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經貿合作不斷回暖升溫 雙引擎效應值得關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9日 09:18 中國經濟時報 | |||||||||
中國與印度的經貿合作不斷回暖升溫,兩國如何在未來的日子里加快合作步伐、拓寬合作領域,如何演繹“雙引擎”效應,值得關注 本報記者 龐皎明 中國和印度“就像一架飛機上的一對引擎”,“好比一個足球隊里的兩個前鋒”,這
其實,這不僅是中印兩國人士的看法,其他各國也都在矚目這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10月10日,萬事達卡國際組織MasterCard International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印雙方的商業協作將催生新超級經濟體,其潛力將成為全球商業前景新的亮點。 根據中國海關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僅2005年前8個月,中國和印度雙邊貿易額已達122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40.4%,即將超過2004年全年的136億美元。 “以目前這種狀態判斷,中印兩國的經貿前景是比較令人樂觀的。”印度問題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副所長孫士海對中國經濟時報表示,兩國之間的經貿往來已經逐漸升溫,許多新的合作領域也已經開始進行。 這種合作幅面不斷放大的趨勢,不但得益于兩國政府間的有力推動,更有賴于兩國商界的緊密往來。2003年6月,兩國總理共同簽署了《中印關系原則和全面合作宣言》,這為鼓勵雙方企業界加強合作,促進中印經貿做好了鋪墊——中印兩國企業間首次最大的聚會,也將在今年末舉行。 在印度拉吉夫·甘地基金會的支持下,印度印中貿易中心(ICTC)決定于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舉辦“首屆(2005)中國—印度經貿發展高峰論壇”。屆時,除了中印兩國的相關政府官員將赴會外,兩國的企業界將就包括能源、鋼鐵、IT、紡織、旅游和醫藥等多個行業和領域進行全方位的交流與對話。這將是推動兩國經濟交流與合作的一次盛會。 今年,是中印建交55周年,而2006年也被兩國領導人定為“中印友好年”。在未來的日子里,中印兩國將如何開展經貿合作,如何才能演繹“雙引擎”效應,這些問題都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中印經貿回暖升溫 “中印兩國很多經濟領域的合作才剛剛開始!睂O士海說,隨著兩國政界人士逐漸采取務實的態度對待雙邊關系,兩國的經貿合作在不斷升溫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近年來,隨著兩國政治關系的改善,中印經濟關系已經從一般的商品貿易逐步擴展到技術合作、工程承包及雙向投資等在內的廣泛經貿合作領域。 根據商務部亞洲司7月份公布的統計數據,2005年1-5月,中印雙邊貿易額較加拿大與中國同期的雙邊貿易額高出10%。印度已經取代加拿大成為中國的第十大貿易伙伴,同時,印也是我國在南亞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而根據印度相關的統計數據,如今中國已成為印度第二大貿易合作伙伴國。 “這是兩國經貿關系較為良好的反映。”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南亞中亞研究所所長王德華對中國經濟時報說,這段時期是中印兩國經貿往來的“最好時期”。 自20世紀70-80年代兩國經貿交往恢復以來,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兩國經貿進入了穩步快速發展階段——尤其是近兩年,兩國經貿關系快速增長,呈穩步回暖升溫的態勢。 自兩國共同簽署《中印關系原則和全面合作宣言》以后,雙邊貿易額不斷增加。據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中印兩國雙邊貿易額達到了75.98億美元,同比增長53.6%;2004年,兩國雙邊貿易總額為136.0億美元同比增長79.1%。今年上半年,中印經貿合作發展勢頭更是很好,雙邊貿易額同比增長了40%!耙勒者@樣的速度,雙方原定的經貿額提前實現甚至翻一番恐怕都沒有問題!蓖醯氯A說。 其實,“就中印創造的巨大經濟力量而言,雙方商業協作只是冰山一角”,萬事達卡國際組織亞太區首席經濟顧問王月魂博士就曾如此評價。 從近幾年的統計數據來看,中印雙邊經貿已經步入了穩步快速增長階段。那么,這背后的推動力是什么? 雙邊合作的兩只推手 “中印兩國經貿關系的順利發展,得益于兩國政界和商界的共同努力!睂O士海、王德華等印度問題專家在談到中印經貿發展背后的推動力時,對本報表達了相似的看法。 