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界普遍認同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關于產業結構變動的75%-80%發生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00美元~1000美元的發展區間,其間最重要的積累過程和資源配置過程都將發生顯著而深刻的變化這一觀點。由此看來,我國處在產業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的歷史機遇期。大力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發展,加快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利用好這一歷史機遇期的關鍵所在。當前,從教育學意義上思考我國如何加快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我們認為要特別注重以下改革思路:
一、改革農村義務教育公共預算支出體制,免費實施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加快農村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
由于農業表現出不斷上升的生產率和持續下降的邊際需求,工業表現出不斷上升的相對很高的生產率和相對靜止的或增長緩慢的相對需求,服務業表現出相對緩慢提高的生產率和相對很高的邊際需求,各產業間的工資收入會出現差異,因此,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然后由第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這一產業結構演變趨勢被稱為配第——克拉克原理。它告訴我們,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客觀上要求推動農村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從而要求縮小城鄉經濟和教育之間的差距。
制約我國農村現成的和潛在的剩余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的教育性要素供給瓶頸,是在現行的縣級負責農村義務教育公共預算支出體制條件下形成的農村勞動力普遍缺少教育含量。在該體制下,經濟越落后的縣,財政支付能力越低,義務教育經費依賴學生家庭支付的狀況就越嚴重,實施義務教育的辦學條件就越落后,義務教育的普及和優化就越困難,學生升學和就業的機會就越小,農業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的難度就越大,脫貧致富的智力基礎就越薄弱,經濟就越趨向落后,從而形成惡性循環,進而加劇城鄉經濟和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形成了農村現成的和潛在的剩余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的教育性要素供給瓶頸制約。
必須指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要求充分保障農村每一個兒童、少年享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不斷增進教育公平。因此,從加快推動農村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出發,改革農村現行的義務教育公共預算支出體制,實行三級政府負責的農村義務教育公共預算支出體制,以便舉全國之力,統籌兼顧,確保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來源上的穩定、暢通,支出上的足額、到位,大力免費普及和優化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不斷縮小城鄉義務教育普及程度和質量之間的差距,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含量,才能逐步解除農村現成的和潛在的剩余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的教育性要素供給瓶頸制約。
三級政府負責的農村義務教育公共預算支出的比例,應依據國稅和地稅的構成比例來制定,并應以全國生均義務教育平均成本為基數。假定三級政府負責的農村義務教育公共預算支出的比例為中央20%,省級30%,縣級50%,2004年全國生均義務教育平均成本為N,2004年全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10,000元,縣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等于10,000元的縣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標縣,那么,2005年,中央和省級政府下發給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標縣的義務教育公共預算支出分別為就應該是年生均0.2N和0.3N;2005年縣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每低于或每高于全國人均國民生產值100元的縣,中央和省級政府下發給縣的義務教育公共預算支出分別就應該提高或降低年生均0.01N。例如,2004年縣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9,900元、9,800元、9,700元或10,100元、10,200元、10,300元的縣,2005年中央和省級政府下發給這些縣的義務教育公共預算支出分別就應該是年生均0.21N和0.31N、0.22N和0.32N、0.23N和0.33N或0.19N和0.29N、0.18N和0.28N、0.17N和0.27N。
二、改革城市義務教育管理體制,開發城市優質義務教育資源,拓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空間
在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中,由于科學技術發展是無止境的,產業結構就沒有打不破的產業界面,而拓寬產業界面是有效拓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空間的重要途經。在加快農村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的同時,城市現有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和潛在勞動力的生產,就應該積極面向第二、三產業界面拓寬出來的新型子產業。為此,城市要利用自己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優勢,圍繞開發優質義務教育資源來改革城市義務教育管理體制。
城市居民居住集中、交通方便,中、小學布局密集,在一個轄區內的適齡兒童上中、小學,通常有幾個中、小學可供選擇。可以考慮通過構建學生在一定范圍內的擇校機制和流動機制,義務教育資源的自我開發、自我調節、自我積累和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機制,來調動社會參與中、小學辦學的積極性,調動城市中、小學辦學積極性和中、小學教師教學的積極性,開發城市優質義務教育資源。
可以考慮向城市適齡兒童發放“免費義務教育財政券”,學生在一定范圍內持券擇校,持券流動,從而為中、小學辦學注入動力和活力,為中、小學生提供一定程度的擇校自由和流動自由,實現義務教育免費與義務教育辦學競爭的有機統一。與此同時,要從實際出發,制定義務教育階段優質課外服務收費標準,規范中、小學優質課外服務收費行為,鼓勵中、小學開設音樂、美術、電腦、歌舞、體育、家政、戲劇、外語、寄宿等課外特色班,積極開發中、小學優質課外教育資源,提高中、小學課外教育質量。這既可以從體制上根除城市中、小學“亂收費”,又可以不斷滿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享受各種優質義務教育服務的需求,讓更多的學生成長為新型工業、新型服務業的后備勞動力,從而成為拓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空間的重要力量。
