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運行態勢與明年走勢分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8日 09:44 中國經濟時報 |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形勢分析”課題組 經過2002-2004年的加速增長之后,2005年我國經濟進入穩定增長期,GDP增速呈現“高位趨穩、穩中趨降”態勢,就業增加,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位回穩,消費需求繼續平穩增長,物價水平穩步回落,財政金融平穩運行,整個經濟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繼續發展。同時,國內經濟運行中出現了企業利潤增幅回落、部分行業產能過剩、
綜合分析,今明兩年我國經濟仍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勢頭,預計經濟增速將保持在9%左右。明年宜繼續實行穩健的財政貨幣政策,深化關鍵領域改革,著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打好“十一五”開局基礎,努力延長這一輪經濟穩定增長期。 一、對我國經濟走勢的基本判斷:經濟運行高位趨穩、穩中趨降,大幅下滑和明顯反彈的可能性較小,但應更多關注下滑幅度 從GDP、投資、消費需求與物價等主要經濟指標的動態看,我國經濟運行已從2003年四季度的增長高峰回落,進入相對平穩的增長階段。主要表現是:首先,GDP增速已連續5個季度穩定在9.2-9.6%;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速在今年上半年已分別回穩到11%和8%左右。工業企業利潤增幅從去年的45.7%回落為今年1-8月的20.7%,這種下滑帶有合理回調的性質,且比年初有小幅度上升。其次,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2004年一季度47.8%的增長高峰大幅度回落后,今年前9個月基本穩定在27%左右。投資結構繼續調整,房地產、鋼鐵、建材、石化和電力等行業投資明顯回落,機械加工、農副產品加工、采掘業和城市公用事業等領域投資增速加快。第三,消費需求繼續平穩增長,扣除物價因素,前8個月實際增長基本穩定在11%左右,略高于1996以來10%的平均增速。第四,物價穩步回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從2004年7月5.3%的短期高峰回落到今年8月份的1.3%,1-9月生產資料價格指數穩定在4.4%。 目前我國經濟的平穩增長態勢說明,這一輪宏觀調控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及時的、有效的。明年乃至以后幾年,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潛力仍然較大。推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除了消費結構升級勢頭強勁、重化工業加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這些因素之外,還有一些新的因素: 一是國內民間投資日趨活躍。今年1~8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速達到27.4%,比年初回升3個百分點左右。但是,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投資累計增速只有11.7%,而去年同期是57.8%。此外,今年1-7月實際外商直接投資比去年同期下降3.4%。在這種情況下,固定資產投資的總體增速并沒有大的下降甚至還有回升,表明國內民間投資增速迅速提高,對保持投資穩定增長起到主要拉動作用。 二是區域經濟發展速度有漲有落,出現一些新態勢。今年以來,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總體上快于沿海地區;而在沿海地區中,北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總體上快于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區。今年1~8月,中西部地區內蒙、江西、山西、安徽、河南、湖南、廣西、四川、青海的工業增速都在20%以上。北部沿海的山東、河北、天津的工業與投資增速也大都高于南部沿海的廣東、浙江等地區。雖有部分省市經濟增幅回落,也有部分省市經濟增速加快,總體上保持了經濟穩定增長。 三是我國出口產品的比較優勢進一步彰顯,即使面臨新的紡織品配額限制和貿易摩擦增加,出口快速增長的態勢在短期內仍將繼續保持。 未來幾年我國經濟發展也面臨一些收縮性或不利因素,主要有: ——我國經濟周期性收縮因素相繼顯現。