細分起來,這背后的推手有兩只——兩國高層領導人和工商界。 “在兩國的各種關系上,兩國領導人趨于務實的看法對經貿關系有很好的推動。”孫士海說。在領導人的推動上面,中方顯得更為主動,近5年來兩國高層領導人(官員)的頻繁互訪,為中印的經貿關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從2000年開始的兩國高層互訪活動中對經貿關系的重視,便可看出中印兩國(尤其是中國高層領導人)對雙邊經貿的推動。 2000年5月,印度總統納拉亞南訪問中國。在兩國元首會談中,中方領導人提出的4點意見中,其中第2條是擴大兩國的經貿合作。2001年1月,時任中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訪問印度。在會見印度工商界人士時,強調了兩國間巨大的經濟潛力有待兩國共同開發。2002年1月,時任中國總理朱镕基訪問印度,就開拓中印兩國商機與印度政界、工商界人士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2003年6月,時任印度總理瓦杰帕伊訪華,把兩國關系推向了高潮。在訪問期間,中印兩國簽署了11個合作文件,對加強雙邊在各個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做出了規劃。2004年11月,中國總理溫家寶在老撾首都萬象會見印度總理辛格,在會談中溫家寶明確表示,中印關系處于歷史上“最好時期”。 今年4月,溫家寶總理在對印度進行國事訪問期間,與印度總理辛格簽署了兩國聯合聲明,雙方宣布建立中印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之后,雙方共簽署了12個合作協議。在經貿合作方面,除了雙方對建立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做出設想之外,中印公布了全面經濟合作的5年規劃,到2010年,雙邊的經貿額預計將達到300億美元。 “在這些訪問中,發展雙邊的經貿關系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北本┐髮W國際關系學院亞非研究所教授張敏秋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采訪時認為,在中印兩國最高領導人之間的頻繁互訪中,領導人們在強調兩國在經濟貿易科學技術各方面都有巨大的互補性和合作潛力,在鼓勵并敦促雙方的工商界增加往來加強交流合作,他們認為雙邊的經貿合作是發展中印關系的主要內容和任務,中國的領導人還提出具體的建議措施!邦I導人的這種關注,恐怕在兩國與其他國家的經貿關系中都是少有的。”張說。 在工商界的推動方面,印度顯得更加主動。張敏秋向本報介紹,印度的商界組織——印度工業聯合會CII和印度工商聯合會(FICCI)都為推動兩國經貿關系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近年來,印度工業聯合會與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中國企業管理協會等中國企業組織、協會以及如中國商務部、科技部等政府部門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并多次組織印度企業家來華訪問。 作為印度老牌的工商界組織,印度工商聯合會除了組織代表團訪問中國、尋求商機之外,與中國的政界、學界和商界都有比較緊密的聯系。他們不但舉行關于兩國經貿問題的學術研討會,也組織了不少產品展覽會。例如:2004年3月份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廣東省分會主辦的“首屆中國廣東產品(印度孟買)展覽會”,印度工商聯合會參加了協辦;而將在2006年由印度汽車零部件制造協會、印度工商聯合會及印度汽車制造協會主辦的“第八屆印度國際汽車、摩托車及零配件展覽會”,也有中國的公司參加承辦工作。 而即將在今年年底舉辦的首屆“中國—印度經貿發展高峰論壇”,也是由主要從事印中兩國經濟、貿易、技術和文化等領域交流與合作的印度半官方機構印度印中貿易中心主辦的。 “無論是印度的工商界組織還是個人,對促進雙邊經貿關系的發展都顯得比較主動!睆埫羟镎f。正是由于兩國政界及商界的合力推動,中印雙邊經貿關系才會如此突飛猛進。 在這兩只推手的推動下,兩國的貿易品種不斷擴大,貿易額亦迅速增加。根據中國海關統計,近年來中國對印度出口的主要產品為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紡織品、礦產品、鋼鐵等賤金屬、塑料及橡膠、陶瓷及玻璃制品、雜項制品、儀器及鐘表、蔬菜等;而印度向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為礦產品、鋼鐵等賤金屬、化工產品、塑料及橡膠、紡織品、珠寶及貴金屬、機電產品、皮革、蔬菜、鞋、帽及羽絨等。 2004年,中國對印度出口59.3億美元,同比增長77.3%;自印度進口76.8億美元,同比增長80.6%。中方逆差17.5億美元。