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正處于貿易摩擦高發期,尤其是2005年初全球紡織品貿易配額取消,中國與美國、歐盟、墨西哥等國的紡織纖維貿易摩擦加劇,美國還聯合其它一些國家和地區給中國施壓,試圖讓中國人民幣匯率升值。這種情形讓人想起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的日美貿易摩擦。
從70年代日美兩國紡織纖維貿易摩擦開始,到80年代日美電子產品、汽車產品全面爆發貿易戰,導致日元在這兩個階段大幅升值,日本紡織纖維產品出口遭遇空前挑戰。因此,
回顧當年日美紡織纖維貿易摩擦、日元升值對日本經濟、產業發展的影響,以及日本產業界如何應對的措施和效果,對于我國匯率政策調整以及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日美紡織貿易摩擦,日元首次大幅升值
二戰以后,日本經濟迅速恢復。上世紀60年代,勞動力密集的紡織纖維產業作為當時日本的支柱產業發展尤其迅速,與美國爆發了第一次較大規模的貿易摩擦。當時日本紡織纖維業的出口量占世界總出口量的大約60%以上,其中相當大一部分出口美國。因此,美國不少紡織品制造商強烈要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限制日本紡織品的進口。
美國尼克松總統上臺以后,1969年5月,美國商務部長出訪日本,就紡織品問題同日方進行交涉,但毫無結果。同年7月,在東京舉行的日美貿易經濟聯合委員會會議上,美國再次要求日本方面實行自主限制,但是遭到日本紡織業界的強烈抵制,并組成日本化纖產業聯盟。日本政府對于美國的要求也持強硬態度,認為1969年日本合成纖維出口并沒有對美國的紡織業造成危害,美國的要求違反了“關貿總協定”,日本眾議院還以全票通過了反對美國要求日本限制紡織品出口的決議。
1969年12月和1970年1月,美國政府兩次提出限額方案,要求日本30多種毛紡、化纖產品每年出口美國的增長率不得超過一定比例,否則拒絕進口。對此,日本通產省表示無法接受,紡織業界更是予以強烈反對。代表紡織業界的自民黨議員還提出了所謂“纖維三原則”:(1)在沒有受到損失的地方堅持不加限制的原則;(2)以多國之間締結多邊協定的形式求得解決;(3)日本應下決心推進自由化。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突然宣布實行新的經濟政策,對一切外國進口商品征收10%的附加稅,并停止把美元自由兌換成黃金。美國的這一舉措使日本經濟受到嚴重沖擊,蒙受了巨大損失。日本政府被迫作出妥協,接受了美國關于解決紡織品問題的方案,并以政府賠償方式彌補日本紡織業的損失。10月15日,雙方就紡織品問題達成協議,使一度緊張的美日關系暫時趨于緩和。
在這一階段,由于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國際貨幣體制轉向浮動匯率制后,日美貿易摩擦的動向就成為日元、美元匯率變化的重要因素。1973年日本實行浮動匯率制后,日元、美元匯率始終處于極度不穩定狀態,并表現了日元長期升值趨勢。日本纖維產業界龍頭企業日本東麗集團董事齊藤典彥介紹說,1971年日美纖維協定簽訂以后,日本紡織界自動設置出口紡織限制,日元依然急劇上升,從1美元兌360日元急升到1美元兌240日元。他認為,70年代以來的日元第一次大幅升值,直接導致日本紡織纖維出口外部環境的急劇惡化。(信息來源:紡織服裝頻道子站)
文章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