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貨幣合作:打破東北亞經濟合作僵局的有效途徑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6日 08:46 中國經濟時報

  ■專家建言■杜鳳英

  區域經濟合作可使生產要素在區域內各國間得到重新配置,其基礎是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引起的互補性。東北亞地區有較好的經濟發展條件,在資金、技術、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上,東北亞各國(地區)分別擁有不同的優勢,通過開展經濟合作,各國(地區)既可以互補不足,又可以相互提供市場。這不僅有利于各國(地區)擴大生產,增
加就業,又可以大大提高各國(地區)的經濟競爭力,增強其經濟實力,使東北亞地區成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經濟增長熱點地區。

  但由于東北亞六國(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蒙古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特定國情,加之六國在歷史、政治、社會等多方面的原因,決定了現階段以至將來一段時間內,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艱難和緩慢。因此,在目前狀態下,如何打破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僵局,尋找一個有利于東北亞區域合作的途徑,則成為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問題。通過區域貨幣合作,設計和建立一個適合于東北亞區域貨幣合作的最佳模式,也許有利于打開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之門。

  東北亞區域貨幣金融合作的可能性

  與歐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相比,由于東北亞的特殊性和客觀存在的諸多不利因素,使得在東北亞地區難以建立類似歐洲的經濟同盟,也使羅伯特·蒙代爾于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的“最優貨幣區”理論無法在東北亞區域實踐,所以以統一貨幣為最終目標的最優貨幣區難以在東北亞國家實現。相對而言,東北亞地區貨幣金融合作的動因和目標也有別于歐盟,在東北亞地區目前還不具備建立全區域性自由貿易區的條件,更不能談及共同市場和經濟政治同盟了。然而,在其他國際合作區域聯盟過程中處于最后階段也是最高級別的貨幣金融合作,在東北亞這一特殊區域卻有可能提前進行,并且這種打破固定順序的合作還極有可能成為突破東北亞區域合作瓶頸的鑰匙。因為在區域合作的所有內容中只有貨幣金融合作較為遠離政治軍事和特殊歷史背景等影響東北亞合作的敏感問題;并且在該區域內一些持積極態度的地區如俄羅斯遠東地區、中國東北地區、中朝俄都十分重視的圖們江流域等對于開發和建設資金的迫切需要,是東北亞貨幣金融合作的動力源。東北亞

開發銀行的籌建和運作就是一個有力的佐證。

  這種對開發和使用資源都非常有益的貨幣金融合作不僅極受獲益地區的歡迎,也不會為官方特殊的外交戰略所排斥,因此極易在較短的時期內達成共識。所要研究和注意的是,在東北亞貨幣金融合作過程中不能直接套用既有模式,而要尋找一種符合東北亞區域特點的、容易被區域內國家普遍接受的貨幣金融合作模式。

  東北亞區域貨幣金融合作的特殊性

  蒙代爾設計的“最優貨幣區”是一個有特定涵義的區域,蒙代爾要求在這個特定區域內要素是可以自由流動的。因為需求轉移會造成區域內國家之間的國際收支失衡,這種在固定

匯率條件下的國際收支失衡,必然表現為需求轉移的一方失業增加、另一方則出現物價上漲。要想同時保持兩個經濟體的國際收支平衡,消除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和失業,惟一的也是最好的辦法就是在該區域內統一貨幣、建立單一貨幣區,即各國放棄本國的貨幣,使用一種統一的區域性貨幣。

  蒙代爾認為在具有要素流動性的國家之間完全有可能建立這樣一個共同的“區域貨幣”:要素的自由流動不僅會使資源得到最佳配置,也會成為共同貨幣區的最佳平衡機制;而在這種平衡機制作用下,區域內國家會在最小的成本下獲得最高的收益,并能最大限度降低失業和通貨膨脹率;統一的貨幣還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和因匯率波動而帶來的風險和損失。按照“最優貨幣區”理論設計,目前為止除歐洲外,其他一些符合最優貨幣區要求的區域——譬如北美自由貿易區以及近年來日益崛起的東盟,都在朝著建立最優貨幣區的目標邁進。

  但東北亞地區與其他國際區域相比較,貨幣金融合作有明顯的特殊性:

  首先是東北亞區域內國家的社會制度不同。在該區域國家中,日本和韓國屬于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國和俄羅斯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國家、朝鮮則是典型的社會主義國家、蒙古國雖然也在進行改革,但由于其經濟實力和生產力發展水平都相對較弱,加之其作為典型的內陸國家在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對外關系上也處于一個比較特殊和敏感的地位。在東北亞這個只有六個國家(地區)的區域內,就包括了兩種極端的社會制度、三種有巨大差別的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所以其合作也就自然具有特殊性,一些成熟的區域經濟合作和區域聯盟理論和實踐也就難以為該區域合作所學習借鑒。

