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部委專題--商務部 > 正文
 

中共大渡口區委關于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決定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4日 15:45 商務部網站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大渡口區作為我市重要的工業基地,工業在全區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對于提高工業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對于解決改革發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對于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和市委二屆五次全委會精神,加快推進我區新型工業化,根據《中
共重慶市委關于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決定》(渝委發[2004]22號),并結合我區實際,特作出本決定。一、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堅持工業強區戰略,壯大重點產業,促進產業升級,打造工業品牌,優化工業布局,推進改革開放,強化人才支撐,不斷增強全區綜合經濟實力和整體競爭力;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按照跨越式發展和錯位發展的思路,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我區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堅持以新型工業化為統領,整體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為實現富民、強區、升位,早日實現“兩個率先”目標而努力奮斗。二、努力實現六大目標

  推進新型工業化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在新世紀前十年重要歷史發展階段,要努力實現“一個突破,兩個合理,三個提升”的目標,力爭早日把我區建設成為重慶市重要的現代工業基地。

  (一)經濟總量有較大突破。到2007年工業總產值突破300億元,工業增加值突破60億元,2010年工業總產值突破600億元,工業增加值突破100億元。力爭實現工業經濟規模升位。

  (二)經濟結構更加合理。堅持“二、三、一”產業排序,不斷強化工業的主導地位,提高第三產業比重;培育和壯大冶金、汽車摩托車、食品醫藥三大重點產業和建材、新材料、環保等產業;大力開發引進高新技術和名牌產品:積極發展民營經濟,力爭2007年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區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5%,201—0年超過60%。

  (三)工業集中度更加合理。重點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2007年達到88%,2010年達到9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07年超過土00家,2010年超過120家;建橋工業園工業增加值占全區工業增加值比重2007年達到40%,2010年達到50%。

  (四)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顯著提升。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007年達20億元,2010年達到35億元: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2007年達到8萬元/人年,2010年達到11萬元/人年;工業綜合效益指數保持在180%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二氧化硫排放達標率和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力爭達到全市同期平均水平。

  (五)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到2007年,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在工業中的比重達到25%以上,2010年達到30%以上。大中型骨干企業產品開發系統實現信息化比重、經營管理系統實現信息化比重、生產裝備應用微電子技術和數控技術比重,2007年分別達到60%、50%和40%,2010年分別達到80%、70%和65%。

  (六)人民生活和就業水平顯著提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年均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2007年分別達到11000元和4300元,20土0年分別達到14000元和5100元。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007年達到2.5萬元,2010年達到3萬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左右。三、正確處理六大關系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六大奮斗目標,必須堅持以信息化為先導,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合理利用資源為基礎,以保護環境為前提,以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為關鍵,認真處理好六個方面的關系。

  (一)正確處理好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關系。堅持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以城市化促進工業化。統籌兼顧、統籌規劃、統籌協調、統籌發展,從而形成工業化、城市化的互動格局。

  (二)正確處理好三次產業聯動發展的關系。堅持用新型工業化統領一、二、三產業的發展,進一步突出工業的主導地位,以工業化帶動一、三產業,努力實現三次產業協調發展。

  (三)正確處理好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與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關系。既要把握新型工業化的前進方向,加快發展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又要充分發揮我區的產業基礎優勢,用信息技術、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四)正確處理好推進國企發展和壯大民營經濟的關系。按照“兩個毫不動搖”的要求,積極引導、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同時,高度重視并積極支持重鋼等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革、發展,充分發揮其在技術、資金、人才上的優勢和產業帶動作用。

  (五)正確處理好速度與規模、效益的關系。堅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在保持工業快速增長的同時,不斷提高工業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培育發展重點企業、龍頭企業,壯大工業經濟規模的同時,高度重視并積極發展中小企業,充分發揮其在擴大規模、解決就業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正確處理好推進工業化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關系。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堅持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工業污染源治理,努力實現工業經濟快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良性互動。四、切實抓好六大任務

  (一)揚長避短、錯位發展,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支撐。著力培育發展冶金、汽車摩托車和食品醫藥等三大重點產業。積極支持重鋼技改擴能,2005年形成年產300萬噸鋼的生產能力,2010年年銷售收入達到100—150億元;大力發展以瑞馳、精通為重點的汽車摩托車整車生產和以秋田、宗申為重點的汽車、摩托車發動機及零部件生產,培育壯大一批加工配套企業,延伸產業鏈,形成產業群,建成重慶重要的“兩車”生產基地,力爭20土0年汽車摩托車產業年銷售收入達到100—150億元;大力支持佳辰藥業、永通信息、亞原生物等生物醫藥企業和今普、大正等食品加工企業發展,打造生物制藥基地和食品加工基地,力爭20土0年食品醫藥產業年銷售收入達到100億元。同時,支持國際復合材料公司在形成年產土0萬噸玻璃纖維基礎上不斷擴大規模,建成我國玻璃纖維生產基地。積極發展輕工、機械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形成符合我區實際、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支撐。

  (二)突出重點、扶優扶強,壯大工業經濟規模。大力實施“1210”工程,做大做強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力爭2010年前,培育一個年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的企業,兩個年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的企業,十個年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企業。選擇一批擁有知名晶牌、技術含量高、市場占有率大、發展前景好的企業作為重點扶持對象,力爭2010年前有3——5戶企業進人重慶市工業50強。積極支持重點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資,力爭2010年前有2—5戶企業上市,實現資本擴張。同時,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斷提高市場競爭力,力爭20土0年前培育年銷售收入1—5億的企業30個。

