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19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建華研究院與北京贏通匯智企業顧問事務所共同主辦的“應變與互動--全球經濟新態勢下的中國企業戰略”高層國際研討會在北京王府飯店舉行。以下為分組論壇中國企業國際化戰略面臨的新問題的實錄:
下面我們開始今天上午的“高潮戲”也是集體論壇的部分。首先有請集體論壇的四位專家上臺;有請孫部長、王志樂主任、李小加先生、哈繼銘先生。臺上的四位盡管大家都已
經很熟悉,我還是作為議程介紹一下,孫樹義部長是原來勞動人事部的老部長,原中央企業工委的領導,同時也是企業管理方面非常有思想的一位學者,今天上午的論壇在內容討論的部分由孫部長主導這個討論。參加討論的有摩根大通大中國區的主席李小加博士、商務部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先生,大家也很熟悉,是真正的在跨國公司方面研究很深的專家;還有中金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博士,他在討論國內資本改革方面,資本市場匯率方面應該說觀點、思想是出的最多的,也是最有影響的專家和學者。下面請孫部長主持這部分的討論,大家歡迎!
孫樹義:
請三位先生對本會集體主題進行討論,首先請三位每個人就這個專題發表一下自己的主導思想,然后就相關的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下面請三位每個人發表自己的主題思想。
王志樂:
我做了一個簡單的片子,利用10來分鐘的時間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就今天這個會說一點我們的觀點,我們最近對30多家世界最有名的跨國公司總部做了一次調查,歐洲、美國、日本的,了解他們最新的一些戰略,管理結構和理念有哪些新的變化?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后。調查的結果我們寫了一本書《軟競爭力跨國公司的管理理念》,調查中我們發現這些跨國公司在向公眾表述他們的理念和戰略的時候跟過去有很大的變化。過去我們訪問他,他給你一本報告,由于每年的年報,我們這次去訪問每一家公司給了這樣一份報告,比如西門子給了我們一份“公司責任報告”,艾格森,他給了公司企業公民報告,還有的公司提供的報告叫可持續發展報告,提法都不一樣。他們提這些是什么東西呢?我們感覺他們提出這些東西反應了今天的主題就是全球經濟新態勢,公司的競爭的規則發生了一些變化。怎么變的呢?我們感覺上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全球的環境壓力增加,消費者非政府組織壓力的增強,企業的競爭環境、競爭規則發生了重要的變化。我自己概括,“我認為是進入了現代工商文明發展的新時期”。所謂新時期,和過去資本主義競爭有區別在什么地方?過去我們一般理解競爭是“弱肉強食”現在是要“合作競爭”過去是“你死我活"的競爭,現在是"互利共贏的”。過去可能是一個企業“唯利是圖',現在考慮的是和社會、和權利的"和諧發展”。就是剛才那幾個報告它給我們提供的信息就是我們現在告訴你們,不光告訴你們怎么賺錢,怎么盈利,還告訴你,我們對社會做什么,為環境做什么?最后他們把他們的理論概括成三個方面,作為一個企業有三條底線,就是做什么事不能逾越這個底線。第一個底線叫“股東責任”。第二個光為股東賺錢還是不夠的,要考慮為社會負責,這個社會它的理解不是咱們現在講的光投點公益事業,首先講的是員工,為員工負責,然后為供應商負責,為客戶負責、為社區負責。實際上這是企業利益相關者除了股東之外的利益相關者負責。第三,不光為現在賺錢,還要為未來,為環境負責,要節約資源,節約能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循環經濟,這是一種環境保護,環境責任。所以跨國公司現在提出的一種新的責任體制,股東責任、社會責任、環境責任。它不是慈善組織,而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業組織,但是他們為什么要做這些跟直接盈利好象不相關的這些事?