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美貿易戰頻發,紡織品出口再受重創
上世紀70年代以后,日本鋼鐵、造船以及半導體電子產品、汽車等高科技產業又迅速崛起,日本經濟快速起飛,到80年代中期一舉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債權國。在這一過程中,隨著美國實力地位的相對下降和日本經濟的崛起,兩國間的經濟貿易矛盾開始變得愈發突出。繼紡織品貿易摩擦之后,美國與日本在鋼鐵、電子產
品、汽車等領域又爆發了一個接一個的貿易戰。
1985年9月,在日美貿易摩擦日趨白熱化的背景下,由美國主導,美、日、英、法、西德等西方五國在美國紐約廣場飯店達成著名的“廣場協議”,日本被迫調整傳統的外匯政策,以適應“國際協調性的浮動匯率制局面”。此后,日元匯率逐漸從240日元兌換1美元升值到1996年的87日元兌換1美元。日本全球貿易的龍頭企業三井物產的一位多年從事環球貿易的人士認為,在日美貿易戰中,日本盡管通過一些具體措施在戰術上對美國的攻勢一一化解,但是在戰略上卻陷入了美國精心布局的“金融陷阱”,使出口比重占國民經濟相當大比重的日本經濟陷入“日元升值型衰退”。
日本東麗集團董事齊藤典彥介紹說,1985年以后日元的再次升值,對日本的紡織纖維產業出口再次形成重大打擊。齊藤典彥向記者出示的日本纖維貿易收支情況報表顯示,“廣場協議”以后,日本纖維貿易收支再次急劇惡化,出口額從最高峰1983年時的將近1萬億日元下跌到1989年的不到3000億日元。
對此,國內相當多的經濟學家及媒體認為,日元升值直接導致了日本經濟陷入長達十年的經濟低迷。
日本東麗集團董事齊藤典彥則認為,上個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確實低迷,被稱為“失去的十年”。然而1985年“廣場協議”以后日元急劇升值,雖然對日本經濟有影響,但并不是導致日本“失去十年”的直接原因。因為80年代日本產品席卷全球,日本經濟蒸蒸日上,但是到了80年代后期,美國以及美國產業界開始研究自身衰退的原因,而且對日本與德國的制造業進行了徹底的研究,在這個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國家政策,如進行了國有技術向民間轉移以及大力加強制造業等。因此,90年代如果說是日本經濟低迷,不如說是美國的制造業恢復了活力。另外,日本勞動力成本大幅攀升,也是日本產業競爭力下降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齊藤典彥同時說,匯率上升給這個國家經濟帶來的影響需要歷史地、辯證地來看待,從短期來看,固然是造成了相當負面的影響,但是從長期來看,卻是為國家經濟提升和產業提升提供了一個契機,對日本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比如說,日元上升造成了日本紡織纖維企業國際競爭力下降,但是像日本東麗集團這樣的企業從此被迫提高效率,向生產一些高附加值商品轉換,奮力開拓海外市場以維持競爭力。目前日元走高到1美元兌110日元,東麗公司的出口競爭力依然強大,就是一個明證。但是,如果日元急劇上升,就有可能對一些沒有來得及調整生產的企業產生較大的沖擊。這些企業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向高附加值產業轉型就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政府有必要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匯率。
(信息來源:紡織服裝頻道子站)
文章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