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的兩點希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1日 16:27 新浪財經 | |||||||||
潘多拉 2005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鳴鑼開場了。從2000年算起,這項由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主持的評選活動,今年已經進入第六屆。據說,今年的評選較往年多了不少新意,比如增加了“全民推選”(又可稱“海選”)的環節,在與其他媒體合作的過程中,央視開始較多地貫徹“品牌共創、品牌共享”的理念,以及把以往的“候選人”改為“提名獎”,等等。
故此,即便如我這樣的“非經濟人物”,也有理由對這項年度評選給予必要的關注。 閑話少說,今年的評選既已正式啟動,且容我談談我的兩點看法,或曰兩點希望。 今年年度人物的評選標準是:創新、責任、影響力和推動力。央視經濟頻道對“推動力”做了特別解釋:當選者在2005年中,在某一領域有行動、有聲音,他的影響力可以讓公眾感受到,他是一種推動的力量。“他可能沒有太多的財富,卻始終關注著公眾的利益;他的影響力可能不是他的名字,但他的行動和聲音卻在這一年打上了烙印;他的智慧體現在創造了財富,而不一定擁有財富。”在評選標準中加入并強調“推動力”,無形中提高了對年度人物的內涵要求,增加了評選的力度和質感。這一點應當予以肯定。 不妨回顧一下從2000年到2004年歷屆評選的標準:2000年是第一屆評選,名為“經濟半小時之夜”,尚未形成明確的評選標準;2001年的評選標準為“影響力、前瞻性、獨創性”;2002年的評選標準為“創新精神、挑戰性、影響力”;2003年的評選標準為“影響力、前瞻性、創造性”;2004年的評選標準為“創新、責任、健康”。加上今年的“創新、責任、影響力、 推動力”,給人的感覺,除了2004年的“健康”和今年的“推動力”以外,其他都沒有跳出“創新、影響、責任、前瞻”等幾個詞匯的圈子,其中2001年和2003年的標準幾乎完全重合。 這里并非要對歷屆評選的標準做比較研究,而是要鄭重指出,今后切不可再像這樣變來變去、換來換去了。每年都挖空心思一定要確定一個新的標準,既有技術上的困難,事實上也根本沒有這個必要。世界上那些具有很高權威性和巨大公信力的評選,其標準一旦確定,就一成不變,“一百年不動搖”。地球人都知道的諾貝爾獎,從設立之初就確定了五項評獎標準,其中三項是對五個獎項普遍有效的標準,另兩項特別為文學獎制定:(一)“頒發給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益處的作家”;(二)“在過去的那一年”,即候選人被提名時應當健在;(三)“不考慮候選人的國籍”;(四)“頒發給那些人他們將創造出……最杰出的作品”;(五)“在理想的方向上”。盡管一直有人對諾貝爾獎的評獎標準提出批評和挑戰,但人家評委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堅持標準的問題上絕不“與時俱進”。 央視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要想做大做強,成為像諾貝爾獎那樣首屈一指眾望所歸的權威評選,請從確定進步、科學、完整、嚴格的評選標準,并矢志不渝義無返顧地堅持評選標準做起。這是我的第一個希望。 我的第二個希望是:拜托在審查被提名人和候選人的資格、資信時,一定要認真些,再認真些,防止再出現顧雛軍當選、張恩照候選式的尷尬。 “資本大鱷”顧雛軍自2001年收購科龍電器以來,就成了一個被媒體持續追蹤和質疑的神秘人物。一個最大的疑問是,顧雛軍收購科龍的巨資從何而來?顧雛軍最初在香港靠什么發的家?媒體的質疑沒有扼制住顧雛軍的野心,反而一步步刺激了他的不斷膨脹的欲望,他在資本市場上如秋風掃落葉般攻城略地的“壯舉”,將他引上了“2003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的領獎臺。而今顧雛軍涉嫌重大經濟犯罪,一夜之間淪為階下囚,證明2003年為他戴上年度經濟人物的桂冠,實乃一走眼而致“謬種流傳”,可怨可嘆。 張恩照是中國建設銀行的一把手,副部長金融高官,在腐敗行徑行將敗露的時候,他近乎瘋狂地熱衷于謀求各種榮譽性頭銜,包括爭取當選央視“中國經濟年度人物”。2004年12月16日,張以當年“經濟年度人物候選人”的身份(若放在今年,他就不是一名“候選人”,而是一名“提名獎”得主了),躊躇滿志地亮相于央視“經濟半小時”節目。幸而由于沒有獲得更多的公眾選票,張恩照最終未能躋身當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之列,否則僅僅3個月之后他就翻船落馬,真不知2004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該如何向公眾交代? 要防止顧雛軍、張恩照之類問題人物渾水摸魚登堂入室,惟一的辦法就是實行“兩個公開”??既要保證評選程序上的全面公開、透明操作,這樣顧、張等人就做不了手腳,玩兒不了貓膩,同時也要追求實體層面的公開查證、透明認知,使評委、媒體和公眾能夠通過正常渠道,了解到顧雛軍的資金到底有什么來路,其收購國企到底產生了什么影響,了解到張恩照控制下的中國建設銀行到底為中國的社會建設做了哪些突出貢獻,張恩照本人到底有沒有令人肅然起敬的業績,等等。如果某人有什么問題說不清楚,或者在社會上存在重大爭議,即便他具有天大的影響力和推動力,也不能對他網開一面。 在現實條件下,實行“兩個公開”特別是實體層面的公開,還存在著相當的難度,但對一項具有公共意義的年度評選而言,現實條件絕非可以降格以求寧濫勿缺的理由。盡管央視評選出來的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出了事,央視勿需為他們分擔罪責,但假如今年選出一個顧雛軍,明年提名一個張恩照,這個評選還能繼續搞下去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