像環境、社會做這些干什么呢?我們理解,剛才講到了特別是90年代以來全球化發展那么快,全社會都在推動新的理念,這種情況下在全球化背景下,在現代工商文明發展的新階段,跨國公司競爭的重點實際上發生了轉移。已經從過去的硬件、產品、技術的競爭上升到一種先進的理念,道德水準的競爭,是一種軟競爭力的競爭。而且從我們的調查發現,最近幾年跨國公司通過四個渠道把這樣的東西強制性的推進了中國。第一他們按照這個標準強化在中國企業的管理,第二他們不僅管理中國的企業而且還管理他們的供應商,第三提高進口商品的標準。比如歐洲規定中國家用電器賣過去,比如鉛不能用,第二得承擔回收的責任,每一臺冰箱可能要承擔20歐元的回收成本。
最后,對中國在海外上市的工作美國新的法案規定,這些公司同樣遵守這個法規,如果你做假帳,中國認為是可行的,海外認為你是故意做假帳,那么你CEO就面臨著刑事起訴,如果不面臨這個起訴你的海外資產可能會被凍結。所以我們感覺面臨這樣的形勢我們不應該把這些東西看作是對我們中國人的約束,我理解應該把它看作是企業的責任。
第二,應該把這種強化公司責任和提升競爭力聯起來。做這個事不是白做的,不是光付出,而是對自己有利。第三,把這樣的強化責任,把企業的行動結合起來。所以我調查了很多企業,我的感覺是走向世界的中國公司現在最大的挑戰是當我們的企業還是按照市場經濟初期階段規則參與競爭的時候,跨國公司在全球的競爭規則已經改變了。我們說,中國是社會主義初期階段,初期階段最大的特點就是處在市場經濟的初期階段,市場經濟初期階段就是早期的那種競爭規則。中國很多企業做事的時候,基本員工的安全這個概念都沒有。這個時候國際上的跨國公司已經進入了新的工商文明發展新時期,它的規則變了。它的規則不是你那套競爭規則,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所以我們研究的結果認為,中國公司在80年代開放以后從國外大量引進了國外的成套設備、先進的技術、產品,這段時間對于硬件提升非常有效。93年以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剛才講的銀行在這些年也做了改制,變成股份制公司,建立了現代公司治理體制。管理的管理體制,包括大集團的體制,公司治理和管理體制這些年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面對新的競爭規則,特別是軟競爭這塊,我認為咱們很多企業不甚了了,甚至不以為然,這方面做的工作非常少。
所以我的建議,在這樣一種新的競爭規則面前,中國企業要重新考慮戰略目標。怎么樣為股東負責?同時為社會負責,為環境負責?而且做到動態的平衡,有的企業認為我剛剛發展,而且還很窮,怎么可能做社會責任的事?大家把社會責任理解錯了,社會責任不是光做公益事業,而是首先要為員工負責,不能犧牲員工的利益來獲得你的利潤,不能犧牲環境利益來獲得你的利潤。起點低的公司有低平衡點,起點高的公司有高平衡點,大家都應該調整動態的競爭目標,適應新形勢下的競爭規則。所以中國的企業首先是轉變思路的問題,第一個思路轉變從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到追求股東利益跟其他相關者的利益平衡點。包括員工的利益、供應商的利益、客戶的利益。從追求企業當前利益最大化,到追求未來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第三,從追求企業自身利益的發展到追求企業與當地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光企業盈利,光企業發展是不夠的,要考慮和社會、和環境和諧的發展。最后,從追求硬競爭力的提高,到強化硬競爭力的同時強化軟競爭力。從過去忽視公司責任,到強化公司責任,從單純強調公司股東責任,到全面強化公司責任,這是理念和戰略的轉變。面臨這樣重大的選擇企業當然面對困難,總之我們要下硬功夫提升企業的軟競爭力,來適應當前新的現代工商文明時期企業競爭規則的轉變。否則的話不管是走出去還是引進來,咱們的戰略恐怕總是錯誤的。你用市場經濟初期的規則看現在高發展,恐怕就很難適應。謝謝大家!
