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寬待經濟學家逐利性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4日 02:40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批評和反思的目的是改正缺點,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不能因為某個或某些經濟學家出了問題,就整體否定中國經濟學界,對他們在改革開放中所起的作用和作出的努力視而不見,甚至反把它作為責難的武器。要求經濟學家成為道德楷模,在目前這個利益多元化的時期,是不現實的

  中國的經濟學家似乎進入了多事之秋。日前,香港科技大學丁學良教授有關“中國真
正的經濟學家最多不超過5個”的談話,又一次把中國經濟學家推到公共祭壇進行靈魂的拷問。

    綜觀這些年來公眾對經濟學家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經濟學家經常越出自己的專業范圍,就自己并不熟悉的領域發表一些不正確甚至不負責任的言論;二是經濟學家沒有堅守知識分子的操守,通過影響公共政策,為強勢群體代言和謀利。這后一點,尤為人們所詬病。以經濟學為今日之顯學以及經濟學家在諸家中的顯赫地位而言,對經濟學尤其是經濟學家進行一定的批評和反思是必要的。甚至從某種程度而言,對經濟學家的批評也是對改革的反思。但另一方面,批評和反思的目的是改正缺點,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不能因為某個或某些經濟學家出了問題,就整體否定

中國經濟學界,對他們在改革開放中所起的作用和作出的努力視而不見,甚至反把它作為責難的武器。要求經濟學家成為道德楷模,在目前這個利益多元化的時期,是不現實的。

    因此,我們應該抱著一種平常心,以理智而務實的態度看待經濟學家出現的上述問題。在過去的20多年中,中國的思想界為什么幾乎聽不到其它學科發出的聲音,而老是經濟學家在唱獨角戲?原因就在于:一方面,就客觀情形而言,中國的發展和改革都是圍繞經濟做文章,因而專攻經濟學科的經濟學家們自然在社會生活中占有更多的發言權。另一方面,主觀上說,在這些年里,很多人誤認為發展經濟就是經濟學的事情。因此,經濟學家成了各種媒體和講座的座上賓,對公共政策和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隨意發表看法而被輿論當作金科玉律。這些都成就了某些經濟學家的膨脹心態,久而久之,真的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可以說,經濟學家頭上的“光環”很大程度上是由前些年媒體和公眾的“經濟學家崇拜癥”制造的。除了“經濟學家崇拜癥”外,媒體和公眾對經濟學家的一個嚴重誤讀就是把經濟學家當作知識分子看待,以一個知識分子特別是公共知識分子的要求去衡量經濟學家的言行。他們不知道或內心里不愿承認經濟學家并不都是知識分子。這或許是受到傳統知識分子經邦濟世的使命感影響,或許是沒有看到社會日益分化為不同利益集團的現實。以一個理想化的標準概念去對照處在財富中心的經濟學家的人格和品德,當發現現實中的經濟學家遠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回事時,自然會產生經濟學家有沒有良心的質疑。所以,我們應該把經濟學家還原成人,一個如蕓蕓眾生中你我一樣的普通人。他們的品德既不會比我們高尚到哪兒去,也不會比我們邪惡到哪兒去。既然是人,那么他們的行為當然也就符合經濟學關于經濟人的定義。換言之,經濟學家也有自己的利益,也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這樣,他也就存在一個如何實現自己利益的問題。經濟學家的比較優勢是比普通人具有更豐富的經濟學知識,經濟學家必定要利用自己的這個優勢尋找一個出價最高的買主。在市場經濟時代,特別是中國目前的轉軌時期,出得起價錢的多半是那些財力雄厚的利益集團。這是因為市場經濟是利益主體多元化經濟,一方面在某項具體決策上,不存在一個可以涵蓋整個社會、惠及一切人群的公共利益;另一方面,為了在市場交易中取得占優的地位,個人利益又都以利益集團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經濟學家的利益只能與各利益集團的利益相結合,在利益集團那兒得以實現。

    由此來看,經濟學家利益集團化將是我們時代的常態,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應對經濟學家降格以求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首先,從價值角度而言,公共利益并不一定就比私人利益要高;其次,這樣也使得經濟學家不必打著公共利益的旗號來為利益集團謀取私利;而對于公眾來說,以后大可不必將某些經濟學家的言論奉為圭臬,把他們當作公共利益的代言人。總之,社會對經濟學家群體的負面評價,的確應該引起中國經濟學家的反思和警惕。但另一方面,承認乃至寬容對待經濟學家的逐利性,對經濟學家少一些情緒化的責難和道德拷問,恰恰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國際金融報》 (2005年11月04日 第七版)

  作者:余聞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