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建言:重新思考中國農村金融戰略模式(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2日 08:43 經濟參考報 | |||||||||
世界銀行建言中國改革年(十) 中共16屆5中全會公報和中共中央關于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都把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定為重要目標。我們知道,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條件,是讓農民和農村企業從事那些能夠帶來高產出高回報的經濟活動,其中包括農業和非農業生產活動。一個有效率的農村金融體系,通過對資源的有效配置,將有助于實現這種轉變。
但是,目前中國農村金融體系仍然不能滿足農村市場上對融資的需求。為了建立起一個多元化和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有必要在借鑒國際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重新思考中國農村金融的戰略模式。 經驗教訓之一,避免用狹隘的農業信貸取代更為廣泛的農村金融。 迄今為止,許多國家的傳統做法,是運用農業融資體系為初級農業提供補貼,目的在于促進農村福利水平的提高、保證食品安全、推廣現代技術,以及用來補償經濟金融政策對城市傾斜造成的效應。這種融資體系的特點是實行利率管制、向借款人提供補貼、以及指令性信貸計劃。 實踐證明,這種“農業信貸模式”在提高農民收入方面沒有取得成功,反而造成了對信貸的過度需求,使得稀缺的信貸資金流落到有錢有勢的人們手里。對初級農業的關注,往往會削弱非農業的農村經濟活動。此外農業信貸模式還會破壞信貸文化、并且使得業績低下的農村金融機構問題愈發嚴重,最終不得不依靠政府救助。 自從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一種全新的農村金融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普遍接受。這一模式認為,商業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式是促進農村發展和改善農民福利水平的關鍵。農村發展和福利水平的改善,依賴于農村企業和農戶從事高回報的經濟活動,而農村金融可以對這種活動提供有力的支持。一個運作有效的農村金融體系還能夠使農戶減輕季節性收入波動的影響,可以均勻地跨時間安排消費。新模式認為,企業和個人看重的是及時、可靠、方便地獲得金融服務(包括貸款、存款和保險產品),并且為這種高質量的服務支付市場價格。從他們所從事的經濟活動性質來看,重要的是信貸的可獲得性,而不是信貸的成本。 促進農村金融的商業可持續性,政府便可以把原先用于補貼農業信貸和為農村金融機構注入的公共資金,部分用于對其他農業形式的支持,例如教育、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直接收入轉移、以及其他形式的政府干預活動。為在農村實現某些具體的社會目標(例如減輕貧困),上述領域的投資被證明比貸款補貼更為有效。 經驗教訓之二,放開貸款利率管制。 在農村提供金融服務具有風險大成本高的特點,因此,從事農村金融的機構需要對其金融服務與產品實行足夠高的定價,才能在覆蓋風險和成本之后,有足夠的利潤空間。如果金融機構沒有靈活的定價權力,就不可能獲得合理的資產和資本回報,因此也就無法實現商業可持續經營。可以地說,只要貸款定價繼續控制在不合理水平,就無法實現商業可持續的農村金融。 目前仍然有許多人要求農村金融機構按照低利率向農戶發放貸款,認為這是對農民的支持。其實,低于市場利率的貸款往往被有錢有勢的人截獲,真正的目標人群得不到實惠。此外,低于市場的利率還會刺激資本密集型的投資,并不符合中國勞動力密集的特點。 但低收入農戶是否有能力負擔市場利率?有關研究表明,無論是在拉丁美洲還是亞洲,農戶和微型企業的年均投資回報率可以達到117%至847%。在中國也有很多事實表明,那些資本稀缺的農戶和微型企業,一旦獲得資金,可以創造出比城市大企業高得多的邊際投資回報率。這一點從非正規金融的利率也可以部分得到驗證。目前非正規金融在中國農村已經相當普遍,在有些地區覆蓋面達到50%左右的農戶。以盈利為目標的非正規金融貸款者收取的月利率從2%到4%不等,大大超過官方規定的正規金融的利率上限。這些表明農民愿意并且有能力支付較高的利率。 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把利率控制在最低水平的辦法,不是通過行政手段和貸款利率補貼,而是通過鼓勵農村金融機構的競爭,通過采取措施改善農村金融機構的成本效益,以及運用那些能夠使貸款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的貸款方法和機制,才行之有效。 2004年10月29日,中國人們銀行放開了貸款利率,但是城鄉信用社仍然受到基本利率2.3倍的管制。實際上農村比城市更需要更為靈活的貸款利率政策。靈活的貸款定價,也有助于減緩農村資金外流。(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