孫樹義:
謝謝王志樂先生,剛才在他的介紹里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題目,就是現代中國企業研究全球經濟新態勢的問題上有沒有條件?有沒有資格的問題?也就是他提出的要轉變自己思路的問題。我昨天剛剛參加完中國企業聯合會的會長會議,陳錦華先生主持了昨天的會議,企業家跟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當前中國企業的改革發展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它的方向是什么?這個問題我覺得在當前,特別是近幾年,因為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從放權讓利,從國家老經委的時候我就參與,后來我到了國家體改委組織了有關政策的出臺,F在,中國的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改革階段?這個階段如果把握不住,研究新態勢就很困難。這個問題王志樂提的非常重要,我們可以回顧一下,中國的企業改革實際上核心和實質問題是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問題。在80年代改革開放早期的時候,當時因為我們整個經濟體制還是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那個時候國有企業的改革主要是放權、讓利、搞活,保證人們對物質生活的需要,完成國家下達的計劃。所以那個時候我們搞了兩個文件,就是搞活企業,對企業放權讓利。后來我們又搞了兩部利改稅等等,一直最后到承包經營責任制,最大的貢獻承包制就是兩權分離,使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
隨著90年代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后,這個時候國有企業怎么辦的問題?那么核心的問題就是如何創建市場經濟的企業主體地位的問題。大家知道,1992年我們推出了股份制,當時根據中國的情況把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公司都作為股份制一起推出。所以這個改革實際上是最核心的,也是市場經濟必須要站住的就是產權改革。所以股份制最大的核心問題是產權問題。股份制出來以后目的就是以產權為依據,使企業成為市場主體,同時以產權為標志規范公司制和規范公司制下的企業治理結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提出來叫“現代企業制度”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特征的這段改革。這個改革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中目前還在推進。但是它的核心是三個。
一、企業是主體;二、以產權為標志的規范的公司制;第三,以規范的公司制為基本形態的企業治理結構。90年代,我們基本上做的是個事。進入90年代以后,現在是“十一五”規劃,那個時候還叫十五計劃,提出來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企業的中心任務是什么呢?進入了第三個階段,就是國有企業為核心、為中心的結構調整和優化。結構調整和優化主要是五個方面,就是企業的組織結構、資本結構、人才結構、管理結構和企業的產品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這就是當前我們企業要推進的基本方向和目標。但是,由于很多的上層建筑原因,以及某些政策的引導不夠,使這個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甚至還限制了這個問題的解決。大家知道,我們“十一五”規劃里又提出來我們的經濟主要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家可以想象,沒有企業,特別是在我們國家資產70%以上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結構調整,那么它的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結構的優化難以進行。我們的企業既是改革的對象,更是推動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力和促進力,也是我們國家發展生產力最主要的載體。所以當前整個企業改革應該按照第三個階段,就是這個階段的目標要推進,進行。所以剛才王先生提出的這個問題,比如說我們今天研究全球經濟新態勢,那么新態勢是什么,總的來說就是經濟全球化、經濟一體化,以及在這個模式下各方面的經濟發展。包括知識經濟、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企業只有根據這個步伐就能夠跟上世界的新態勢,所以我們謝謝王先生提出的新問題,下面請李小加先生談一談。
李小加:
謝謝,我本人是投資銀行家,作為投資銀行家我們談企業戰略可能有點班門弄斧,所以我更著重談一下我工作的范圍內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今天這個主題“全球經濟新態勢”分主題就是“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中國企業國際化,大家有很清晰的理解過去這一年是中國企業國際化步伐非?斓囊荒,從年初的聯想收購IBM PC,到海爾收購美泰,這都是中國企業走向國際重大的標志年。聯想非常成功的收購,最近中石油的也完成了一個重大的收購。我在報刊上可以看到,大家可以感覺到中國走出去開始有一些受挫、有委屈、有抱怨,總的抱怨就是國際規則變化了,似乎給我們制造了很多障礙,似乎有一種不平感,激憤感。總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感覺到有另外一個趨勢是我們大家應該看到的。就是中國在過去2年我里,走過了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80年走過的路,就是說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幾乎和美國一戰甚至二戰這段時間都是非常相似的。那么就意意味著我們每走2到3年等于人家已經走過了10年。國際的全球經濟通過發展,從唯利是圖的歷史走到了一個需要持續發展,持續對環境負責的多元性模式。這個模式人家可能是在過去20年里出現的,剛好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高度濃縮了,我們2年前面臨的問題,跨度上是別人10多年時間面臨的,所以人家有一個適應期,咱們有一個緊迫感,就是我們剛趕上一個潮流,下一個潮流已經過來了,這是我們本身急速發展的原因。這樣的條件下我們的適應期非常短的情況下,給了我們重大的機會也給了我們重大的挑戰。
