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產業集群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詞。但是,在各地謀劃產業集群的實際操作中,卻把產業集群僅僅簡單理解為多個企業的疊加、聚攏。對此,專家提出,不要把產業集群停留在企業“大拼盤”的狀態上。
遵循產業分工規律
企業集合成一個“群落”后,如何形成產業集群的“磁場”,關鍵的一步是企業之間能否實現“無縫對接”。企業的大量集聚,只是產業集中的初級階段,只是解決了產業的規模問題,企業與企業之間少了一種分工、合作的有機聯系。只有當集群內企業圍繞產業分工、合作,實現專業化生產,才能最大程度提高集群內的產業效益。昆山的筆記本電腦集群就是一個典型案例,800多個零部件在附近都能配齊,產業的上下游既分工又合作,關聯度高,構成一個完整的鏈條,專家把它比作為“產業生態系統”。只有構成了循環不斷的“生態”,產業集群才能擁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良性制度是集聚關鍵
目前,不少產業集群都是以低成本為基礎的集聚,而不是以創新為基礎,其創新能力和參與國內外競爭的要求不相適應,企業規模偏小,產品檔次偏低。江蘇省發改委主任錢志新說,他最近調研時發現,江蘇省97%的企業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即便是高新技術企業,也只有27%左右擁有自己的專利。不具有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的產業集群,就不會形成持久的核心競爭能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就會變得像一盤散沙。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并沒有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在空間分布上趨于均衡,相反,卻日益出現了相關生產活動的地理集聚現象。南京大學教授劉志彪指出,在這一大背景下,其實,決定產業集群的競爭力除了地理位置,還需要制度創新。因為,產業集群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表現為企業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而且也是一個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層面區域復合體。政府、金融部門、相關中介機構、研究機構、職業培訓等在其間形成了制度支撐,為企業集群配套服務。意大利鞋業、瓷磚,法國香水、玻璃制品等產業集群的成功都說明,良性的制度安排可以彌補自然資源稟賦的不足,照樣能夠形成強勢的產業集群。通過制度之手來打造一個公共服務平臺,能有效降低集群內企業的商務成本、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從而實現企業做強、產業做大、品牌做響。
政府應理性干預
要改變“拼盤”現象,政府應該有所作為,進行理性的干預。“只能保產業,不能保企業”。政府要著眼于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進行必要的市場監督,吸取以往一些地區羊毛衫、襪子等企業群夭折的教訓,謹防假冒偽劣吞噬了企業“群落”的“肌體”。(紫/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