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12日,第三屆中國經濟展望論壇開幕,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做客新浪嘉賓聊天室,與廣大網友就“新農村建設”為主題展開討論,以下為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的發言:
蔡昉 : 我沒有不同意見,我接著往下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其中
的一個目標就是增加農民收入,但是同時還有另外一個角度,就是有一個兩難的問題,就是增加農民收入,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說你總也有一個突破口,因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中有一些是需要投入的,有一部分是公共投入的,也有很多是要農民投入的,農民收入的提高從現在來看有兩個源泉,一個源泉是發展生產,發展生產就是我產量高,賣得多,收入就高,另一個是結構調整,包括它產品結構的調整,還有就是就業身份的轉換,從農業中就業轉到非農產業中就業,從農村中就業到城市中就業,這些年農民收入在增長,增長的主要部分都是非農,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第一農業產值的比重會下降,第二農業勞動力的比重也會下降,相應的就是城市化的水平會提高。
這些年,我們已經校正了很多就業結構的轉換問題,但是還有足夠大的潛力,進一步進行調整,因為按照同樣的發展水平來看,我們在國際比較中可以看到,中國相對于我們目前的收入水平,農業和農村的勞動力比例相對比較高,我們已經到了轉折點,我們已經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這樣一個條件,其實重要條件就是農業的比重,特別是農業勞動力的比重相對低下來了。不能設想90%的人口都在農村,90%的勞動力都是務農,這時候你來反哺,10%的人來反哺支持90%的人是不夠的,有心沒有力,勞動力轉變出來,改變了整個城鄉就業結構的安排,是工業反哺農業的條件。
既然相對于國際的常態狀況,我們的結構還沒有調整好,因此也可以說我們初步具備了反哺的條件,但是這個條件我們要想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上有大的進展,應該進一步創造這個條件,因此我們還要繼續創造各式各樣的好的政策環境,讓農村的勞動力向外轉移更加充分一些,這樣有兩個效果,一方面是反哺農業的條件就更具備,越來越強,力度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好,另外一方面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以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是要他們干,他們干是要有投入是要有積累的,這是一個重要的來源。
同時我們有很多的政策需要進行調整,以創造更好的條件,加速這個轉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