重大的機會是大家都拼命在看歷史,大家拼命看別人以前怎么做,這個看歷史已經不簡單是看歷史了,看別人10年前干什么,幾乎意味著下一步干什么;仡^看一下我們的國際化戰略,我們從20年前改革開放以后就已經開始了,只不過我們逐步的從低端往高端走,這是貿易形式的國際化。這種貿易性的走入國際化的戰略,它在我們中國經濟中的歷史使命已經進入后期了,已經不僅是它給我帶來了前期大量發展的外匯也好,資本投入也好,但是今天更大程度上我們要為它所帶來的成本付出巨大代價了,貿易摩擦的成本等等。
我們第二個國際化戰略是“進”的概念,就是國際的資本進入中國,就是大量的外匯進入中國,這種大量的資本開始是生產資本,然后是產業資本,現在是大量的金融資本,F在光建行一項金融資本就來了將近100多億美金,我們的前兩步國際化戰略,出口和資本的進口都是在國外占據低端的產品、低端的市場。國外的進來就是進入我們的高端市場,這兩個階段里都是我們必須走過的路,但是走過的路很大意義上,是等于我們今天的發展,包括未來的代價已經付進去了。未來的代價就是我們的出口是廉價勞動力的轉移。資本也是一樣,很多資本進入以后進入了國外高端企業,他們賣的高端產品都是我們國人花錢買的。所以國際化前兩個階段我們是走過的必由之道,但是某種意義上我們也付出了巨大代價。
今天再來談國際化戰略,應該由于走出去的戰略。這個走出去不再是產品的走出去,而是應該進入下一個最重要的階段,就是我們的資本走出去。我們只有靠資本走出去才能真正把我們需要的長期未來的東西買進來。我們資本走出去干什么呢,現在國際化戰略就是資本走出去,國際的兼并、收購。這個階段不再是當初的貿易和資本的進入一樣。到國外我們需要尋找三個方面的東西。一個是對國外市場的尋找,這時候的市場尋找我們是尋找品牌,尋找現在有的銷售渠道了。比如聯想買IBM,我們是買了IBM現有的渠道、品牌、客戶。這樣我們在高端市場第一步資本出去給我們帶來的是高端市場。
第二個我們是出去買的技術,買管理、出去買的東西使得我們可以把這些未來的產品,帶給我們自己本國的消費者。我們最終的增長必須要靠國內自己的消費,這個消費必須往高端走。所以國際化戰略第二步資本外來就是向國外買技術、買管理。
第三步就是對國外資源的購買。今天我們國際化戰略已經進入了資本出口的階段,這個階段我們就要適應國外出現的新的環境的規則的變化。這個變化在過去10年、15年是非常清晰的,只是我們中國由于濃縮的發展以后,我們也就是這兩、三年突然發現如果想要再發展下去,我們的危機不再是國企的危機,不再是系統的危機,我們的危機可能是國際化規則的危機。
中國發展到今天,怎么樣把中國結晶化的資本走出去?這里包括兩個層面,第一是銀行資本的運作,第二是資本市場的運作。銀行資本市場運作,2004年我們融資了292億,真正資本市場的融資是非常非常小的。我們下一步中國企業戰略走出去,我們的金融企業、銀行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要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而且我們中國這么大的銀行,現在貸款增長也受到了限制,我覺得向外發展是一個重要的途徑。比如中海油收購的過程中,工行銀行提供了60美金、500多億人民幣的過橋貸款,這些會最終轉成長期貸款,這樣的機會就是中國的銀行資本和中國的企業在國際化戰略中怎么能夠聯手走出去,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就是資本市場發展和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戰略問題。中國的資本市場發展已經經過了好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圈錢的階段,這個階段我們已經走過去了。第二個階段,企業上市是一個出名的階段,就是要出名,覺得自己上了市以后公司就能發展了,這個階段我們也已經過去了。第三個階段大家認為上市是治理機制的改變,這個階段大家也已經達到共識了。就是上市資本機制的改革是主要的動力之一。現在我們開始在走第一關,就是上市是一種激勵機制的改變,就是我們的管理層、我們的員工通過上市的資本達到對企業全方位的參與,能夠真正成為企業發展的主流。我們下一個階段要進入中國資本市場至少從上市的角度來講,進入最后的第五個階段,這個階段就跟中國企業戰略國際化相適應的。就是我們上市企業的資本化和貨幣化的問題。我們現在到海外收購全部都是拿我們的真金、白銀收購,當然我們的實力非常大,但是這使我們在海外發展中處于不利的地位,因為國際間最大的兼并收購都不是現金的兼并收購。比如中海油的兼并收購是非常大的,但是在國際上兼并收購歷史上它算是中等的?墒侵泻S偷募娌⑹召徣绻瓿傻脑,是世界上有史以來第三大的現金收購。這就說明拿現金收購實際上在國際市場間的兼并收購是少數,多數都是拿自己公司的股票收購。股票本身應該成為我們的貨幣,很多國際資本市場兼并收購是以股票為動力的。所以什么時候能把我們中國的上市企業貨幣化真正完成,我們進入國際化戰略才真正到了一個里程碑,這個事情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政府要認識到,中國的企業真正最大的價值體現是我們的貨幣化。
比如中石油的市值已經是1300億美金了,可是它這個市值不是真市值,因為它只有10%真正的在上市公司,老百姓的手中,90%還在中石油母公司手中。所以說中國政府逐漸的對我們大型國有企業的減持,使得我們真正交易的是市場上的股票,這樣就使得我們的股票越來越接近于貨幣,而不是簡單的一張紙,一個符號。我就簡單講這么多,謝謝!
