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7日電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建行實現赴港上市、工行改制正引外資、淡馬錫入股中行受阻;從前不久美國財長斯諾來華開始,一些外資金融大鱷紛紛要求中國擴大金融開放,增加銀行業外資的持股比例。深秋時節,關于國有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賤賣”論和“威脅”論的爭論聲浪日高,從央行行長周小川、副行長蘇寧到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金融高層開始謹慎回應。
周小川幫人們回憶——側面回應“賤賣”論
“人是容易忘記的——包括我自己在內”,11月2日下午4點周小川微笑著說。突如其來的回憶令在場的國內外媒體和金融業人士有些意外。
當日由《歐洲貨幣》雜志、中行、匯豐和穆迪主辦的“2005中國論壇”在北京舉行,各大國際金融機構和媒體紛紜而至,人們想從眾多金融高官的演講中把握改革動向。
在出席當天論壇的人士來看,周小川當日的脫稿演講有兩個中心思想:一是對外資要求擴大金融開放的安撫;另一個就是對賤賣論、威脅論的一個側面回應。
周小川幫助人們回憶往事。他說,2002年下半年的時候,國際上所有知名的報刊雜志認為中國的銀行體系是“定時炸彈”,在今后的幾年中炸彈可能爆炸產生金融危機,嚴重阻礙中國經濟發展。最近正好看到我的一個同事整理了一下2002年下半年報刊雜志集中關于這方面的報道,也是給我一個提醒。他說。
周小川憶苦思甜:當時即便中國的大銀行邀請外國投資者,估計也“沒人敢來”。現在與中方洽談合資事宜時,有些外資機構之間甚至出現爭搶現象,你進多了還是我進多了,你先來還是我先來。
正是在國有銀行引入戰略股東的熱潮中,持“賤賣論”觀點的人士批評說,國有銀行的股權被像“溫州鞋一樣”賤賣。
周小川并沒有就爭論做出任何直接回應。但他借著回憶三年前的“老新聞”說,現在情況好轉,也“不要太沾沾自喜”。
回憶“三年前”是對內而言,回憶“五年前”則是講給外資金融機構聽的。
周小川說,五年前,亞洲金融風暴后中國開始改進銀行業的標準,標準的改變很快暴露了許多問題,不良資產上升,銀行業面臨困境。此后的WTO談判中,與中國談判的許多國家顯示出對保險、證券、基金領域的興趣,但很少有國家或大型金融機構對外資進入中國銀行業究竟占多大比例提出要求。以至于在我國的入世承諾書中,都沒有對外資金融機構參股中資銀行的比例作出約定。
在指出入世承諾書中沒有約定之后,他表示,“注意到了”在最近這段時間里外國有些戰略投資者、財務投資者對中國金融市場的一些看法和考慮。目前就外資入股比例所掌握的做法仍是延續原有的規定,如單一銀行的外資占比不超過25%,單個外資投資者不超過20%。隨著情況的變化,有的機構提出了新的合作方式和新要求,這也是發展的必然。
周小川的回憶是多義而巧妙的,但沒有明確的指向。以至于媒體做出完全相反的解讀,有的認為中國將保持外資持股比例限制不變,有的則認為是在暗示提高外資比例。但分析人士認為,更多地卻是一種頗具外交藝術的安撫——外資沒有要求在先,目前的考慮中方已經“注意到了”。
蘇寧答學者質疑——正面回應“威脅論”
如果“賤賣論”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經濟學上一個不完全市場如何定價的技術問題,“威脅論”則指向金融主權,更能刺激人們的神經。
緊接著的11月3日,在央行主辦的2005中國金融論壇上,一位金融學者凌厲地向坐在主席臺上的蘇寧“發難”,目標直指金融安全。
現任央行副行長的蘇寧不慌不忙地接招:“引進戰略投資者不會威脅我國的金融安全。”他說,在改革過程中支付一定成本是必然的,但最終會獲得更大的收益。此次幾家國有商業銀行引進外國戰略投資者不論從資金角度、還是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辦法、改進國有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來說,都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蘇寧的此番明確表述是央行對這些質疑和憂慮的首次明確回應。
今年以來,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都在積極引入外國戰略投資者。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投資建行54.66億美元,蘇格蘭皇家銀行、瑞士銀行集團和亞洲開發銀行投資中行36.75億美元。剛剛改制成股份公司的工行也已經與由高盛牽頭、安聯和美國運通參加的投資團簽署投資意向性協議,該投資團將出資約30億美元,購買工行10%左右的股份。
唐雙寧亮出引資標準
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2日在“2005中國論壇”上指出,引進戰略投資者應堅持五項原則、符合五個標準。他說,引進戰略投資者主要不是為了引進資金,而是為了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手段,促進中資銀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管理水平。因此,投資入股中資銀行一般應當是大型金融機構,在銀行經營管理方面有豐富經驗。合格的戰略投資者要符合五個標準:投資所占股份比例不低于5%;股權持有期在三年以上;派駐董事;入股中資同質銀行不超過兩家;技術和網絡支持。
唐雙寧的演講暗藏玄機,因為他在歷數入股中行的戰略投資者時沒有提到淡馬錫。這證實了淡馬錫入股中行受阻的消息。
淡馬錫有意以31億美元的代價收購中國銀行10%的股份,但按照唐雙寧公布的標準,淡馬錫不能算是合格的戰略投資者。一來,淡馬錫只是一家投資公司,二來淡馬錫已經入股建設銀行和民生銀行。同樣,瑞銀集團和亞洲開發銀行也不能算是戰略投資者,因為他們的入股比例都不足5%。
高層個人意見不一 爭論還將繼續
有意思的是,在同一個論壇上,中行行長李禮輝在演講中仍舊稱中行引進了包括淡馬錫在內的四家戰略投資者。
李禮輝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辯稱:“淡馬錫在許多國家的投資一直相當成功,并在改革與更新略微受到問題困擾的銀行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
這意味著,銀行業高層在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問題上意見并不統一,也難怪唐雙寧在提出引資標準時強調是以他“個人名義”,頗有銀監會投石問路的意思。
而業內也有人認為,周小川憶苦思甜是在提醒國有商業銀行,不要因為現在情況好了就忘了傷疤挑肥揀瘦。
國內批評“賤賣”,國外則聲稱“貴買”,在這樣一個敏感的時期,金融高層如何動作是一個難題。如果批準淡馬錫入股中行,勢必會招致更多地“賤賣”論和“威脅”論者的批評。如果抬高要價,則可能嚇跑外國投資者,影響銀行海外上市。
明年底,中國銀行業將全面開放,中資銀行正在謀求補充資本金以應對即將到來的激烈競爭,而外資銀行也正在抓住時機加快并購步伐。據瑞銀集團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安德森預計,以目前的速度,到2007年,外資銀行和其他外國投資者將擁有整個中國銀行體系的1/6。
以引入戰略投資者不是為引入資金而是為了引入管理和技術為由,銀行業對內開放仍然不見進展。然而,引入非戰略投資者的現象也引起了業內專家的重視,已有人呼吁在對外開放的同時也應推進銀行業的對內開放,以免金融主權旁落。可以預見,關于銀行引入外資的爭論還將繼續。(記者趙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