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表流淌古今時尚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5日 02:55 人民網(wǎng)-國際金融報 | |||||||||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日晷結構簡潔,像個圣壇,默不作聲……日晷的演變和發(fā)展,記錄著人類對太陽和時間的認識之發(fā)展過程 日晷 作者邁克爾·巴爾弗(MichaelBalfour)
如今,在花園日晷上最常見的銘文是“光陰似箭”。長一點則是“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提醒人們要與時間賽跑,而大多數(shù)人都不愿意識到這一點。 但和多數(shù)類似的銘文一樣,它們都是拉丁文,所以這里有另一個提醒———歷史上從來都是如此。日晷是人類了解太陽全天運動的最早證明之一。 日晷指時針(gnomon,“指針”的希臘語)是最初用于記錄時間的建筑物上的一種裝置。它是一片垂直的木頭、金屬或石頭,其陰影長度用于指示時間。 我們知道,公元前2300年,中國皇帝堯,處決了兩位星象師,因為他們預測日蝕失敗。 我們也知道,很久以前,人們不僅使用日晷,也使用月晷。有記錄的最早日晷,是埃及人在約公元前8世紀建造的。它有一塊整齊的綠色片巖(石頭)基座,上面垂直放著一片石頭,與之成90度角。 基座為東西向擺放,垂直石片的陰影落在基座上,基座上刻有6個時區(qū)。 中午前垂直石片朝東,午后朝西。公元前約1450年,埃及出現(xiàn)了方尖碑形的指時針,用于計時和制定歷法。 約500年后,著名的巴比倫天文學家貝羅索斯建造了半球形日晷。直到公元10世紀,一些穆斯林國家仍在使用這種日晷。 希臘人發(fā)明的日晷極其復雜。公元前約100年的雅典風之塔就有8個日晷。 羅馬人充分利用了日晷。杰出的建筑史學家維特魯威公元1世紀就提到了便攜式日晷。 在13世紀,一位著名的阿拉伯天文學家記述了當時的日晷,在圓柱、圓錐和其他形狀的表面上有小時刻度。出于天文學目的,小時劃分顯然比較平均。 文藝復興時期出現(xiàn)了精致、優(yōu)美的日晷建筑。德國宇宙學家塞巴斯蒂安·明斯特爾(1489–1552)在巴塞爾出版了《鐘表志》,其中包含日晷和月晷的具體數(shù)學運算。 在18世紀的印度,拉賈斯坦邦的齋浦爾建起了簡塔·曼塔天文臺,內(nèi)有樓房般大小的日晷。 今天,巴塞爾也許是歐洲、乃至全球惟一一家日晷商店的所在地。商店主人是蒂姆·德爾夫斯,是鐘表制造領域的知名記者。他指出:“當然,還有許多人和商店出售日晷,但他們通常只賣自己的產(chǎn)品。我想,只有我在銷售自己所知道的所有生產(chǎn)商的日晷。自然,我只會購買和銷售能讓我信服的日晷。” 德爾夫斯存貨里有一些比較有意思的日晷,中午報時的大炮就是其中一件。它裝有火藥,還有引線。中午時分,陽光通過透鏡點燃引線。大概就是午餐時間了。 英國有自己的日晷專家。喬安娜·米格達爾不僅掌握大量的日晷歷史知識,她還接受私人委托大批量制造日晷。最近,她獲得了英國日晷協(xié)會頒發(fā)的英國最佳專業(yè)制造日晷大獎。 米格達爾一般用青銅制造日晷,從業(yè)已超過25年。她的作品通常用于慶祝客戶的生日、結婚和其他重要事件。她說:“制作精良的日晷,可以紀念客戶一年中任何特殊的日子,所以它們都是非常個人化的。” 她的作品既有小小的花園日晷,也有一些巨大的日晷,需要用土方設備和起重機安裝在商業(yè)場所。 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所以她有理由說,陽光總是照在她的某件作品上。 喬安娜·米格達爾住在牛津郡。不同尋常的是,她手工雕刻的作品都盡可能地符合“黃金比例”的原則,也就是黃金分割。 目前,她在為鐘表商名家公會制作一個直徑兩米的日晷(她是該公會的會員),以紀念該公會成立375周年。她不會忘記莎士比亞在《亨利六世》中的詩句: 竊以為那當是幸福生涯…… 精心刻出個日晷, 憑它看出時光的流逝, 看幾分鐘滿一小時, 看幾小時滿一天, 看幾天滿一年,看凡人一生能有幾庚; 有了答案,再把時間分配…… 英國日晷協(xié)會有約500名會員,實際上是全球最大的花園時計發(fā)燒友的正式團體。瀏覽一下協(xié)會網(wǎng)站,無所不包,你就能知道它為何、如何成為今天的模樣。 研究一下日晷,就會知道日冕有多復雜。你可以選擇,因為日晷有各種形狀和規(guī)格,有T形的,半球形的,凹陷式的,立方體的,圓柱式的,牌匾式的,扁平的(最常見),壁刻的(英國鄉(xiāng)村教堂里有數(shù)百塊),便攜式的,還有科學研究用的。 還有環(huán)式日晷。在17和18世紀,環(huán)狀日晷被牧羊人用作便攜式計時器。這種日晷用黃銅或白銀做成,既可做表,又可做首飾,不是戴在手指上,而是掛在脖子上,用起來十分方便。 著名的英國散文家查爾斯·蘭姆于1833年寫道:“鐘表真是死氣沉沉,里面裝著笨重的鉛和黃銅,報時要么粗魯不堪,要么嚴肅乏味,而老式日晷則結構簡潔,像個圣壇,默默地傾訴著心語。” 當然,他所言極是。 《國際金融報》(2005年11月25日第二十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