孫樹義:
謝謝李先生,中國企業國際化思路的大問題他提出來了,他講了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企業走出去。這確實是在國際化戰略中非常重要的問題。剛才我介紹了我們的企業改革經過了政策創新、制度創新階段,現在已經進入了結構創新。這時候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適應國際市場和國際規則。中國企業要走出去,他講的走出去,是指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要轉變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方式;第二個,就是知識產權和名牌戰略的問題;第三個問題就是資本的輸出核心的問題如何實現跨國并購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我們當前研究中國企業國際化戰略的時候不可回避的問題,這就是“走出去"。轉變對外貿易的增長方式這是首當其沖的問題。大家知道中國的對外經濟目前已經到了新的轉折點,我們既要堅持全面的對外開放,更要注意中國的企業要全方位的走出去,只有實現引進來,走出去的良性互動,我們才能從根本上提升開放經濟的水平。一個完整的、開放的戰略不等于簡單的引進來,還要積極的走出去,形成國際空間的互動和交流,增強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和水平。李先生剛才講了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最近一個時期以來歐美這些國家在我們的對外貿易中,對中國的紡織品出口這個貿易采取了一種特殊的保護他們自己的一個行動。從這個事情上我們可以看出一方面反應了國際貿易關系復雜性;另一方面也反應了我們國家的出口產品結構性的問題。所以,在這方面我們的確存在著一個思路調整的問題。就是要轉變對外經濟的增長方式,由我們原來追求的數量要轉到追求質量,優化出口結構提升出口產品的競爭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大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力度,鼓勵國內企業到境外設廠,從境內出口轉向從境外出口從而合理的規避各種貿易的保護性壁壘和措施。
當然還有知識產權、品牌戰略、以及外商投資跨國并購的問題。下面我們請哈先生介紹他的一些思維和觀點。
哈繼銘:
大家好!剛才王先生和李先生對中國企業走出去,全球戰略問題做了詳細的論述。我本人是搞宏觀經濟的,雖然我現在也在投資銀行,但是我是搞宏觀經濟研究的。在這之前我也主要在國際組織研究宏觀經濟。所以我從宏觀的層面上談一下自己關于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點理解。
首先提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也是我自己給自己提的一個問題。當許多外國企業都爭先恐後進入中國的時候,我們為什么要走出去?外國企業進入中國是利用中國的廉價的勞動力,我們勞動力很多,這本身是一個優勢,那我們為什么要走出去?我是這么看的,中國實際上是不缺錢的一個國家,資金很多,我們儲蓄是非常高的,我說的儲蓄不光是居民的儲蓄,居民儲蓄、企業儲蓄、政府儲蓄在中國都是非常高的。在儲蓄很高的情況下,資本帳戶基本是關閉的。所以國內的資金很多,資金也很便宜,所以在國內投資,按理說在一個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比較廉價的一個國家,投資的回報應該是很高的。但是中國現在的情況跟理論的結果不一樣,我們資金也很多,勞動力也很多,國外的FID到中國為什么要來?他有他的核心優勢、有他的品牌,有良好的公司治理。這三點我們許多中國公司是不具備的,技術、品牌、和公司治理這就構成了一個中國公司為什么要走出去以取得這些自己目前還不具備的這些要素的一個理由。從資金層面來說國內的太多,回報率比較低,外國投資在我們這兒賺的錢是不少的,沒有10%、20%他是不來的。我們這錢最后通過結匯銀行拿過去投其他國家債券,這個回報率是很多的。這個對中國來說是不核算的,所以如果中國企業能夠走出去,以取得更高的投資回報率,在資金層面上這又是走出去的一個理由。
我是覺得剛才談的中國企業走出去是非常的必要的。因為我們可以去尋求更高的回報率,取得一些其他外資企業在中國能力盈利比較高,而我們自己在這兒盈利相對比較低,改變這點狀況,到國外去獲取更高的盈利的機會。
這個走出去,應該是一種商業行為的走出去,而不應該是一種政府行為的走出去,政府行為的走出去實際上是有很大的風險的。并不是說政府行為沒必要走出去,從戰略角度看政府行為也可以走出去獲得一些資源等等。但是像其他很多國家,像新加坡它有自己的國家投資公司,像挪威它有專門的石油基金也是專門的政府背景的這種投資機構。至于說走出去獲取更高的收益這是商業行為,這點非常重要。