根據統計分析,我國經濟波動存在著企業庫存波動引起的短周期、固定資產投資波動引起的中周期,以及產業結構變動引起的中長周期。從我國經濟波動的中周期(一般為6-8年)看,2004年應是最近一輪經濟上升期的高峰,2005年已進入周期性收縮階段。考慮到2008年奧運會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本輪周期的下降期可能延遲,估計2005-2007年GDP增速會高于8.5%。從我國經濟波動的中長周期(約為11-12年)看,2006年將是這一輪周期的波峰,然后逐漸下滑,到2012將達到波谷。中長期潛在增長率為8.3%,估計2005-2009年GDP增速將保持在年均8%以上。 ——工業增長景氣穩中趨降,景氣回落的行業范圍擴大。今年上半年以來,鋼鐵、建材、化工、機械加工等行業的增幅回落相當明顯。同時,建材、電力、汽車、電子等行業利潤下降較多,利潤高度集中在上游少數幾個產業。工業內部不同行業增速和經濟效益發生分化,可能導致明年工業增速放慢。 ——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可能下降,進口需求會減少。受石油價格大幅度上漲等因素影響,主要國際機構紛紛調低對今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的預測值。美國、歐盟、日本等我國主要貿易伙伴經濟增速放慢的可能性較大。2005年上半年它們的進口增速已由2004年的18.4%降為14.5%,預計全年只有10.9%,2006年可能進一步下降。這對明年我國出口和經濟增長會產生負面影響。 綜合上述分析和模型預測,今明兩年我國經濟增長仍將保持平穩快速增長態勢,不易明顯反彈;如果調控得當,大幅下滑的可能性也很小。預計2005年經濟增速為9.2%,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投資增幅略低于去年,消費實際增長11%。預計2006年經濟增速為9%左右,消費價格漲幅低于3%,投資增幅可能略低于今年,消費增幅會略有提高。從中長期看,經濟增速將趨于下降,預計2006年以后將回落到9%以下,在2009年左右達到周期性運行的谷底,“十一五”期間年均經濟增速仍可能達到8%。 二、經濟運行中值得關注的新問題 (一)原材料行業產能過剩凸現,企業虧損增加 鋼材、電解鋁、水泥和平板玻璃行業產能過剩尤為嚴重,引起價格和利潤大幅度下降,虧損迅速上升。2005年1-9月工業企業虧損額同比增長53.1%。目前工業企業庫存水平上升過快,與1993年經濟過熱后的情況十分類似。從2004年3季度到今年上半年,工業企業產成品資金占用增速均在20%左右,6月份工業企業產成品資金占用已達到11549億元的歷史最高水平。這些情況說明,隨著投資和工業增速回穩,我國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日漸突出,一旦內外部需求繼續回落,容易影響經濟平穩增長。 (二)我國應對國際高油價沖擊的機制尚不健全 國際油價變動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但普遍認為低油價的時代已經結束,高油價的時代已然來臨。據分析,國際油價區間將從過去的10~40美元/桶上漲到40~80美元/桶,未來的長期均價會在50~60美元之間。2006年國際油價會繼續保持高位,將以70美元為中軸,特殊情況下(如庫存水平較低)可能漲到80美元甚至更高。目前我國對成品油實行政府定價,國內油價大大低于國際市場,這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國際高油價向國內經濟體系傳導。如果國內油價與國際接軌,國際高油價完全傳導到國內,必然會提高生產成本,帶來通貨膨脹壓力,并導致經濟增長減速。但是,如果國內石油價格長期扭曲,顯然不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轉變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也不利于增強整個經濟應對高油價沖擊的能力。在國際油價不斷走高的情況下,我國長期人為壓低成品油零售價格,實際上積累了大量風險,這種定價機制已難以為繼。同時,國內外巨大的石油價差也會引起國內石油企業囤積居奇,大量出口,人為加劇供求失衡。今年夏天廣東一度發生的成品油荒已經凸顯了這個矛盾。根據入世承諾,2006年底我國將全面放開成品油市場,改革成品油定價機制已迫在眉睫。 (三)農民增收難度加大 影響農民增收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糧價對農民增收的拉動力下降。去年農民增收的314元中,有165元來自糧價上漲。今年國內糧食繼續豐收,加之近兩年世界糧食產量穩中有增,國際糧食市場價格持續走低,會引起國內糧價下跌。二是農資價格居高不下。今年上半年農資價格同比上漲10.4%,其中化肥價格上漲15.4%。按平均漲幅15%計算,全年農民購買農業生產資料將多支出300多億元。三是政策因素對農民增收的刺激作用減弱。今年,免征農業稅和對農民的直接補貼給農民帶來的實惠為251.4億元,僅相當于上年的56%。