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的紡織服裝工業也曾有過輝煌的一頁。特別是紡織工業,在1988年時,其總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14.5%,是全省第一大行業和第一利稅大戶、創匯大戶。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后,該行業出現了連年虧損的局面,通過“壓錠、減員”等各項工作后,2000年省屬紡織行業雖然實現了扭虧為盈,但與沿海地區的同行業拉開了差距。加入WTO后,沿海發達地區紡織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峰期,陜西紡織業在此時期雖然也有所發展,但與沿海地區的差距卻在進一步拉大。
省紡織工業總公司總經理李健偉說,紡織服裝工業是永恒的產業,決不是夕陽工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人們對紡織服裝產品從數量到品質的需求越來越高。近幾年,我國城市居民用于衣著的消費支出平均年增長12.6%。同時,國際和國內的發展經驗證明,紡織服裝業在推動區域經濟工業化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作為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紡織服裝工業可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對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的作用不可低估,發展中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大國,如印度、巴西等,都將紡織服裝業作為主要支柱產業。目前,陜西省紡織服裝工業如何走好振興之路,是一個值得高度關注的戰略問題。
紡織服裝工業對經濟拉動作用不可小視
2004年陜西紡織服裝工業總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2.48%,占全省輕工業總產值的12.48%;產品銷售收入比上年增長8.925%;實現稅金2.4億元,同比增長8.71%;去年出口創匯達3.03億美元,占全省出口創匯總額的12.65%。進口棉花、羊毛羊絨等價值4172.5萬美元,貿易順差達2.613億美元,對陜西地方國際收支平衡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陜西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較大的就業空間,2004年全省該行業直接就業人數達12.58萬人。其中有效解決了一部分農村富余勞動力和城鎮青年的就業,寶雞、咸陽、渭南、榆林地區的紡織服裝集群的發展,直接安置了4.46萬人,絲綢業和羊毛防寒服裝業的發展,帶動了陜南、陜北等地區發展養蠶繅絲、養羊剪毛的傳統農副業與防寒服制衣業家庭作坊的發展,從事興桑養蠶和養羊剪毛產業鏈的城鄉勞動力達130多萬人。棉紡織業的發展則帶動了植綿和棉花加工業的發展,其從業人數約131萬人。
陜西的寶雞、咸陽、榆林、安康等市的一些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較快的縣、鎮,其財政收入中有相當部分是紡織服裝工業和從事興桑養蠶、養羊剪毛提供的。同時,由于紡織服裝工業的發展,也影響到了城鎮的規劃和區域工業經濟發展規劃,如占地120畝的寶雞服裝科技園、占地180畝的榆林服裝工業園已開始動工興建;咸陽和銅川市政府也在規劃紡織工業園。
陜西擁有發展紡織服裝工業優勢潛力
陜西紡織業以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為骨干,主要生產各種超寬幅高檔服裝面料、家紡用布、特種用途面料及多種天然纖維和化學合成纖維的制成坯布產品,省大型紡織的“兩紗兩坯”(特別是寬幅坯布)不僅在國內享有盛名,而且56%以上的產品直接或間接出口,出口坯布質量信譽度高,部分企業產品獲國家出口免檢。最近全國棉紡企業評出的2004年出口創匯、銷售收入、實現利稅及人均利稅前50名排序中,陜西的風輪股份、八方公司、五環集團、西北二棉和唐華四棉排在出口創匯榜上。
另外這幾年紡織企業不斷加大新產品研制力度,大中型企業廣泛注重了天然纖維的應用開發,如玉米纖維、大豆纖維、豬纖維、彩色棉等。企業研制開發成果突出,玉米纖維與棉混紡系列產品、特種防靜電人字斜紋布、粘滌棉三合一混紡竹節布、多種纖維混紡混織直貢緞等新產品開發水平在全國紡織系統名列前茅。近幾年省紡織服裝工業內的企業抓緊技術改造,當前全省紡織行業內擁有的關鍵裝備在全國處于較高水平,為省棉紡織業調整產品結構、提升產品檔次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陜西紡織服裝行業內有3家科研所和5所與紡織服裝業相關的高等、中專院校,這些科研優勢為服裝紡織業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西安工程科技學院、陜西紡織科研所、西安華捷科技有限公司在特種防護服面料(防靜電、防電磁波、防菌、阻燃等功能性防護面料)的研究開發方面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有力地促進了省職業服裝產業的發展,百和、精誠等20多家服裝企業,已申請成為國家安全生產檢測中心審核批準的特種防護服裝定點生產企業,現已形成了年產量500多萬件、銷售額3億多元的各類職業裝、特種防護服的生產基地。另外,陜北榆林的羊毛防寒服、西安都市休閑服、漢中商務西服、銅川童裝的生產基地的形成,使陜西服裝加工業正處在一個發展壯大階段。
整合資源 再造紡織支柱
雖然陜西紡織服裝工業目前具有不少有利于發展的因素,但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和制約因素。李健偉說,陜西紡織服裝工業中的骨干企業現在仍以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為主,這些企業承擔著沉重的歷史包袱和企業辦社會的負擔,改革改制舉步艱難,與沿海的同行不是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競爭。而陜西絕大部分紡織服裝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是由民間自發投資形成的,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具體的政策引導和扶持,使這些產業存在著自生自滅的危險,十分脆弱。與沿海經濟發達省份相比,陜西的紡織服裝工業的行業整體規模和企業規模都偏小。由于投入不足,技術改造與沿海發達地區有進一步拉大差距的趨勢。當前沿海省市的紡織企業集團都已引進了精密紡紗技術和精密紡紗機,并與發達國家的同行企業在技術資金等方面進行合作,而陜西精密紡紗設備至今還是一項空白。
業內人士指出,陜西省紡織服裝工業要振興,首先必須科學地制定陜西紡織服裝工業發展規劃,走新型振興之路,做精、做強、做大棉紡織業,積極扶持印染、服裝加工業,開發絲綢、毛業潛力,逐步完善產業鏈。同時加快整合國有棉紡織業資源,大力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改制。學習上海申達、華申紡織集團和寧波維科防治(控股)公司的成功經驗,實施大紡織戰略。以資產投資和利益為紐帶,先資產重組,重組整合國有棉紡織業資源,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打造陜西紡織服裝工業的龍頭企業,并引入多種經濟成分,實現整體改制。在此過程中,政府應進一步轉變職能,改善紡織行業的管理格局,按市場化原則加強產業協會建設,充分發揮好協會的服務功能。同時盡快研究出臺陜西紡織產業發展相關政策,如積極扶持大型棉紡織服裝企業上市融資,鼓勵組建紡織服裝行業貸款信用擔保公司,引導協調銀行向經濟效益好、信譽度高的企業投資等。(信息來源:紡織服裝頻道子站)
文章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