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靈州城在吳忠的確證——解讀吳忠出土唐墓墓志銘
寧夏大學歷史系教授 白述禮
15年前,我曾經寫了一篇題為《古靈州城址初探》的論文,發表在《寧夏史志研究》1989年第一期上。在文中我提出了“古靈州城的城址似應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的看法。20
00年5月,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吳忠市志》采用了我的看法,還將拙文收入在該志“附錄”之中。15年后,2003年5月,吳忠出土了唐代呂氏夫人的墓志銘,為古靈州城在今吳忠的說法提供了最有說服力的考古文物確證。
什么是墓志銘呢?“墓志”是放在墓中刻有死者傳記的石刻。上面記有死者的姓名、籍貫和生平,是重要的歷史資料,更是墓葬斷代的確證。有的墓志標明“墓志銘”,吳忠出土的就是。銘是記載、鏤刻的意思,即把墓志刻在石頭上。墓志與碑的區別,就在于墓志或墓志銘是埋在地下墓中,而碑是立于地上墓前。墓志銘的考古歷史價值自然更為重要。
吳忠出土的呂氏夫人墓志銘,是一塊砂石,全文約有300字左右。由于埋在地下墓中已經1000多年,年久磨損,現在僅有2/3的字能初步辨認出來。在這里,我試對墓志銘作粗淺解讀。
一、吳忠出土唐墓志銘開始第一行是:“攝回縣尉試家令寺丞吳涉撰。”墓志銘首先標明作者是“吳涉”,他的官職是“縣尉”,也是“家令寺丞”。“縣尉”是與“知縣”同為縣級的官職,掌一縣的軍事,唐代多為進士出身初任之官。“家令寺丞”是皇室東宮太子宮內的官職,“試”為試用。“攝”是代理、兼理,吳涉熟知李潤將軍,他也應是軍官,代理或兼理縣尉,回樂縣尉簡為“回縣尉”,應為靈州治所回樂縣的縣尉。
二、吳涉在墓志銘第三行寫道:墓主人呂氏夫人“先君諱潤”。“先君”指呂氏夫人去世的父親,“諱”是古人對去世父親的尊稱。據莊電一文章講,呂氏夫人是唐朝將軍李潤的女兒。
李潤將軍是唐朝靈州“朔方節度使”的“左衙兵馬使”。吳涉稱贊墓主人的父親李潤將軍,說他“聲華雙美,詞翰兩全”。“聲”是聲譽,“華”是才華,“詞”指詩詞文章,“翰”指文字、文筆。同時,稱贊他指揮作戰“百戰百勝”,使朔方“諸戎功勤奉上”。就是說由于他的戰功,使西北少數民族臣服于大唐天子。總之,李潤是文武雙全,大唐皇帝對李潤“兼委重務”,特別信任。
三、墓志銘第二行是墓志的標題:“大唐故東平郡呂氏夫人墓志銘并序”。呂氏夫人籍貫是唐朝外郡人,唐朝的東平郡是今天的山東東平,也就是說呂氏夫人是山東人,她是因為隨父親出征來到靈州的。吳涉在墓志銘中給予墓主人呂氏夫人很高的評價,說她是“內稱賢行,外備禮儀”。“賢”是賢惠,“禮儀”是禮節、儀式。看來,呂氏夫人是—位十分難得的既賢德又能干的女性。
四、墓志銘提供給人們最重要的有歷史價值的記載,就是吳涉明確告訴我們,古靈州城在吳忠的鐵證。他寫道,呂氏夫人于大唐“大和四年七月六日終於靈州私第,享年五十有七”,“其年十月十四日殯于回樂縣東原禮也。”“大和”又作“太和”,是唐文宗李昂(公元827—835)的年號,“大和四年”是公元830年,距今已經有1170多年了。“終於靈州私第”,說明唐朝的呂氏夫人死于靈州家中。回樂縣是靈州的治所,“殯于回樂縣東原禮也”,“禮”疑為“里”字的同音借用字,里是鄉里,即葬于唐朝靈州的東原鄉。這樣,十分明確,年代上肯定是唐朝,地點肯定在靈州,而墓志銘本身在吳忠出土,由此斷定,古靈州城在吳忠。至于在吳忠的具體位置,原來我根據明朝志書說古靈州在石佛寺以南,因石佛寺在吳忠東塔寺鄉,當時說靈州在吳忠東塔寺鄉。今天,墓志銘在吳忠古城鄉出土,古靈州城在吳忠的具體位置我認為還有待考古專家進一步確定。但是,古靈州城在吳忠這一點現在應該是可以肯定下來了。
歷史悠久 文化燦爛原自治區博物館館長、文博研究員 鐘 侃
我對“喚醒城市記憶,接通歷史文脈”這一口號非常欣賞,這是市委、市政府在思考吳忠怎么立市的問題,提這樣的口號眼光非常遠大、非常實際,讓人感到很受鼓舞。下面我談幾個問題。
