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衛的風味小吃,來過此地的人無不稱贊“物美價廉,留香齒頰,別有風味”。
中衛自古得黃河灌溉之利,形成了稻旱三段輪作制,盛產稻麥和各種雜糧。南北應時瓜果蔬菜,應有盡有。鯉、鯽、鯰、鴿子魚及豬、羊、雞、鴨、鵝等,種類繁多,成為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這為中衛風味食品多樣,提供了物質條件。
長期以來,特別清末民初,中衛是青海和蘭州通往包頭、平、津黃河水運要沖。大批木筏、皮毛筏,經紅山峽、黑山峽后,在中衛新墩碼頭卸筏,換裝木船,運往包頭。又是蒙鹽集散地,蒙駝把鹽馱運到中衛莫家樓灌倉后,再把米、面、布匹、煙茶糖雜貨運回。山西、陜西、甘肅平、固客商的車馬,把川、陜雜貨運到中衛銷售后,裝運食鹽返回內地。中衛還是馳名西北的軍事重鎮,又是水陸交通樞紐和商業繁盛的地方。因此冀、魯、豫和晉、陜客商,貨運過載.南來北往,行人車馬,均取道于此。縣城東西關開設的過載貨棧,車馬駝店,櫛比皆是。為了適應商業貿易發展的形勢,人們利用本地豐富的農、副、畜牧、土特產,加工各種葷素食品,滿足了農牧民和各客商的需要。那時,市場小吃,種類繁多,相互競爭;小商販在眾多同行中求生存、求發展,創出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至今仍膾炙人口。其中適應節令的早點、夜餐,品樣繁多,味美可口,經濟實惠,貧富皆大歡喜。行者大有“聞香下馬,知味停步”之感。
中衛的風味小吃,葷素皆有,各具特色。計其較為人們喜愛吃的,大概有以下三十余種。
素食類:素菜豆腐、滾粉泡芋頭、胡蘿卜包子、米黃子、蒜蘸煎豆腐、油餅子夾棗梯、漩粉涼萊。
肉食類:煎豬臟、豬瓤子、渾酒小炒、羊雜碎、大牛雜碎;豬肉燜米飯、蒸羊羔、清湯羊羔、雜燴。
魚類:蒸咸魚、清蒸魚、酸辣魚、干炸魚。
乳類:棗糕泡羊奶。
面饃類:大鍋揪面、春韭白蔥拌水面、炒米、糖酥饃、書本子油饃、牛舌頭餅、大月餅產硬面干烙子。
米酒類。黃酒、醪酒煮雞蛋。
土糖類:芝麻糖、豆糖;陰米糖、面糖、姜糖、核桃仁糖、膠糖等。
以上各種小吃,都是先期在家里制成半成品或成品,次晨連同鍋碗雜具等攜帶上市。小吃攤職挎鍋架在簡易的爐灶上,周圍擺上小桌凳,沸騰的湯鍋和油鍋,邊加工邊出賣,有的加熱后即賣王市場上攤點鱗次櫛比,互相競爭,招徠食客.牌子亮,烹調好的,被人們爭相購食,一會兒就賣光了。晚間小吃有鹵雞、鹵蛋、渾酒小炒、醪酒煮雞蛋、米黃子、糖酥饃、書本子油饃等.雖夜深入靜,但吆喝叫賣聲仍不絕于耳。上述小吃的制作方法烹調技術,各有自己的經驗和專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專業戶,有的子襲父業,甚至幾代相傳.三十年代市上曾流傳這樣的順口溜:“南纏(綽號)的包子,侯林的面,解三的干烙泡不爛……”另夕陋有張殿儒的小炒肉,李家招六子的炒面,范家大保的羊雜碎,雍素菜的燴豆腐,李茂盛的牛雜碎等典型吃食,最能招徠顧客。
隨著經濟的變化,風味小吃也有它興衰起落的發展過程。五十年代經濟發展迅速,包蘭鐵路通車,中衛風味小吃,全部恢復上市。六十年代全國經濟困難,副食貨源缺乏,食品減少,談不到風味。“文化大革命期間“割資本主義尾巴”,小吃幾至蕩然無存。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又似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并逐漸恢復了獨特的地方風味。一九八五年下半年,縣工商行政管理局為了有計劃地興建新型農貿市場,將南大街及南環路的段,劈設為小吃一條街。全長700多米,固定搭棚起灶,擺攤設點。這對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促進生產發展,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風味小吃的特點是,用料便宜,配搭合理;省錢、有味,有涼,有熱,食客“立等就吃”。不僅中衛城鄉人民喜愛,而盤過往旅客流不前往嘗試大飽口福。食后的評論是:“中衛的小喘味美價廉,果然名不虛傳。甚至有些來中旅游的外賓地往市場攤攤上一坐,品嘗起中衛的醪酒煮雞蛋、棗糕翹羊奶。食盾;翹起大拇指,招手示意,喜笑前去。
(信息來源:寧夏中衛市商務之窗地方商務之窗)
(信息來源:寧夏商務之窗地方商務之窗)
文章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