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國儲銅風波惟有走市場化之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2日 08:15 新京報 | |||||||||
據12月1日《新京報》報道,中國國家物資儲備局(簡稱國儲局)近日委托國儲物資調節中心組織了11月份的第三次銅拍賣會,交拍的2萬噸儲備銅約4000噸流拍,成交最高價為每噸38350元。盡管中國方面在不斷拋售銅,但國際銅價仍在不斷攀升,倫敦金融交易所(LME)3個月期銅價格創出4270美元的歷史新高,上海期貨交易所主力合約601亦大漲到37410元。
國儲三度拋銅,除了首次國際銅價略有下挫之外,其余兩次對銅價卻是未抑反揚。 不少專家認為,這次國儲銅期貨事件之所以繼續升級,根本原因在于國際游資在與中國博弈,在極力阻擊中國銅國際期貨交易。對國儲局近期連續三次總共6萬噸的拋售行為,一些人認為僅僅是杯水車薪,難以扭轉市場走向。盡管國際銅價走勢已走出國儲局操控能力范圍之外,但是,對于國儲局此次處理危機的方式、途徑、策略與決心,應該給予積極評價。同時,筆者認為此次國儲銅期貨事件遠未解決,應該繼續按市場化方式尋求徹底解決之道。 國儲拋售銅是市場化處理銅期貨的一種方式,無可厚非,只是在國際游資的強大資金實力之前,這一危機處理方式有點力不從心而已。在期貨行業中,資金量是一回事,但市場情緒是另一回事,期貨品種最終的價格走勢取決于資金與市場兩方面。國儲拋銅旨在向市場傳遞積極的危機解決信號,以期用最小代價解決問題。盡管最終效果不明顯,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批評國儲的危機處理方式。把焦點全部集中于拋售銅上,其實是一個誤解。我們更應該注意到,國儲有關部門正在積極與LME8家開戶經紀商積極會談,尋求后續處理之法;及時平掉一部分倉位而止損退出等工作都在進行之中。拋售銅只是處理方式之一。對如此變故之前,有關方面積極應對,措施比較靈活,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事件發生之后,有關方面需要就整個前因后果作出一個合理的解釋與交待。國儲局及劉其兵所屬的國儲物資調節中心并沒有從事境外期貨交易的資格,劉其兵是怎樣進入LME交易的?目前市場傳言國儲借道某具備境外交易資格的另一國企而進入LME,如果這種說法屬實,國儲應該是難以擺脫個中干系的。另外,隨著國際基金不斷拉升銅期貨價格,劉其兵名下大量空頭倉位需要不斷追加保證金,其數量應在千萬美元之上。劉其兵失蹤之后其倉位仍未爆倉,那么,這些后續資金從何而來?LME的8家經紀商當然不會盲目為這些倉位繼續提供融資授信支持,除非他們得到了有關方面的某些暗示或確認。無論如何,國儲應該選擇適當時機,向市場披露有關信息,為真正以市場化方式解決此次事件創造條件。 無論是此次國儲銅期貨事件還是去年的中航油事件,以及更早的株治事件,其共同特征是中國企業缺乏對在期貨交易完善的風險控制能力。在缺乏制約與前后臺監控的情況下,一位交易員可以自由地買賣期貨合約,其中國總部根本不能及時準確評估這些倉位的潛在風險,更談不上及時化解風險了。全球化之下,中國企業要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各種資源,相應地也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種衍生工具與品種進行風險管理,但中國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往往“重成本控制,輕風險控制”,必然要吃大虧。今后要在全球范圍內利用衍生工具進行風險管理的中國企業,太需要轉變觀念了。 此次國儲銅期貨事件遠未到最終解決之時,個中變數還有很多,但核心之處在于只有市場化方式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盡管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期貨事件與此次國儲銅事件并不相同,但其以市場化方式解決的思路值得國儲借鑒。除了國儲,LME的期貨經紀商、融資方等都應該為此付出代價。 □時衛干(中國社科院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