吳忠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問題。我認為吳忠也就是古靈州,在中國歷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吳忠和固原是寧夏歷史最悠久、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城市。吳忠即古靈州是歷代糧倉。這里所說的“歷代糧倉”是一個概括的概念,包括農業和畜牧業。歷史上考證吳忠是—個非常富裕的地區。農業、畜牧業發達也是古靈州能在西部站住腳的原因所在。吳忠(古靈州)也是邊陲重鎮。秦代時已設富平縣,到唐代時,節度使治所就在吳忠,當時管轄范圍內有6萬多軍隊。“安史之亂”以后,唐肅宗在靈武繼位,就是因為其地理位置是其他城市不能替代的。同時,吳忠(古靈州)也是中西交通樞紐,靈州是古代從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樞紐,五代、宋代時有人出使西域,出發點都在吳忠。
另外,我順便提一點建議。就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接通歷史文脈,切實把文物保護好,這樣也可以增加文化品位。城市建設和文物保護不是矛盾的,可以統籌安排。塵封的記憶
——吳忠唐墓考古側記
自治區考古所漢唐研究室主任,文博副研究員 朱存世
靈州之名,始于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靈州縣的設置。因城在河渚之中,隨水高下,未嘗淪沒,故曰靈州。此后,靈州之名一直作為當地城鎮的名號直到明朝。
2003年3月至10月,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吳忠市文物管理單位在吳忠市利通區紅星家園建筑工地、中央大道兩側附屬建筑工地共清理唐代墓葬100座;今年3月中旬,在西花園三號建筑基坑內清理墓葬9座,其中唐代墓葬8座。這108座唐墓,除其本身包含的豐富的文化信息外,它與吳忠市綠地園建筑工地出土的“呂氏夫人墓志銘并序”一同回答了大家所關心的“唐靈州的位置在哪里”這一問題。現在,隨著對利通區唐墓的清理,根據對吳忠市地層資料的掌握以及對利通區及周圍墓葬所作的調查,可以說唐靈州城址應在今吳忠市的西部。因為:一、通過調查所知,今吳忠市區及其周圍是—個與靈州相關的大型墓地,其南部應是呂氏夫人墓志銘并序中記載的“回樂縣東原”。二、呂氏夫人墓志銘并序中記載墓主人葬于回樂縣東原,相對于東,回樂縣應在墓地的西部。因此,靈州在墓地的西部,即今日吳忠市利通區西部。三、今吳忠市利通區西部的鄉村和一些地名,均以古城命名,說明這里曾有一座古城,例如吳忠堡、大寨子、小寨子等。這說明這座古城在明朝以前,當與靈州相關。
上述認識是基于考古資料對唐靈州位置的推測。由于吳忠市黨政領導對城市建設中保護文物的問題比較重視,相信隨著城市建設中考古工作的逐步展開,塵封于地下的靈州將逐漸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保護文物 古為今用自治區文物局副局長、文博研究員 許 成
首先我代表文物局對“吳忠市歷史文脈學術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這個會議說明了吳忠市黨政領導對吳忠地區文物工作的重視,我感覺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吳忠地區有非常悠久的文化歷史、豐富的文物古跡。同心古生物化石、鴿子山遺址、唐墓、張家場古城與周圍的古墓葬、同心倒墩子匈奴基地、明長城、董府、馬月波寨子等,都是很有宣傳價值的文物。
另外,我提幾點建議。首先對文物保護工作要進一步加強。文體局可以掛文物局的牌子,充實文管所,并希望考慮建一個文物集中展示場所,突出宣傳吳忠。對董府和馬月波寨子以及張家場古城周圍的古墓葬及古城內出土的重要文物都急需建站進行管理和保護。
其次,從旅游方面考慮做好長期規劃,設計幾條旅游線路,做好各景點的古跡保護和開發規劃工作,讓這些寶貴的資源產生經濟效益。
再次,對城市規劃,應考慮保護和利用文物古跡,如馬月波寨子的保護與恢復,與旁邊的興教寺的連接,完全可以建一個融不同民族風格的文化觀光區。
吳忠即古靈州
自治區原地方志編審委員會副主任寧夏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 吳忠禮
借這個機會,我主要說兩點。一是回顧吳忠地區的歷史。吳忠的歷史脈絡是清晰的。戰國以前,吳忠是北方少數民族生活、勞動、繁衍的地區,是北方少數民族活動的大舞臺。戰國時期,首次在這里設立行政管理機構,在吳忠地區第一次出現了一個縣——衍縣,不過衍縣的中心地帶不在吳忠,而是在張家場一帶。秦始皇時期在這個地區設立了縣的建制,即富平縣。富平縣在今關馬湖一帶。到漢朝末年,天下大亂,當地的羌族人舉行了三次大起義,在動亂情況下,中原王朝對吳忠邊關地區已是鞭長莫 及。到南北朝時期,吳忠河東灌區已是西北比較富裕的地方了。