  其次是東北亞區域國家存在著影響安全的隱患和冷戰的殘骸。朝鮮半島問題、朝韓關系、朝日關系、中日關系、日美軍事同盟等諸多在全世界都十分重要和敏感的國際關系問題,都非常突出地集中在東北亞地區,其中一度十分緊張的朝鮮半島問題和朝鮮核問題,都是該地區客觀存在的安全隱患,也使得東北亞區域合作缺乏政府切實有力的支持和制度保證。這一問題是影響該地區合作的最根本原因,因此,使得該地區合作一直處于欲說還休、乍暖還寒的狀態,更談不上建立區域統一貨幣和跨國中央銀行了。

  最后,區域內國家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排他性,東北亞各國政府固守各自特殊的對外戰略,這也是影響區域合作的不利因素。譬如,日本和美國之間歷史上比較緊密的政治經濟及軍事聯系,日本政府長期奉行親美戰略,體現在市場貿易等方面必然較多依賴區域外的西方發達國家市場;俄羅斯則處于經濟體制的劇烈變動和轉型期,國內經濟發展極不平衡,且一直奉行大國戰略;蒙古在中俄之間奉行中間國地位戰略;朝鮮奉行特殊政治軍事和外交戰略;中國政府的不結盟政策,等等,可以說都是不利于東北亞區域合作的因素。

  東北亞區域貨幣合作程序和目標設計

  既然在目前之東北亞,按照蒙代爾所設計的建立“最優貨幣區”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決定要素都不具備,因此在東北亞地區創新設計出一個符合該地區特殊情況但又不同于“最優貨幣區”的貨幣金融合作模式,就顯得十分重要,且有可能成為推動東北亞區域合作順利開展的有效途徑。

  首先,東北亞區域合作可以打破其他國際區域合作的一般程序,即不需要按照如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政治經濟同盟、貨幣同盟等由低到高的一般順序進行。東北亞區域合作可以試驗直接進行貨幣金融合作,然后再適時開展其他方面的深入合作。

  其次,在東北亞這一特殊國際區域內,其貨幣合作(不是貨幣聯盟)的最終目標不是建立統一貨幣,即不能也不必要建立如歐洲以及已有的中非、西非、東加勒比海等國際區域的單一貨幣區。區域內國家可以仍然保留自己國家的貨幣并在國內流通。

  最后,在各國國內仍然流通使用自己國家本位幣的同時,區域國家之間的貿易結算和支付則使用區域一攬子貨幣,若區域內國家遭受國際游資沖擊時,可以迅速動用區域貨幣以保持本國貨幣幣值和匯率的穩定。此時,一些單純為防范金融危機而制訂的政府間貨幣互換協議也就失去了意義。

  上述構想的貨幣合作模式會給所有區域內國家帶來以下共同收益:

  1、不建立統一的中央銀行,各國則仍然可以獨立制定和實施本國的貨幣政策,當然也就不會影響區域內各國獨立的經濟和外交政策。

  2、不發行使用單一貨幣,各國仍然發行和使用本國貨幣,也就不用付出因為改變貨幣所必須付出的過渡性成本,當然政府也就不會損失巨大的鑄幣稅收入。

  3、平行流通的一攬子貨幣不會牽涉區域內各國的政治經濟甚至金融體制,因此也就不會牽涉各國之間復雜的歷史和現實關系問題。

  4、由于該種貨幣合作模式不同于貨幣聯盟,其最終目標不是實行單一貨幣,因此區域內國家不需要經歷和跨越“區域內釘住

匯率制度”階段。而歐洲的實踐表明,這種為最終形成統一貨幣區而必須經歷的“區域內釘住匯率制度”階段,在其貨幣聯盟進程中是最為困難也是付出成本最高的一個過程。

  5、區域內穩定安全的金融市場和資本流動,能降低區域各國之間在經濟和貿易等方面的內向排他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各國中央銀行國際儲備的數量和成本,最大程度地增強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和降低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上述收益是區域內國家可以共同獲得的。相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而言,其可獲得的收益更大。譬如:

  1、由于中國人口眾多,所以使用本國貨幣的人均成本更低收益更大。當然政府的鑄幣稅收入也就更大。與貨幣一體化相比,其所付出的合作成本也就更低。

  2、東北亞國家中日元的國際地位相對較高,在國際上是通用的儲備貨幣,而在我們構想的未來東北亞貨幣合作模式中,在平行流通的區域一攬子貨幣中,各國可以憑借本國貨幣幣值和真實購買力水平在新的區域貨幣中占據一個相對合理的權重,這無疑會提升中國在亞洲乃至世界上對于國際事物的發言權,也會有利于提升中國在東盟10+3貨幣機制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3、有利于中國開發和利用本國以及與中國大陸相連地區的自然資源,也更有利于中國東北地區的復興和發展。

  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生產力發展水平雖然可能制約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同盟,卻不能制約和影響彼此之間的經濟合作。換言之,經濟合作與經濟聯盟是性質完全不同的事物,經濟合作不等同于經濟聯盟,同樣貨幣合作也不等同于貨幣聯盟。在東北亞這樣一個特殊國際區域,雖然不具備建立經濟和貨幣聯盟的客觀要素和條件,不能直接建立最優貨幣區,但卻可以設計和尋找一種特殊的貨幣合作模式,以求在目前狀態下達到區域合作的最佳效果,從而有力地推進東北亞區域合作。

  (作者單位:吉林省委黨校)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