇化侖對本報記者稱,幾乎所有的房子價格均呈向上勢頭,沒有給消費者一個可選擇的空間,以致高房價成為人人痛斥的現象,“我們看轎車,它有上百萬的車,也有幾萬元的車,上百萬的車利潤自然要大些,但是卻滿足了購買者的身份需求,幾萬元的車也滿足了購買者的出行要求。” 竇化侖同時對任志強“排除窮人”的說法進行了回應,認為這是個嚴肅的問題,不能因為吃不上燕窩,就活該被餓死,“什么樣的群體會消費什么價格的商品,而現在的房地產,只有價格不菲的大餐,卻沒有饅頭,結果民眾就干脆看著,攥著錢等著,一直要等到做饅頭的人出現,而這對暴利開發商來說,未必是好事”。 謝岳來也認為,盡管中國明確提出了高收入者購買商品房、中低收入者購買經濟適用房、最低收入者居住政府廉租房的住房供應體系。但事實上,經濟適用房與政府廉租房的供應量太少,并且經濟適用房還被高收入者大量擠占。這樣,中低收入者被推到了商品房市場,跟高收入者一起競爭有限的住房供應,徒生房價“高處不勝寒”的無奈。 謝稱,按照常理,政府應該想辦法為窮人的住房問題提供更多幫助,特別是在建設和管理廉租房方面,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人人擁有住房可能不太現實,但是人人有房住應該是政府的目標。也只有人們對住房問題不必過于擔心,人們在購買住房這個問題上才會心態更平和一些,才能更理性地看待是租房還是買房的問題。 章林曉則指出,任志強一腳將民眾踢出了市場,讓他們尋求經濟適用房等保障制度庇護,卻忽略了當年他自己是最反對經濟適用房制度的。而當前的市場狀況,正是由于開發商的激烈反對,再加一些地方政府樂意于在“經營城市”中“以地生財”的緣故,經濟適用房所占的比重,總體趨勢才逐年下降。 章給出的數據顯示,2004年1至10月份,全國商品住宅中經濟適用房所占比重,由2003年同期的6.1%下降到5.0%。在房地產新政下,今年1至10月份,在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商品住宅投資都有較快增長的同時,經濟適用住房非但沒有增加,相反卻依然在繼續下降,經濟適用住房投資下降11.1%。而與此對應的是,至10月末,全國商品房空置面積達1.12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4% “當年,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一些開發商硬要將普通民眾拉進房地產市場。現在,面對普通民眾普遍的仇視與憤慨,開發商卻將民眾一腳踢出了市場,讓他們去尋求政府的住房保障。從一定程度上講,這是有意識地將民眾由于住房問題而對開發商產生的仇視和不滿故意地引向了政府。”章林曉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