三、改革和完善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促進高中階段教育健康發展,增強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動力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根本動力源于科技進步。任何科技進步的過程都是科技創新的意識、精神、能力的交融共振及其與科技創新條件的有機結合的過程,而科技創新意識的增強,科技創新精神的張揚,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既取決于那些具有有效激勵科技創新功能的經濟運行機制,又取決于那些具有有效培養創新型人才功能的教育運行機制。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具有調節高中階段教育運行,推動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的功能。通過改革和完善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來引導高中階段各級各類學校走創新型人才培養之路。這將有助于增強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動力。
因此,要繼續堅持高等學校全國統一招生考試制度,充分發揮高等學校全國統一招生考試制度在遴選高等學校優質新生過程中的作用。受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不高的限制,我國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還難以普及高等教育,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分配還得由高考成績和高校學費來共同調節。取消高等學校全國統一招生考試,既不利于高等學校遴選優質新生,又不利于高中階段各學校提高教育質量,從而給九年制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帶來負面影響。堅持普通高等學校全國統一招生考試制度與職業高等學校全國統一招生考試制度、成人高等學校自主招生制度并舉,既有利于高等教育與高中階段兩類教育的銜接,又有利于促進近幾年來不景氣的職業技術類中等教育的健康發展。普通和職業高等學校招生,應該依據各自參加考試的人數占考試總人數的比例,來制定體現“公平競爭,兼顧地區差別”的原則的錄取計劃,做到考試有別,劃線有別,分批錄取,統一實施。成人高等學校自主招生,應該在普通和職業高等學校全國統一招生考試的一定分數線內錄取。由于高等學校招生不受年齡的限制,所以高等學校自學考試應該逐步并入成人高等教育。
要正確區分中央與地方承擔高等學校全國統一招生考試命題的責任。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英語考試所考查的主要是普通高中畢業生的英語水平,其命題和閱卷的標準化、電腦化程度較高,而目前高等學校招生英語考試是由各省、直轄市和自治區自行命題的,這與高等學校四、六級英語考試和碩士研究生招生英語考試由全國統一命題的作法相脫節,極容易造成這些全國統一英語考試命題在指導思想及其把握上的混亂和考試的低效率,因此,高等學校招生英語考試應該由教育部統一命題。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的語文、數學、綜合考試所考查的則主要是(且宜于考查)普通高中畢業生的智力水平、發展潛力和創新素質,其命題和閱卷的標準化、電腦化程度較低,應該由各省、直轄市和自治區自行命題。職業高等學校面向招收職業技術類高中畢業生的語文、數學、綜合考試試題,應該與職業技術類高中的教育內容相銜接,并有別于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試題。這有利于充分發揮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在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中的杠桿作用。
要從有利于增進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的要求出發,進一步優化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命題的內容和形式。近年來,高等學校全國統一招生考試不時出現了考查學生想象力的命題。例如,200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語文試題(湖北卷)就有一道漫畫題,要求考生簡要說明你對漫畫內涵的理解,并為漫畫擬定一個標題(不能以“無題”為題)。這是一種可喜的變化。遺憾的是,在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命題中,像這類考查學生想象力的命題數量和分值分別占命題總數量和總分值的比例仍然偏小,那些考查學生記憶力的命題數量和分值分別占命題總數量和總分值的比例仍然偏大,命題的形式也略顯刻板,知識性試題偏多。必須指出,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命題只有增加那些可以考查學生創意、想象力的命題的數量和分值,才有利于高等學校選拔更多具有創新潛力的新生,從而把各級各類學校引導到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道路上來。
四、改革高等學校專業設置,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進程
由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僅表現為產業界面的拓寬,形態的更新,而且還表現為各產業之間融合的深化,投入、產出比例和產業內部結構的有序變動,所以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注重培養適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就可以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注入活躍的要素和內生變量,從而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進程。當前,高等學校要特別注意培養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家、高新技術人才、高級管理人才、高級技師、高級設計師、高級心理咨詢師、高級營養師等各類創新型、技能型、應用型專門人才。
為此,高等學校應該主動面向勞動力市場,認真調研勞動力市場現狀,科學預測勞動力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專業、層次結構,不斷促進人才結構的優化。這就要求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階段,逐步擴大招收在職人員的規模,實行全日制、午夜制、假日制、假期制并舉,讓不同時段都有學生上課、學習,以便充分利用高校現有資源,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高等教育需求;同時要適應培養創新型、實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要求,淡化專業界限,優化課程設置,細化教學內容,增設選修課程,注重基礎課、專業課和選修課的綜合平衡,營造寬松的治學環境,還教師以更多學術自由,還學生以更多學習自由;高等學校要構建有效的成才激勵機制,鼓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盡其所能。這樣就能不斷促進高等教育結構優化,使其主動適應積累過程和資源配置過程所發生的顯著而深刻的變化。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