另外,企業走出去我們可以看到,日本企業過去有很大的走出去的動作,它主要也是取得國外的廉價的勞動力,但是它也有一個戰略考慮就是不把自己的核心技術過早的過快的輸出國外。我記得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98年的時候我當時在印度尼西亞,日本當時駐印尼的大使非常沾沾自喜的跟我說“80年代我在日本財政部工作,我們有幾個年輕人思想非;钴S,當時我們就倡導日本企業走出去,但是一個產品不同的零部件必須在不同國家生產”。所以最終國外發展中國家廉價勞動力被人利用了,但是得不到任何的核心技術。我們中國實際上要想走出去獲得核心技術,這個其實很難的。要想獲得核心技術必須重視自己的研發,重視自己的產權保護,我沒有看到過國際上的先例,出去之后獲得核心技術。一般核心技術都是在自己國內形成,然后再出去。
另外公司治理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我們資本市場的發展也有賴于公司治理。公司一般和人的行為有很大的類似,他在什么樣的環境下就會用什么樣的行為。我們談生態問題,因為中國的生態環境不是很好,中國的金融生態環境也不是很好,中國的企業生態環境也不是很好。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為什么說人和企業有類似性的,我在國外很少看到中國旅游人在地上隨地吐痰的,因為大家都不那么做你就不會那么做。但是中國我也看到外國人也有推推搡搡的,這還是環境的問題,環境會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環境也會改變一個企業的行為。所以我覺得中國本身是有必要加強自己的企業生態環境,這包括方方面面,包括知識產權的保護,包括《破產法》的完善和建立。如果說企業不能破產,企業的經營生態含量是無法提高的,但是一旦一個企業走出去之后它就會對這個非常敏感和關切,因為國外的法律企業是可以破產的,所以國外的企業就有一個更加規范,更加符合國際規則的運作。將來這些企業再回來以及它國內的這些業務在公司治理方面相信都會有很大的提高。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可能是中國企業走出去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我就先說這些,謝謝!
孫樹義:
謝謝哈先生。
王志樂:
中國企業走出去獲取核心技術,一般的規則好像在國內先有核心技術,到國外不容易拿到核心技術。但是我看到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反倒能拿到一些核心技術,比如有幾個案例,比如上海電器收購日本個一般彩色印刷機廠,它是收購了以后拿到了核心技術。還有北京京東方收購了韓國的一個企業,就是通過收購拿回了五代甚至六代的核心技術。上海有一個桑東股份,它收購了德國的一個縫紉機廠,那個廠的核心技術它拿到了,然后回到上海再投資。所以我倒覺得內外聯動方式可能會達到能拿到核心的目的。
孫樹義:
因為今天柳傳志先生沒有來,我覺得聯想的發展,當時香港還沒有回歸的時候,當時柳傳志先生找到了我,他想在香港設置分公司并且上市,他成功了。那時候是跟東芝合作,所以我們得到了很多我們在個人計算機電腦方面的一些技術,所以采取當時起步高的長城和資本比較低的聯想的競爭中,聯想取得了勝利。所以這里就是涉及了如何看待我們自己的問題。就是一定要實施品牌戰略來提高我們中國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問題,這是我們中國企業特別是我們的企業家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大家都知道,現在我們是叫做“世界工廠”,而且這個地位逐漸形成。中國產品隨著世界工廠這個地位的確立中國產品在知識產權和品牌方面的劣勢也就顯現出來了,為了擺脫我們成為世界打工仔的地位,中國的企業必須力爭通過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來獲得更多的利潤。也就是經常大家所說的要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這樣一個演進。所以當前我們的中國企業家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推動中國的品牌戰略,促進企業自主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
