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英國石油公司已經初步同意將投資4510萬美元,入股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最多22.78%的股份,淡馬錫控股也將收購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不超過5%的股份,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準備向海外戰略投資者總共出售30%的股份,以期擺脫目前的困境。(11月22日《第一財經日報》)
如果這一消息成為現實的話,那么這對中航油和海外戰略投資者也許是一種可以期
待的雙贏選擇。
對于海外戰略投資者來說,他們當然不會純粹為解決中航油危機而來。中國是油品需求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國際油品供應商對中國市場虎視眈眈,正是看中了中國市場這塊巨大的“蛋糕”。像英國石油公司,它謀求進入中航油,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成為中航油的原料供應商,拓展其在華石油產品的零售和批發業務。
對于中航油來說,這種股權重組意味著中航油的母公司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可能會失去絕對控股地位,也將失去很大一部分利益,這可以看作是其為中航油選錯經營者以及公司治理不規范的一種代價。中航油作為中國一家具有一定戰略意義的企業,這樣的代價無疑是非常沉重的。
然而,另一方面,這又不失為一次重塑中航油公司治理結構的絕好機會。像英國石油公司和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這樣的具有國際重要影響的戰略投資者的進入,它們為中航油帶來的,主要不是股權結構的變化,而是隨股權結構變化而產生的治理制度的實質性變革。我們不能僅僅看到所失,而看不到所得,后者可能更加重要。
我們都清晰地記得,中航油危機之前,它并不缺乏一個漂亮的治理結構,但卻有其形無其實,發生危機也就在所難免。制度健全并不等于制度有效,公司治理的有效性關鍵在于各治理層內部和相互之間的彼此制衡。
彼此制衡,就是要解決“一人說了算”的問題。中航油前任總裁陳久霖之所以可以“一人說了算”,之所以存在“長官意志”,是因為他不是董事會選聘的,或者僅僅在形式上是由董事會選聘的,董事會不必對陳久霖的錯誤承擔風險和責任。而海外戰略投資者的進入,一則,“一股獨大”不存在了,或者弱化了,彼此的制衡加強了,治理層的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中國一些企業傳統的“長官意志”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二則,戰略投資者一般都是安定股東,他們不像小投資者那樣主要著眼于股票投機,而是通過穩定持股,謀求從公司發展中獲取長遠利益,這就使他們具有強烈的動機注重科學決策,監督經營者行為,避免市場風險。三則,在彼此制衡的情況下,對于更加透明的信息的需求增強,而透明的信息又進一步加強了彼此的制衡,這是一種自我兩性循環。同時,信息透明還增強了對小投資者權益的保護程度。
海外戰略投資者進入的意義還不僅僅限于規范中航油的公司治理。這些海外戰略投資者具有長期的國際投資經驗,能夠為中航油帶來技術支持和專業知識,為中航油提供衍生品交易建議,提高中航油的國際影響力,從而大大提高中航油的無形資產價值。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對中航油的絕對控股地位盡管可能會失去,但其絕對利益不見得會減少。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可以借助這些戰略投資者對利潤追求的動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國有資產經營中所有者動力不足和國有資產效率較低的問題,國有資產不僅不會縮水,反而可以實現更大幅度的增值。
□高明華(北師大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