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瀕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9日 09:18 中國經濟時報 | |||||||||
本報記者章劍鋒 10月18日,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15次大會在陜西省西安市召開,理事會當日收到了來自北京的一封信,信件陳述了對于北京現有胡同存在狀況的憂慮,認為北京老城區所剩無幾的胡同和四合院正在一天天地減少,而幸存的也受到高樓大廈與建筑工地的包圍和威脅。信件同時呼吁,希望通過此次大會,能夠真正加大保護中國的歷史建筑、歷史名城的力度。
北京四中高二年級“北京文化地理”選修課的十位學生是這信件的聯署發起人,信件經由當日在會場入口自發布展呼吁保護北京胡同的一位民間人士轉呈給相關負責人,大會收悉后,引起了強烈共鳴。 “我這里有理事會送給我們的十一枚大會紀念章,據說是只有會員才有的,我們不是他們的會員,但他們特意贈給我們在座的同學們,以示獎勵!11月1日,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來到北京四中的“文化地理”課堂上,主持課程的老師劉剛從講臺上拿起一只塑封袋對他的學生們說。 皇上不急學生急 “我特別希望大家都能去看看,那門前掛了塊市級文物的牌子,估計不會拆!眲倢W生們說。他讓學生去看的,是位于北京宣武門外大街米市胡同43號的南海會館,也就是康有為故居。 10月31日,本報記者曾進入米市胡同一帶進行探訪,米市胡同南半截的多條胡同里,房屋大片被推倒,一些房子不是被掀掉頂蓋,就是墻上被砸出大洞,一地廢墟。 “胡同都快拆沒了,誰上你北京來旅游看高樓大廈?看這陣勢,早晚把故宮都給拆掉賣了!泵资泻晃患沂疫在的居民站在被推倒的屋址邊,向本報記者抱怨。這位居民開著一個小雜貨店,和周邊的居民一樣,他不愿意被拆,理由是房子被拆了,給的補償價位不合理,他在市中心沒錢安家,生活會很困難。 但住在米市胡同43號南海會館里的127戶居民們似乎并不為此擔憂,在破敗的屋檐下,一位居民對本報記者說,這房子是幾百年的文物,是受到保護的,不會拆。 這個存在了兩百多年的大院落并沒有被修繕過的痕跡,垃圾遍地,房頂上長著雜草,梁木多有朽壞,院子里的住戶用磚塊搭滿了矮小擁擠的屋子,空氣里有著刺鼻的氣味,下水道沒有完整的井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嵌在門墻上,和其他無人料理的文物一樣,它處于被塵土掩埋的狀態。 劉剛說,據他所知,宣武區規劃廣內大街傳媒大道周邊一片時,除了要留下這一個院落之外,其他的胡同舊宅將全部拆除。 與米市胡同一街之隔的菜市口大街西側,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的故居,這個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的情況和南海會館一樣殘破不堪,危立街頭,面對著高樓大廈與車流的包圍。譚嗣同故居背面的南半截胡同,有魯迅曾寄居過的紹興會館和譚嗣同住過的瀏陽會館,這些胡同在城市拆建過程中同樣面臨去留問題。 “很多人還沒有認識到胡同存在的價值!眲傉f,北京一些人現在缺少故土認同感,對舊城感情淡漠,這是五十年來鄉土文化教育的缺失所致;诖,從2002年開始,北京四中開設了文化地理課程,至今已歷三屆學生。 在課堂上,劉剛借助投影幕上不斷閃出的圖文詳細地講解老北京的胡同歷史,從宣武門外的米市、大吉片兒一直講到前門的八大胡同、東西琉璃廠和中國最早的報業一條街,如數家珍。劉剛一邊講解一邊慨嘆拆的速度太快,拆的方式過狠。 劉剛和他的學生現在正著手研討胡同四合院的保護和利用方案,他認為,應該在強調保護的同時,給胡同四合院一條可行性的出路,這樣別人才會感興趣,工作也不會白做。 “關鍵還是走開發的路子,兼顧經濟效益,這會是個出路!眲⒌膶W生朱巖對本報記者說。學生們認為北京并不缺高樓大廈,而胡同是不能重復建設的東西,“歐洲有許多老房子不也有人住嗎?人家也沒全推倒了,云南麗江古城,就開發利用得很好! 想保護的大多不能幸免 若干年后,北京還有胡同存在嗎? “不需要若干年,”華新民說,來回地拆,一年之內就夠危險。在北京胡同里長大的胡同保護工作者華新民,為了那些殘留的胡同和四合院,在北京各區間奔走了八年時間,和政府部門、開發商、相關組織與協會進行商議、爭論和質詢,其結果,拆的速度依然在加快。 “我很痛苦!比A新民對本報記者說。這位中法混血的女士,一邊忙著家里的事情,一邊為胡同文物操心。與推土機的八年抗爭,讓她看到北京真實的悲哀,她有時候甚至追著規劃局與文物部門去搶救一間舊居、一條胡同、一座宅第,但是得到的大都是敷衍,想保護的東西大多不能幸免。 