而今年1-8月份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印度向中國出口67億美元,同比增長28.3%,印度自中國進口55億美元,同比增長58.7%。印度出現12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挖掘互補性,淡化競爭性 “從以上兩國的貿易商品種類上看,主要還是集中在初級產品、中間產品等領域。”張敏秋說,從雙邊經濟結構、商品的構成等因素分析,中印兩國的經濟互補性較小,“但兩國擁有的市場潛力尚未充分挖掘,中印在雙邊經貿交往中更應強調‘互補性’而非‘競爭性’。” 張敏秋、孫士海及王德華等三位印度專家向中國經濟時報分析,同屬于發展中國家,中印兩國在經貿交往中有許多有待發現、可以不斷拓展的合作領域。 三位專家向本報列舉了一些對兩國經貿合作較為重要且互補性有待繼續挖掘的行業和領域。 ——鋼鐵及相關工業。 作為鐵礦藏量豐富且鐵礦質量較好的國家,印度是世界上鋼鐵生產成本最低的國家之一,但很多鋼鐵企業的技術設備的工藝較為陳舊;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一鋼鐵生產大國,需要大量鐵礦石,同時,由于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需要大量進口優質鋼材。為此,兩國的互補性已經顯露無疑:印度可以向中國大量出口鐵礦砂及優質鋼材,而中國可以幫助印度的鋼鐵企業更新設備和改進工藝。雙方甚至可以考慮合作經營一些鋼鐵以及相關的企業。 目前,中國主要從澳大利亞、巴西和印度進口鐵礦砂,但從巴西進口的鐵礦砂所付出的成本比印度高,而澳大利亞的優質鐵礦砂已面臨枯竭。今年,中國與澳大利亞相關企業關于鐵礦砂價格問題談判出現不和諧關系的情況下,印度可以擴大對中國的鐵礦砂出口。 如今,中國從印度進口的鐵礦砂已占總量的20%以上,但雙方的潛力還可以進一步開發。據印度《金融快報》9月26日報道,2000-2001財年至2004-2005的5個財年中,印度對華出口年均增長率達56%。分析人士指出,印度鐵礦砂對華出口激增是其對華貿易增長的主要原因。 “在目前情況下,印度能向我們出口多少鐵礦砂我們基本上都能全部接收。”王德華說,僅圍繞鐵礦砂進出口及鋼鐵產業這一項內容,中印兩國都可以大做文章。 ——煤炭產業。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產煤國,這幾年煤炭出口增長很快,而印度由于石油缺乏,隨著鋼鐵產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在“高油價時代”需要煤作為主要的能源,但印度煤炭尤其是煉焦煤稀缺。一直以來,印度一直是我國煤炭資源最大的買家,據了解,印度今年可能面臨2千多萬噸煤炭的供應短缺,這無疑為兩國商家提供了一大機會。 據印度《貿易標準報》10月3日報道,印度政府為了解決國內煤炭需求緊張,正積極鼓勵企業參加國外煤炭開采。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除了可以擴大對印度的煤炭及煉焦煤的出口之外,也可以向印度企業提供中國優秀的采煤技術。 “不管是鐵礦砂還是煤炭,中印兩國如果建立了健全的能源合作機制,兩國經濟將因此受益。”孫士海認為,在能源問題日益緊張的時代,作為兩個能源(資源)需求大國,中印兩國更需要攜手合作。 ——信息產業。 印度的軟件技術舉世公認,不但人才雄厚且出口優勢很強,但是硬件建設不足。在信息技術產業方面,中國市場對軟件需求量大,而軟件業的規模及水平均落后于印度;然而,中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硬件生產已經轉向了高附加值的生產領域,并且迅速成為全球信息硬件產品的生產基地,其產值僅次于美國。在結構優化程度方面,中國也明顯好于印度。 根據麥肯錫咨詢公司的預計,到2008年印度軟件產業的產值將達到850億美元,其中出口額將達到500億美元。而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中國今年前8個月的計算機類產品出口額已達635億美元。為此,中印兩國在信息產業的軟硬件合作方面,具有很大的互補性及潛力。 ——制藥業。 中印兩國都是制藥大國,但相比而言,印度的制藥業實力更加雄厚。張敏秋向本報介紹,印度目前除了能生產各種“批量藥”之外,幾乎掌握全部的“處方藥”的生產技術。中國的制藥業除了廠家過多導致效益低下之外,生產的也多是“仿制藥”,但中國具有廉價勞動力和基礎設施的優勢。中國生產的藥品也較為便宜。 在這種前提下,可以由印方出技術,中方出基礎設施、原料和勞動力進行合作,或者雙方聯合起來生產高檔藥。這樣,印方可以擴大業務獲取更多的利潤,而中國可以減少低檔藥的生產,學習先進技術。 ——其它行業和領域。 據三位專家介紹,中印兩國在農業,如水稻種植、水果貿易等領域有許多可以相互學習的地方;而在紡織品如絲綢制品、生絲貿易等領域也具有很大的拓展余地。 中國專家關于兩國經濟互補性的判斷,在印度也有同樣的認識。此前,中國媒體在采訪印度人民黨主席、印度著名經濟學家蘇布拉馬尼恩·斯瓦米博士時,他也強調了兩國經濟的互補性。 “由于印度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普遍低于中國,而印度在知識經濟領域具有優勢,因此我認為今后兩國合作領域的重點應集中在高科技領域,例如生物工程、制藥、應用航天技術、新材料與新能源等,甚至在軍工方面雙方也可以開展很好的合作。另外,在行政管理方面,中國的特區經驗、基礎設施發展經驗等,也是值得印度學習的!彼雇呙滋寡。 強調互補,并不意味著中印兩國不存在競爭。由于兩國發展水平相近、經濟結構雷同,導致了很強的經濟同質性。在紡織品工業、制造業的不少領域兩國的競爭都在不斷增加。 “但著眼于兩國經貿的發展,目前更應該挖掘雙邊的互補潛力和各自的優勢,拓展更多的合作領域。”張敏秋強調說,兩國甚至應該聯合起來共同占有、擴大在國際市場上的貿易份額,而不是在有限的競爭領域斤斤計較。 如何演繹“雙引擎”效應 由于一系列橫亙在中印經貿發展道路上的障礙,導致了雙邊經貿發展雖然迅速增長,卻“不十分不令人滿意”的結果。作為亞洲兩個巨大的經濟體,中印兩國的貿易總量與兩國的對外貿易規模很不相稱。 據印度《金融快報》7月26日報道,2004-2005財年,印度GDP增長了6.9%,約達到了6483億美元,而中國同期GDP為1.6萬億美元。但中國對印貿易額僅占對外貿易總額的0.8%,印度對華貿易額也約占印度對外貿易總額的5%。這令兩國高層政界人士感到很不滿意。 作為兩個近十年來全球經濟增長率較快的國家,中印兩國已經被許多人賦予了“雙引擎”的角色,也正承擔起推動亞洲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作用。然而,從雙邊貿易與兩國對外貿易規模的比例來看,中印兩國的經濟潛力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挖掘。那么,兩國如何才能演繹“雙引擎”效應呢?專家開出了他們的藥方: 首先,加深了解、促進互信。 中印兩國商界雖然已經增加了交流,但了解還比較有限。不管在對方市場商機的把握,還是對方商品信息的了解上,兩國企業間的了解“才剛剛開始”。就中國而言,不管是普通民眾還是企業界,應該拋棄以前那種將對方蔑稱為“印度阿三”的做法,認真研究印度巨大的市場,把握商機。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企業的信譽、企業家間的互信才有穩固的基礎。 第二,需要較為便利的貿易政策及貿易環境。 除了中印雙方沒有簽署貿易保護協定之外,由于同為正在實行經濟改革的發展中國家,中印兩國的若干經濟政策成為了雙邊經貿發展的阻礙。印度在這方面表現得較為明顯。除了經常對中國商品實行反傾銷調查之外,印度落后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成為了一大障礙。為此,要促進雙邊經濟發展,需要雙方(尤其是印度)在貿易便利化方面下大工夫。 第三,挖掘互補潛力、促進邊貿經濟。 在經濟互補性方面,中印兩國關于軟硬件的全面合作大有潛力已經被雙方認識,但需要落實。由于中印具備地緣經濟的優勢,雙方如果在促進邊貿經濟上達成更大的共識,將有利于促進兩國經濟關系的發展。據悉,2003年6月兩國達成了開放那蘇拉等兩個邊境關口,但目前尚未進行正式邊境貿易。 同時,相互投資、能源合作等方面也將為中印經貿注入新的活力。 據我國駐印度使館經商參贊處的統計數據,2004年,經中國商務部批準或備案,中國在印度設立非金融類中資企業2家,中方協議投資額220萬美元。截至2004年底,中國在印度累計投資設立非金融類中資企業17家,中方協議投資總額2283萬美元。而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04年,印度對中國投資項目37個,同比增長23.3%,合同金額6290萬美元,同比增長34.7%,實際使用金額1948萬美元,同比增長22.3%。 今年10月上旬,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和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與印度礦業協會FIMI在印度果阿簽訂了一個全面的合作協議,這也標志著中印兩國在能源問題上進行了更深層次的合作。 “中印之間的經貿關系,潛力大、互補性強,如果兩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互通有無、取長補短、積極合作,那么,實現‘雙贏’而避免‘零和’是可以期待的!睆埫羟镎f。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印度專家則認為,中印兩國政治家本著理性、務實的態度開展兩國關系,雙邊經貿由此獲得了飛速的發展;但兩國要進一步擴大貿易規模,真正扮演起亞洲經濟火車頭的作用,邊界問題必須有個明確的說法而不是“擱置爭議”。 “如果邊界問題能徹底解決,中印經貿的雙引擎效應不僅造福兩國人民,亞洲經濟、世界經濟也將因此獲益!彼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