我這兒有一個資料,看看我們中國產品的知識產權和品牌的現狀。首先看國際品牌的情況,目前占世界市場10%的知名品牌占據著將近60%的市場份額;品牌與其背后所蘊含的科技、質量、經濟、文化、道德、以及宗教這些因素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刂浦圃鞓I的發展方向。據2005年8月出版的《美國商業周刊》報道它推出的2005年全球100個最有價值的品牌,亞洲有10個品牌上榜,其中日本7個,韓國3個。中國的企業連續八年沒有上過榜。再一個就是中國制造業我們現在所處的地位,中國產品中的高新技術產品,按照商貿部來說已經占了20%左右。但是這些出口產品中真正屬于中國企業自己所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的還很少,僅占10%。也就是說,僅占我們國家外貿出口總額的2%。其余的都是加工貿易產品和貼牌產品。1991年到2002年間我國的皮鞋、橡膠和塑料布鞋、球類、傘、熱水瓶這些小商品出口的數量擴大了51%,但是綜合平均的價格卻下降了21.7%,這意味著我們國家出口企業用較多的資源換取不到應有的價值的外匯,大量的利潤被流失掉。
再有,就是知識產權在服務貿易中的競爭力的問題。目前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專利和特許的出口國。2002年專利使用費和特許的費用在美國的收入是441.4億美元,占世界市場份額50%以上,占美國服務貿易順差一半以上。我們國家2004年專利使用費和特許費的收入2.36億美元,占世界市場份額不到2%,并且很多還是跨國公司在我們國家研究機構向其母公司出售知識產權。我國的專利使用和特許經營費一項貿易逆差達到24.6億美元,占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的44%。這就是我們當前我們國家在外貿中知識產權和品牌的現狀。
另一方面,我們的企業特別是一些企業家不甘心這種狀態,所以他們提出來要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我們國家是一個自然資源缺乏的國家,特別是最近一些年來我們對自然資源過渡無序開采已經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在原材料加工中,簡單的加工,中國企業必須通過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還獲得更多的利潤,在產品鏈的兩端也就是研發和營銷一端要做好文章!熬褪谴蠹易罱犝f的微笑曲線量”真正的加工生產是這條曲線最低的。所以我們要做好產品鏈的兩端研發、營銷的兩端的文章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不斷演進。
這個過程中中國企業的使命是什么呢?首先應該加大研發投入,獲取國內市場的制高點。我國的企業要在國際市場中堅持自主研發、堅持夯實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基礎。最近黨的“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來什么叫自主研發?一就是技術原創,二就是技術集成,三就是技術再創。這個就是我們企業應該做的研發。
目前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研究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平均為2%-3%。當然,調查中也有好的,比如像華為達到了10%。而跨國公司它們的投入是占15%-20%。我國企業在國內市場上不僅要面對本土企業的競爭,還要面對很多有豐富經驗的跨國公司的競爭。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實施專利戰略,商標戰略、爭占互聯網產業的制高點等等,通過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全球化的方式來實現它的以標準致勝的專利戰略。
大家都知道,溫州的打火機,DVD的專利收費,思維訴華為案,3G標準等等都反應了跨國公司通過專利技術標準化的方式追求知識產權保護的最大利益。由于基礎專利和必要的專利都不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掌握中國的企業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
其次中國的企業必須轉變觀念,有效的利用國家的相應的法律法規保護自己的治理勞動成果,采取專利商標等不同形式擴大對這些無形資產的保護?鐕就ㄟ^持名商標價值實行超高附加值。技術是創新能力的體現,商標是市場占有的體現,有技術沒有權力就沒有市場,沒有利益,沒有權力比沒有技術更可怕。
所以我想知識產權在我們的品牌戰略中是當前中國企業要走出去必須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下面看看哈先生還有什么要講的?