四是侵犯農民工合法權益問題仍很突出。近年來工資性收入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但是拖欠和克扣民工工資的現象卻相當普遍。此外,農民融資困難,私人關系借貸仍是農村融資的主渠道,農民容易背上高利貸包袱。免征農業稅以后,農村公益事業發展面臨難題,農民負擔仍然沉重。 (四)國際收支失衡成為我國經濟長期增長的不穩定因素 今年以來,貿易順差大幅上升,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疊加,國際收支出現明顯失衡。1~9月,出口增速高達31.4%,進口增速大幅回落,僅維持在16%,比前兩年進口增速均回落20個百分點以上。9月底貿易盈余已達683.3億美元,全年貿易盈余可能超過900億美元。貿易盈余迅速擴大,加之資本項目保持凈流入,引起外匯儲備增加過快。到今年9月底,我國外匯儲備已經達到7690億美元,預計全年外匯儲備將達到8200億美元左右。 貿易順差之所以迅速擴大,一是一般貿易出口增長強勁,而一般貿易進口放慢。二是跨國公司為降低成本,加大在中國采購力度,使加工貿易順差擴大。三是人民幣升值預期影響。主要由貿易順差引起的國際收支失衡會造成以下負面影響:一是短期的巨額貿易順差加劇長期的國際貿易摩擦,從而影響我國對外經濟乃至經濟總量增長的穩定性。二是巨額外匯占款導致基礎貨幣投放過多,給貨幣政策操作造成困難。三是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不利于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 三、對明年宏觀經濟政策的建議 明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打好開局基礎十分重要。鑒于經濟走勢趨穩,宏觀經濟政策宜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政策力度既不擴張,也不緊縮,注意做好預調和微調。明年宏觀調控主要預期目標可定為:經濟增長8%,消費物價漲幅控制在3%左右,保持投資穩定增長,擴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更加重視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同時,切實深化關鍵領域改革,著力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把發展的重點轉到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和國民經濟的整體競爭力上來。 (一)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適應經濟持續穩定增長趨勢,明年宜進一步強化穩健財政政策信號。可以考慮兩種方案:一是大規模削減或停發建設國債,保持現有赤字規模,適度增加預算內投資。二是較大幅度削減建設國債,少量縮減赤字,預算內投資規模不變。無論采取何種方案,都需繼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注意控制政府投資和自身行政開支,增加政府用于公共服務的經常性支出,保證公共財政資源向貧困群體和亟待加強的社會薄弱環節傾斜。 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改革和完善稅收體系,推進企業所得稅并軌,擴大增值稅轉型試點范圍,加快制定物業稅、資源稅、消費稅、燃油稅改革方案,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 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權、財權,逐步減少現行過多的財政層級,研究解決地方債務問題,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擴大一般性轉移支付,縮小專項轉移支付,拓寬規范的財稅收入來源,滿足各級政府正常的公共開支需要。 (二)貨幣政策應繼續維持穩健基調,加快各項金融改革 為延長經濟增長的平穩期,并考慮發展直接融資的需要,貨幣信貸宜保持適度增長,增幅不宜設定過高。如果2006年GDP預期增速為9%,通貨膨脹率為3%,貨幣政策預期目標可以定為廣義貨幣增長15%左右,人民幣信貸增長2.6萬億元左右。 近期宜著重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和完善信用制度,以保證金融機構的安全和存款戶的利益,激勵貸款經營活動。同時,以發展企業債和企業短期融資券為重點,逐步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加快改革企業債發行審批制度,簡化手續,并適度擴大債券利率浮動上限。 多管齊下,遏制外匯資金過快流入,并使外匯資金平穩流出。在遏制外匯資金過快流入方面可以考慮:一是在必要時對短期資本內流征收無息準備金,即對內流短期資本按照一定比例以定期形式不生息存在中央銀行,以有效避免短期資本的過度流入。