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安十一月七日電 題:秦人有“樂”客來勤
記者 冽瑋
秋日的關中,遍地金黃。呼朋喚友,驅車去楊凌農高會淘“寶”成為此間民眾一樂;在楊陵區楊村鄉上川口村聽“響器”則是另一樂,秦風秦韻盡在其中。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一村一品”經營模式的推廣,陜西許多地區進行了實踐,且收益頗豐。在楊陵區楊村鄉上川口村,出現了“女人會燒火,男人精鑄銅,老人善做鼓,青年奏響器”的紅火場面,享有西北地區最大的鑼鼓生產基地的美譽。
所謂的“一村一品”,最早出現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底的日本,由當時日本大分縣知事平松守彥發起,其經驗成為許多國家效仿的模式,并且在眾多國家和地區生根發芽。其內容為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支柱產業。它要求每一個縣、一個鄉、一個村必須至少創造出一種產品,具有質量優勢和顯著的經濟效益,是一個地方的象征,代表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情況,反映這個地方在市場中享有的聲譽,并折射出該地的精神風貌。
二00二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訪問日本,“一村一品”模式逐步引進中國。在江西、湖北、陜西等地得到了大力推廣和快速發展,成為發展地方經濟、加快脫貧致富的一種有效模式。
鑼鼓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陜西鑼鼓具有節奏明快、粗獷雄勁、激昂高越、形式多變、氣勢宏大的獨特風格。在上川口村,村民劉松林笑吟吟地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他家五口人制作的銅樂器銷路很不錯,銷售額達到了近五十萬元人民幣,純利潤有兩萬多呢。
記者今天在村中走上一圈,發現鑼鼓作坊遍布,空氣中也彌漫著一股淡淡的硝皮味。據統計,該村常年生產加工鑼鼓、銅樂器的農戶有二十三家,部分農戶已由最初的家庭作坊發展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加工企業。全村年加工原銅一百七十五噸,加工牛皮三萬多張,生產銅鼓樂器達九十二個品種六萬件(套)。
走進劉家,記者了解到,銅鑼的生產,首先配料后化銅鑄砣,然后鍛打制片,進而剪圓成形,再行淬火、旋光、定音。型號小至幾厘米,大至幾十厘米。鑼鼓樂器的生產加工銷售已發展為該村最主要的特色產業。如今,上川口村生產的鑼鼓與湖北武漢、江蘇蘇州、四川成都生產的鑼鼓樂器齊名,被譽為中國銅鼓樂器加工的四大名家。該產業提供的收入占楊村鄉上川口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二。二00四年,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三千八百二十元。
此間有關官員稱,實踐證明,“一村一品”能夠成為陜西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