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消息7月11日,歷時4天的2005四川·中國西部國際皮革鞋業博覽會降下帷幕。
400多參會客商,2萬多參觀人數,5320萬元的現場成交額,1.65億元的貿易合同額,各項指標都比前6屆大幅度增加,特別是投資總額1.75億元的28個項目,實現了歷屆零的突破。意大利沙巴集團、比富/茉莉娜·碧安基集團,西班牙瓦倫西亞集團等在內的30余家海外企業和100余位國外客商到會,更使博覽會散發出“國際”的味道。
此次博覽會受到業界的關注,與四川鞋革業發展分不開。四川已成為國內重要的女鞋生產基地,成都也被業界與溫州、廣州、泉州齊稱為“三州一都”。省皮革工業協會向全行業提出:爭創“西部鞋都”、“全國女鞋之都”和“西部制革生產基地”。
“實現這個目標,任重道遠”,省皮革工業協會會長李開華直言。
做強須過“品牌關”
成都鞋業有個怪現象。雖在業界有“三州一都”之稱,但95%以上的品牌在本地大型商場不見蹤影。有商場負責人告訴記者,“成都鞋的質量好,價格低,但在品牌包裝和宣傳上都做得不夠好,知名度低,消費者不認同。”
市場的洗禮使許多企業老總逐步懂得品牌對企業發展意味著什么。“去年,艾民爾、卡美多躋身‘中國名鞋’,實現我省零的突破;古奇也成為四川著名商標;取得衡量企業綜合實力的‘全國真皮標志’的企業,也增加到現在的14家。這是一個可喜的進步。”李開華向記者介紹。
但是,“成都鞋的出口方式主要是交給經銷商搞轉口貿易”,四川西部鞋都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彭軍說。以女鞋為主的成都鞋雖說產量已居全國第三位,出口3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主要是貼牌生產。
今年3月,首次規模參加德國杜塞爾多夫鞋業展覽會的成都鞋遭遇尷尬,業界更清楚了自己在國際市場的分量。
“必須打造自主品牌,提升產品檔次和附加值,逐步扭轉多數企業貼牌生產,為人作嫁衣的局面。”李開華說。
生存必過“環保關”
按規定,今年10月底前,全省包括皮革在內的“涉污”行業,都要安裝自動監控設備,實施自動監控,以此作為環境管理和排污收費提供重要的執法依據。這將堵死一些制革企業心存僥幸,企圖悄悄排放的漏洞。
制革業在傳統工藝下“三廢”排放相當嚴重。據專家介紹,1噸原皮經處理后所產生的皮革僅200公斤,其余800公斤都是廢棄物。“生態四川的建設目標使皮革行業面臨巨大壓力”,一位制革企業老總坦陳。
面對環保這一不能回避的問題,川內許多制革企業采取了積極態度。一些企業投入數百甚至上千萬元用于排污治理。目前全省規模經營以上的制革企業約有60%達到了排放標準,未達標的部分企業被迫限產,還有幾家已經關閉。可喜的是,一些制革企業還在循環利用上進行探索,崇州富邦皮革有限公司的皮革污水循環回用技術就納入了成都市2005年科技計劃。
據相關人士透露:7月7日,四川大學皮革系與科分院成都有機所,已向國家發改委聯合申報了皮革清潔化生產技術中心的建設。這對四川皮革行業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出口正對“反傾銷關”
6月下旬,內江巨安集團在歐盟的勞保鞋反傾銷調查中涉案,成為省內第一家遭遇反傾銷的鞋業企業。據透露,此次反傾銷調查中共有12家中國企業涉案。
“以前我們說‘狼來了’,沒想到‘狼’真的來了,而且還來得這樣快。”7月9日,中國皮革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張淑華對四川鞋革業的老總們這樣說。
四川鞋革業走向國際市場的步伐不斷加快。省商務廳資料表明,2004年,全省鞋類對歐盟出口1638萬美元,歐盟已成為四川鞋革業海外第一大市場。
但是,從去年8月西班牙的燒鞋事件,到今年2月發生的俄羅斯扣鞋事件,我國鞋業在歐洲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日漸增多。今年,歐盟取消我國鞋類的進口配額后,以反傾銷為名的貿易摩擦驟起,“7月5日,歐盟已對中國皮鞋正式立案反傾銷”,張淑華透露,“這可能成為我國鞋業遭遇的又一次重大打擊。”
然而,據記者了解,省內一些鞋革企業負責人對此事件的嚴重性仍一無所知,甚至不知道反傾銷將進行原產地追溯而心存僥幸:我們是轉口貿易,追不到頭上來。
身為我國鞋革行業“掌門”,張淑華認為,對歐盟反傾銷企業應持“平常心”,“在沒有了政府保護措施的后過渡期,企業應按照WTO的規則進行國際競爭”。她建議,涉案的四川企業一定要積極應訴,不能坐等,同時要選好律師,依靠協會或商會等行業組織,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信息來源:四川地方商務之窗子站)
文章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