二是擴大外資機構人民幣債券發行范圍,可以要求這些機構將人民幣投資收益按照一定比例兌換為外匯,以減緩外匯資本流入步伐。三是加強對長期資本流入的產業導向。對高污染、高能耗、低技術含量等不符合產業導向的外商投資項目,運用行業準入手段和稅收加以限制。 在使外匯資金平穩流出方面,建議適度放松非國有企業對外投資的用匯限制,提高限額標準,減化審批手續。支持各類企業“走出去”,特別對購并戰略性資源的項目,予以積極支持。 (三)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大力促進農民增收 完善糧食市場穩定機制,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繼續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補貼規模宜維持在2005年的水平,并增加對良種、化肥、農藥、薄膜、柴油的補貼。落實對重點糧食品種的最低收購價政策。擴大玉米出口,控制小麥進口的數量和節奏。整頓農資市場,防止農資價格持續上漲。加強對糧食主產區的財政支持,以緩解縣鄉財政收支矛盾。 盡快制定分地區的農民工最低工資標準,下氣力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等突出問題,改善農民工就業環境。切實保障農民的各項土地權益。認真貫徹《農村土地承包法》,保障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流轉要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保障被征地農民對土地的使用權、處置權等利益。 推進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立財政支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開辟新的財政支農資金渠道,整合財政現有各項支農資金,優化投入結構。加快發展農村正規金融,穩步推進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改革試點,加大正規金融機構對農村的資金投放,緩解農村資金供求矛盾。 (四)加快改革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優化進出口結構 建議從改革成品油定價機制入手,逐步加快水資源、能源、礦產等資源定價和稅費改革,以遏制濫用資源、低價出口傾向。在國際油價持續走高情況下,成品油價格改革時機宜慎重選擇,但久拖不決可能代價更大。 在出口環節,對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密集產品出口,可繼續下調出口退稅稅率和加征關稅,在條件成熟時以加征出口資源稅代替退稅政策,加大對出口結構的調節力度。在進口環節,對國內已經具備生產能力的設備進口,應調整用減免關稅鼓勵投資設備進口的政策,以促進國內裝備工業產品與進口產品公平競爭。另外,可考慮適度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以利于優化進出口結構,平衡國際收支,增強國內經濟體系應對風險的能力。 為有效應對貿易摩擦常態化趨勢,應盡快健全行業組織,加強維權和自律機制,可從出口企業集中的地方做起。 (五)加強綜合配套改革,推進企業自主技術創新 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協調推進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完善產業技術政策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大力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 在財稅政策方面可以考慮:增加研發投入和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減持一般競爭性領域國有資本,使之轉向能夠帶動技術創新的重點高科技領域;對高技術企業實行加速折舊、率先實行消費型增值稅;通過減稅鼓勵風險投資;發揮好政府采購政策對國內企業自主創新的引導作用。 在金融政策方面可以考慮,降低股份公司設立門檻;建立多層次股票市場和公司債市場,開通技術創新企業和風險資本的進入、退出機制;積極穩妥發展多種所有制金融企業,特別是地方中小銀行以及合作金融機構;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 根據國家科技發展規劃制定產業技術創新政策,明確創新導向和評價標準,特別應重視關鍵領域的共性技術研發和推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形勢分析”課題組負責人:謝伏瞻劉世錦執筆人:謝伏瞻劉世錦盧中原李建偉王召宣曉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