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國家總體規劃的政策支持,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有投資者對造船市場的樂觀判斷,長三角造船投資這把火燒得不可謂不“旺”。但是,造船市場的旺盛需求能維持多長時間?如果市場出現變化,造船需求下降,各個船廠上百萬乃至幾百萬載重噸/年的產能會不會過剩?在這樣一個有限的地區,密集了如此多的、同類型的大規模投資,將來會不會造成地區內的惡性競爭?
對于記者的疑問,老林表示,以目前的情況來判斷投資規模是不是過大還不好說,因為即使這些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其規模也不會超過現在的韓國。將來產能會不會過剩要看到時的市場狀況,反正這兩年肯定是有錢賺的。現在如果國外船東想要中國的造船廠造船,訂單都要排到2008年以后了。
這兩年“肯定”是有錢賺,那么兩年以后呢?
李先生是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一位工作于生產一線的技術主管,他認為這種旺盛需求不會維持太長時間。他對記者說,“以前船東要船要得非常急,船東代表對于造船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小問題、小毛病都不大計較,只要求盡快交船,不過現在就沒那么急了,對于小問題、小毛病也開始計較了。”
船東代表對于交船的態度可以從某種程度上看作航運市場的風向標。李先生告訴記者,當航運市場景氣時,船東代表急于要船,為的是盡早投入使用盡早賺錢,當航運市場不景氣時,船東代表就不急,即使是再小的問題也會嚴格要求修正,如果航運市場陷入蕭條,有的船東代表甚至會百般刁難,沒問題也找出點問題,因為造船合同中規定的交船時間若延誤的話,一天的罰金就是1萬美元。前幾年江南廠有一條船,造了三年還無法交船就是這個原因。
李先生認為,由于造船行業的特殊性,使得造船廠對于市場需求的反應有一個滯后效應。
建造一條船的周期一般為一年,而當初簽訂合同時所反映的市場行情與船造好交付時實際的市場行情中間大約相差兩到三年。以外高橋為例,目前該廠所接訂單的生產計劃已經排到2008年,如果現在航運市場出現不景氣,造船需求下降,即使該廠立即有所反應,也只能對2009年以后的接單及生產計劃等進行調整。另一方面,造船投資規模大,投資回報周期長,從最初開始投資建廠到能夠出船,約需要三四年的時間,而達到盈虧平衡點,比較理想的狀況大約需五六年。因此,目前長三角造船業的巨額投資是對近兩年造船需求旺盛的一個市場反應,而即便假設現在市場需求就下降的話,對于造船廠的影響也要到兩三年以后才能顯現。當這種影響顯現時,缺乏資金實力和技術實力的小廠以及未過盈虧平衡點的新廠日子將會很難熬。
對于未來的市場風險,江陰揚子造船廠的繆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也考慮過將來可能會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到時就看各家憑實力競爭了。他一再向記者強調,揚子造船廠是一個有著34年歷史的老廠,該廠的搬遷擴建是經過江蘇省發改委批準的,也是符合江蘇省關于鼓勵制造業由蘇南向蘇中、蘇北轉移的總體規劃的。
當記者致電如皋市政府進行采訪時,其宣傳部一位工作人員表示,關于熔盛造船廠的投資項目,市領導有指示,不宜接受采訪。這位工作人員直接參與了熔盛造船廠投資項目和如皋沿江開發規劃的部分運作,他告訴記者,省里發改委的領導對于造船業是否會形成重復建設、惡性競爭是有一定考慮的,希望各地造船企業能夠形成錯位競爭、優勢互補的總體態勢,但他個人認為,依照目前的情況來看,這種理想狀況短期內是不可能形成的。
中國船舶工業綜合技術經濟研究院是進行全國船舶行業高層決策支持、國內外船舶市場分析預測及船舶工業科技等領域研究的專門機構。該院一位資深研究員金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長三角造船業盲目投資的現象相當嚴重,他對于這種一轟而上的亂投資將來可能產生的后果非常擔心。由于這一問題在業內比較敏感,并且也存在著不一致的看法,金先生不愿公開自己的真實姓名。
金先生告訴記者,目前長三角造船業這些投資項目的產能形成差不多都在2007年前后,而航運市場的需求變化預計也會在那個時候出現。這一輪的造船業需求增加,從2003年開始到今年上半年是一個階段,從下半年開始,船價有所下跌、訂單量相對減少,航運業景氣程度盡管下滑幅度不大,但已出現下滑趨勢。據此判斷,目前造船業頂峰期已過,拐點已經出現。雖然現在很難準確給出市場收縮的具體時間,但是中期肯定會有變化,也就是今后三五年內會出現變化。目前這些大規模投資能力的釋放需要兩至三年時間,將來如果和市場收縮時間碰在一起,可能帶來的浪費和損失以及對我國造船業的沖擊難以估計。
他認為,造成目前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國家政策規劃的缺位。單個企業在追逐利潤的驅使下,不考慮長遠利益、投資帶有盲目性是可以理解的,這正需要國家從總體上進行規劃和調控。我國歷史上行業過度投資、最后造成重復建設及惡性競爭的例子不是沒有過,以前有家電行業,現在汽車行業也開始出現這個苗頭,鋼鐵業可能不久也會出現類似情況,造船業會不會是下一個呢?
現在造船業市場興旺,總體實力強、競爭水平高的企業能接到訂單、賺到錢,實力弱、水平低的船廠也能接到訂單、賺到錢,這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問題的存在,但當市場出現變化、競爭加劇的時候,這一問題將會凸顯出來。
《國際金融報》 (2005年11月11日 第十九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