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重蹈德隆覆轍 顧雛軍被逼限時還債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7日 01:00 中華工商時報 | |||||||||
實習生 吳君強 顧雛軍終于被允許“自我救贖”,不過給他的時間有限。 26日,美菱電器(資訊 行情 論壇)發布公告稱,合肥美菱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正在與廣東格林柯爾(資訊 行情 論壇)企業發展有限公司洽談收購后者所持美菱電器股份(資訊 行情
2003年6月12日,顧雛軍以2.07億元收購了美菱電器20.03%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當時顧豪言宣布“將對中國的冰箱企業進行整合,憑借所形成的市場規模,在全球范圍獲取與整合資源,獲得一般企業難以企及的商業利益與競爭優勢。” “科龍危機已經引起連鎖反應,格林柯爾系所在的地方政府,已經和顧雛軍翻臉。”一位資深分析師說,另一方面,顧雛軍很可能是要用轉讓款來償還挪用的資金。 僅僅在一周前,格林柯爾關聯公司華意壓縮(資訊 行情 論壇),已經將科龍告上法庭。格林柯爾系開始瓦解,顧雛軍的“家電王國”夢似乎走到了盡頭。 顧雛軍被“言中” 格林柯爾危機的導火線,是去年郎咸平對顧雛軍的“炮轟”。2004年8月9日,郎咸平發表演講稱,在“國退民進”的背景下,顧使用“安營扎寨”、“趁虛而入”等7種手段,只花了區區9億元,就換回136億元總值的企業。郎還認為顧在并購中存在財務作假、關聯交易等違規行為。 今年以來,科龍曝出的一系列負面消息似乎驗證了郎的猜測。 1月和3月,格林柯爾科技和科龍電器(資訊 行情 論壇)分別因為關聯交易,被香港聯交所譴責。5月,德勤宣布辭去科龍和香港格林柯爾科技審計師職務。7月中旬,科龍3名獨立董事宣布辭職。 最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在2004年前三季度盈利2.06億元的情況下,今年4月29日,公司2004年報報出了6416萬元的虧損。 科龍的解釋是,去年家電業上游主要原材料漲價、聯營公司華意壓縮持續幾年虧損。 “這個理由一看就非常牽強。”上述分析人士分析說。事實上,華意壓縮隨后就表示,科龍虧損與己無關。 “科龍最后一個季度吃掉所有的盈利并且預報虧損,說明科龍并沒有準備虧損,報虧損是突發事件,打亂了科龍的會計調整包裝計劃。”這位分析人士說,促使科龍進行如此大規模的變化,最有可能的就是證監會的調查和壓力。 一位接近顧雛軍的消息人士向記者透露,盡管科龍5月10日才宣布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實際上郎的演講當時就引起了證監會的關注。證監會從去年11月就開始了對科龍的調查。 “調查組已經發現了科龍或有嚴重問題,因此給科龍壓力,令其不能繼續報盈而使問題積累到更大,所以行政外力是使科龍戛然停止會計盈利的最大原因。”這位消息人士說。 避免第二個“德隆” 據悉,證監會駐科龍電器調查組已經在上周撤離廣東順德。相關的調查資料基本上已經上呈中國證監會,調查結果有可能在數日后宣布。 “科龍最大的問題,是挪用上市公司巨款進入私人公司收購其他企業。”上述人士肯定地說,顧雛軍在收購美菱電器(000521)、ST亞星(600213)、襄陽軸承(資訊 行情 論壇)(000678)三家上市公司時,挪用了上市公司資金。 有消息稱,顧雛軍抽逃科龍的資金達7億-8億元。記者得到一個未經證實的消息,科龍賬面上20多億元資金不知去處,而香港格林柯爾也有10億元資金被抽調。 “目前解決科龍危機最好的辦法是,給顧一個處理問題的時間。”上述人士透露,證監會在處理顧雛軍問題上,吸取了德隆事件的教訓。“德隆事件處理得太迅速,有些草率,以致很多非壞賬變成了壞賬,最終的壞賬高達240億元,最后華融資產管理公司處理起來非常難。” 這位人士表示,證監會將給顧雛軍一定的時間,來“戴罪立功”,“讓他自己解決一系列問題,糾正以前的不規范,把挪用的錢都還上,盡可能得到一個對各方都不壞的結果。”據悉,證監會給顧雛軍處理科龍的期限是8月底。 不過盡管如此,“顧雛軍的問題仍是性質問題,沒有經濟學家能夠直接幫助他,挪用上市公司的錢,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違法的。”一位研究微觀經濟的專家稱。 多方“覬覦”科龍 “科龍目前最需要的是恢復生產經營的正常運轉。”香港著名投行人士王吉舟對記者說,科龍的問題屬于資本運作層面上的,本來對企業生產經營影響不大,但自發生危機以來,債主上門,企業職工思變,問題在擴大化,矛盾在激化。 王吉舟認為,解決科龍問題最好的方法是,讓國內其他的民族家電企業,全盤接受科龍系,比如長虹、海爾這類很好的企業。 “顧雛軍現在只和有收購意向的人見面。”這位接近顧雛軍的人士說。記者獲悉,包括海爾、TCL、長虹等國內家電企業都有意收購科龍,而長虹的一位副董事長目前正在順德,與科龍方面進行接觸。不過,截至發稿,這些消息并沒有得到相關企業的證實。據了解,伊萊克斯、CE、LG等跨國公司也有意染指科龍。 王吉舟表示,由國內企業進行并購,都是很好的選擇,但應堅決反對伊萊克斯等洋企業趁火打劫,中國人的問題,最終不能便宜了跨國公司,不能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 |||||||||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