我們說西北地區首次得到開發,大概是在秦始皇時期,當時秦始皇派蒙恬將軍率30萬大軍與匈奴大戰,秦始皇對這個地方進行了有效控制。但受國力影響,秦始皇的勢力未過黃河,只是以“黃河為塞”。當時30萬大軍在黃河沿岸建44個縣城。駐軍、移民的開墾,是西部第一次大開發,開發的中心就在古靈州,所以說,吳忠地區是中國西部第一次得到開發的地方,而且是中心地帶。南北朝時,陳國被滅,陳國數萬軍民從南京大江兩岸遷徙而來。從那時開始,江南居民便把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經驗、先進的文化、南方風俗習慣一起帶到西部來。所以,在南北朝時人們就認為吳忠是“塞北江南”。今天的“塞上江南”就是由“塞北江南”口語化演化而來。寧夏“塞上江南”的得名不是始自銀川,而是從吳忠開始的。
對于靈州和靈武的出現,這里也需要說明一下。最開始,靈州與靈武不是同一個地方。靈州首建于公元前191年,當時在黃河對岸有個靈武縣,靈武靠近賀蘭山,賀蘭山上有個靈武谷,所以叫靈武。在吳忠地區有個靈州縣。靈州在黃河周島上,黃河水高也罷,低也罷,始終不能淹沒這個地方,是一個靈驗、神奇的地方,便叫靈州。后來靈武和靈州重合在一起,這就是靈武和靈州的大概脈絡。
那么,古靈州究竟在什么地方?早在十幾年前白述禮教授就發表了學術文章,學術界—致比較認可白教授的觀點。在這里,我只是提供—點最新的資料。寧夏在明朝初年編了—本志書,作者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皇子,當時在寧夏任慶王,慶王到寧夏后寫了—本《寧夏志》,因為完成于宣德年間,稱為《宣德寧夏志》,此書對古靈州有詳細的記載。
志書記載靈州城三次沖毀、三次遷徙。最早是在東漢時期所建,第—次毀城于漢朝末年,因羌族大起義,軍民遷往內地,城內無人居住,被黃河水沖毀。第二次建城于1384年,在原址北10里處,到永樂年間又被黃河水沖毀。第三次便在新城以東5里處重建,建城于明朝宣德3年,即現今靈武縣城所在地。
根據志書記載,找一個不動點為坐標進行反推,可確定古靈州的確切位置。
還要補充一點,就是對吳忠名字的確認。吳忠在明朝時期,是北方主要戰區,實行軍政合一的管理體系。當時從鴨綠江到河西走廊建9個軍區,寧夏管4個。當時設有縣、州、府,而且設軍位制。吳忠就是一位地方軍事首長的名字。
發掘歷史推動社會進步
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 薛亞平
首先我代表自治區文化廳對吳忠市“歷史文脈學術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這樣的研討會在寧夏5市還是很少召開的,這表明吳忠市委、市政府對吳忠歷史文化的重視。
自從去年吳忠市挖掘唐墓群以來,社會各界包括自治區都掀起了一股對歷史文化研究的熱潮。國家文物局及其他各省市對吳忠的歷史也比較重視。因為歷史上古靈州的遺址在何處不是很明確。
對吳忠歷史文脈的研究,確定古靈州遺址在何處,需要研究歷史、研究文物、研究文獻的人一起來進行;是需要多學科、社會各方面包括高校、社科院、文博界、文化界的專家學者共同來做的事情,這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對吳忠而言,行政區域劃分以后,區域面積縮小了,山區面積大于川區面積,對歷史文物的研究就更應該重視起來。今年12月1日到明年3月1日,自治區博物館將與國家文物博物館聯合舉行西夏文物精品展示。目前,銀川和固原文物展示比較多,比較豐富,其他各市弱一點。其實,在全自治區10處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中,吳忠有兩家,一是青銅峽市的108塔,一是同心縣的清真大寺。即將申報第6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董府,也很有典型意義,還有鹽池的張家場,都有很大的保存價值。
一個市應該建立自己的博物館,目前吳忠市只是在利通區有一個陳列室,而且很狹小,規模不夠大。下一步應該考慮怎么把吳忠市的文物展示給大家,讓社會各屆人士尤其是外省人土,對吳忠的歷史能夠一目了然,比較生動、直觀、形象地認識吳忠。
(信息來源:吳忠市地方商務之窗)
(信息來源:寧夏地方商務之窗子站)
文章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