華新民說,眼下拆北京胡同的一共有兩類人,一類是靠拆得利益的人,比如開發商、地方政府部門;另一類是不了解自己、不具備自我認同感的人,這些人其實應該很虛心地學好自己國家的文化,否則會沒有自信心,眼睜睜地把看得見的好東西拆得面目全非。 華新民肩上挎著一只包,手里提著一只包,見到本報記者后,就不停地從包里翻出一本本相冊來,那都是她為“受保護對象”拍攝的照片,她把它們編成集,然后加以備注說明,向人展示和宣傳,有時候送到政府去游說。她還拿出她曾經寄給政府與開發商尋求支援與妥協的信件,但大都沒有用。辦了兩次北京胡同展覽,盡管受眾頗多,收效也大,但是受到地方有關方面的干擾,不得不提前撤展,由于沒有資金支持,從此再沒有續展。 華新民的幾本通訊錄已經磨損破爛了,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著各個部門、專家及認識人的聯系方式和姓名,談到每個部門和個人時,她立刻就能對他們的工作態度與作風了如指掌。 “有時候有意外的發現,比如一座舊宅,讓我驚喜,但另外一方面,在我發現的同時,它馬上就要被拆了。”華新民說。 復興門內大街96號院就是被華新民發現的,她至今仍保留著這宅院被拆除前的照片和規劃全圖,這是一座中西藝術合壁的建筑,三年前被公告拆除時,華新民試圖去保護,她來到現場,坐在馬路邊給文物局打電話,電話才擱下,房子就被拆了。 她說:“文物局都在干什么呢?為什么非要我們這樣的人給他打電話?” 同樣的情況出現在孟端胡同45號,這是清康熙帝第十七子果毅親王允禮的府邸,歷時三百多年,兩年前被拆得片瓦無存。華新民當時組織一些老專家去實地考察,給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政府寫信,建議政府考慮對王府進行再利用改造,相關領導也親自前去視察,后來華新民還找到用地開發商,帶著刻錄好的光碟苦口婆心去做工作,要求放45號一條生路。但她說她碰到的都是些不可理喻的人,說了也白說。 華新民后來想找地產商潘石屹幫忙,給他寫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出面把孟端胡同45號保護下來,得到的回復是,潘石屹也沒有辦法。孟端胡同就在華新民等人的種種努力之后,被喜歡深夜干事的人夷為平地。 華新民眼下要保護被地鐵四號線從地底穿過的萬松老人塔和北長街的靜默寺,她不斷地給文物局方面打電話,感覺他們在敷衍似地。 文明正在消失的城市 “有名胡同三百六,無名胡同如牛毛。”這是老北京一貫引為自豪的一句話,北京的胡同就如血管一樣,遍布北京城。那么,現在還剩下多少? 首都規劃委員會原主任、北京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趙知敬11月7日對本報記者說,1949年,北京的胡同有3050條,1990年有2250條,到2003年,北京的胡同大約只有1600條,而據新華網披露的數據,2004年北京現存直接稱為胡同的只有1300多條。 北京城市規劃學會2005年2月修編的《胡同保護規劃研究》顯示,在舊城62.5平方公里內,胡同、四合院及多級文物占地面積約占老城區總面積的43%,并明確提出舊城胡同、四合院的整體保護思路。而在今年由國務院批準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也提出,要求整體保護舊城。 中國文物研究所文物資料信息中心副主任劉志雄告訴本報記者,現在所說的胡同,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元大都時代就已形成,明、清兩代是被完整繼承與保護下來的,此后雖然城址不斷變更,經歷了多個時代,但胡同的距離、寬度、走向基本沒有變化。 “它反映了在七百年前中國人在建設一座世界大都市時的智慧,中間的合理性與科學性是不言而喻的,”劉志雄說,直到今天,幾十萬人還住在七百年前的舊城胡同里安然怡樂,沒感到生活上的不適。 作為北京市政協的特聘文物專家劉志雄教授對正在消失的胡同痛心疾首。他認為,北京作為一個設計嚴謹結構完整的城市,因為早期的大拆大建已經變得殘缺不全。他強調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依存度和共生性,認為胡同的存在是北京的精神,胡同若沒有了,北京將成為一具空殼、一座死城。 “為什么要拆?為了蓋房子,為什么要蓋房子?打著是給北京人改善生活的旗號。”劉志雄說,通過十幾年的房地產開發,老北京城里的破爛程度沒有多少改變,底層民眾的生活也沒有多少改變,這不僅是文物保護的問題,也不是房地產開發的問題,這是一個文明的問題。 他說他感到悲哀,沒有辦法,只能去找領導談,可是不談還好,一談完轉眼又拆了。他這樣形容胡同消亡事件:現在的爭奪是個人利益與民族利益的爭奪,是眼前利益與歷史利益的爭奪。 在此情況下,劉認為,胡同是保不住的。盡管有歷史名城保護條例,但是白天拆不了可能晚上就被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