哈繼銘:
孫先生說了知識產權和保護的重要性。最近我去了浙江中國最大生產面料的生產基地,當時想了解人民幣升值對他們的影響,這個他們說沒有什么太大的影響。為什么?生產工藝質量并不差,和國外競爭者相比就是賣的比較便宜,我說你們的織法、或者品牌可以申請專利。他說中國不太可能,我花二、三十萬要研究一個特殊的面料才能說是自己的品牌,但是拿到市場賣,一個老太太買一塊回去它一仿造做的比你還要好,這個就體現了中國知識產權的保護何其重要。
孫樹義:
今天下午另外一個專題就是跨國并購,所以我們這些就不展開了。跨國并購我倒是覺得這是企業走出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大家知道歷史上已經有幾輪的大規模的并購。經過并購以后企業的生產集中度被提高到了新水平,國際壟斷的實力大大加強,對當代經濟比較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成功的并購能夠增強企業的實力和競爭力,同時失敗的并購則使企業遭受最大的損失,甚至面臨瀕臨倒閉的威脅。大家知道80年代日本企業也實行全球戰略,也走出去,也受到了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和迫使。我找了一個數據從1982年到1992年日本海外凈資產從250億美元增加到5136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但是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的經濟泡沫出現,很多大公司破產,對此美國有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克魯德曼說,當年的日本人追求較大規模的投資,追求名氣,結果這些投資事實上捐給了美國。在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2003年全球500強企業中,美國的大公司10年前的151家,增加到189家。而日本的大公司卻從當年的149家,減到了82家。所以走出去跨國并購是我們中國企業必須研究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是我們中國企業改革發展中必須要做的一件事。
比如中海油收購尤尼科的問題,我認為它是給我們探索了一條路,包括海爾收購美國的美泰、TCL收購法國的企業等等。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商務部有一個統計,我國的企業已經完成了454家跨境和境內的交易,總金額達到179億美元。這就表明中國企業走出去和跨國并購的步伐正在加快,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進行跨國并購的時候總結和汲取歷史上其他國家、其他企業跨國并購的教訓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我們在跨國并購的時候應該注意三個問題。
第一,我們并購美國企業之前一定要深入了解它的法律法規和在美國的游戲規則;我覺得美國現在在我們國家的投資已經達到了1050億美元,而中國在美國的投資只有80億美元。我國的企業并購美國的企業才剛剛起步,就受到了很大方面的無情的封殺。從聯想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到海爾放棄并購家電企業美泰我們都可以看到一個政治的原則,特別是中海油并購美國石油公司尤尼科,本來應該是一個雙贏的簡單的企業并購行為。但是卻遭到了很多無端的政治的猜測。所以中國企業在并購美國企業之前要深入的了解美國的法律法規和游戲規則,要充分認識并購美國企業是一件難事,也是十分復雜的事。特別是涉及到某些戰略資源的并購更是障礙重重,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第二個方面要注意的是,就是要注意和警惕以小并大以后可能產生的消化不良的損失和風險。新加坡把以小并大叫做“蛇吞象”,歷史上這方面的教訓也是很多的。今年6月份有一文章叫做:中國的經濟歷史遙遠,這篇文章把中國明基公司與聯想跨國并購做了比較,他指出了很多我們應該注意的問題。
第三個,我們要注意的就是高度重視文化差異的負面影響。企業跨國并購引起的文化沖突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大家知道德國奔馳和美國克萊斯勒公司并購后造成了文化的差異的沖突。這就是很多教科書上經常舉出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兩個公司合并以后在經過“蜜月"以后出現了種種問題。中國企業與西方企業的文化存在著更大的差異,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指出“我們在并購的時候往往忽視文化的差距,中國的企業在西方進行初步并購的時候業務不佳的重要原因就是融合不同文化過程中存在著困難。這種文化差異是由地域上的距離、語言以及管理理念不同而造成的。所以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和汲取的。
最近,由于企業走出去跨國并購也說明的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他們在一個文件上批示了這樣一段話叫做“實施走出去戰略是中央從我國經濟發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決策,企業走出去必須把握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知己知彼,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必須懂得國際市場規則,驅利避害,按客觀規律辦事,必須提高企業的素質,苦練內功,從根本上增強國際競爭力,隨著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規模的加大問題和風險也在增加,外界也會出現很多疑慮和誤解,在新形勢下,各地各有關部門,各類有關部門負責人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盲目上項目,以免造成損失,必須統籌協調、加強管理使這項事業有序的進行"等等。
所以我覺得我們中國企業研究自己發展戰略的時候,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也是高度重視的。
我們四個人的集體專題就到這兒,謝謝大家!
陳雨露:
非常感謝四位先生精彩的觀點。由于時間的原因,提問和互動我們都集中在下午,因為今天下午會有中國能源戰略問題和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大家十分關心的話題。目前為止今天上午的議程全部完成了,今天上午三個階段,三層遞進逐漸聚焦確實給了大家深刻的啟發,F在大家都在關心的中國經濟可持續增加下一步的核心動力問題,過去26年當中改革開放最核心的動力大家都認為是“落差效益"或者叫"瀑布效益”,我們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生產力的差距,落差、瀑布帶來的增長,這種瀑布效應會持續很長時間,但是會越來越弱,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有自主的動力。這種自主動力究竟怎么樣形成,今天上午我們七位專家都做了非常系統、深刻、有穿透力的觀點的闡述。下午我們會再次遞進到一個更加聚焦的問題上來,更深入的穿透這個問題。上午的會議就到這兒,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