  (三)提高質量、打造品牌,提高工業經濟的效益和影響力。大力實施質量興區戰略,加大產品質量體系認證的推廣力度,引導和幫助企業取得產品的國際國內認證資格,采用國際標準、國外先進標準。加強品牌、名牌推介工作和中介服務,鼓勵支持企業創品牌、創名牌、創馳名商標,并積極做好名品名牌、馳名商標、知名企業的引進工作。對榮獲國家、市的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市級著名商品的企業給予獎勵。把品牌做強做大,不斷提高影響力和競爭力。力爭至2010年創中國馳名商標土個、市級著名商標30個、國家級名牌2個、市級名牌25個。

  (四)成片發展、園區帶動,優化工業經濟布局。充分發揮園區的集聚效益,按照“一園三區”的框架,著力于“構建新體制、培植新產業、建設新城區”,突出抓好建橋工業園的開發建設。嚴格園區準人,強化產業導向。其中,A區主要發展生物醫藥業、先進制造業、食品加工業和汀業;B區圍繞玻璃纖維制造開發下游產品,發展材料工業:c區重點發展加工制造業及其它傳統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結合雙山工業園“退二進三”,引導企業向園區轉移。力爭到2007年,建橋工業園完成總產值超過140億元,實現“再造一個大渡口工業”的目標,成為我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五)示范推廣、開發創新,提高工業信息化水平。以“數字大渡口”建設和“制造業信息化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引導企業大力開展管理信息化、研發信息化和生產信息化,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高設計、生產、營銷和經營管理水平。積極培育5個重點信息化示范行業和土。戶信息化示范企業。進一步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和應用系統建設,提高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鼓勵和支持企業建立技術開發中心,增加研發投入,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推進一批重大技術創新項目。積極引進和扶持高新技術企業,力爭2010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家,高新技術產品達到30個。積極運用信息技術、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斷增強企業綜合競爭力。

  (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工業可持續發展。大力推廣節能降耗技術,嚴格控制新上高消耗、高能耗項目。積極探索發展循環經濟,按照“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循環流動過程,加大工業“三廢”的二次開發利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正確處理工業化與環保的關系,實行嚴格的準人制度,加強對工業項目環保設計、建設過程、竣工驗收、生產過程的監督審查,引導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推廣清潔生產,淘汰落后工藝和技術,堅決關停污染嚴重企業,加強工業“三廢”和污染源治理,防止環境污染。五、著力強化六大措施

  (一)不斷深化體制改革。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進一步加大國有、集體工業企業改革力度,確保企業改革按進度快速推進,努力盤活企業存量資產:規范發展各類中介服務組織和商會、行業協會等自律性組織,規范企業運行;積極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搭建融資平臺,拓寬工業融資渠道;加快勞動力市場規范化建設,加強就業培訓,規范和監督企業用工行為。健全完善“三條線”的社會保障,全面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等配套改革。

  (二)全面擴大對外開放。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一號”工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抓好項目包裝、跟蹤、服務,制定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加大對招商引資者的獎勵力度。瞄準世界500強、國內土00強企業和上市公司,努力在招大引強上取得新突破,力爭20土0年前,有2—5戶世界500強、國內500強企業和兩戶上市公司落戶我區。進一步擴大冶金、玻纖、摩托車等行業的出口,鞏固開拓東南亞、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不斷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力爭到2007年外資參與度達到10%,出口依存度達到10%,2010年外資參與度達到16%,出口依存度達到12%。

  (三)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認真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大力發展就業型、科技型、外向型、農產品加工型民營企業,鼓勵民營企業通過嫁接、聯合等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加大對民營中小企業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加強對產業配套工作的組織協調,引導中小企業為大企業提供加工、銷售、原材料、零配件供應等配套服務。培育和扶持一批“專、精、特、新”的民營中小企業,支持一批具備條件的民營企業向大公司、大集團發展,努力使民營經濟盡快做大做強。

  (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把握人才的培養、使用、管理三個環節,建立健全人才投入、創業、評價、激勵四大機制,抓好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聯系,培養造就一批高素質的科技、管理和高技能人才:牢固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觀念,打破人才引進限制,吸引優秀人才來區工作;對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各類人才給予獎勵,營造鼓勵人才干事業、支持人才干成事業、幫助人才干好事業的良好社會環境。特別要高度重視企業家隊伍的建設,讓優秀企業家政治上有榮譽、社會上有地位、經濟上有實惠,依法保護企業家權益,積極創造有利于他們成長的空間。充分發揮專業技校、企業和社會的作用,加強職業教育、培訓,重視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就業培訓,·更多地培養造就高素質的產業勞動者。

  (五)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繼續抓好以道路、交通、能源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整合現有物流資源,發展壯大一批大型第三方物流企業,加快物流中心建設,積極培育適應新型工業化發展的現代物流業: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強質量技術監督,倡導和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整頓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大力整治市容環境衛生,不斷改善人居環境;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認真貫徹執行《行政許可法》,依法規范行政審批事項和審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切實加強法制建設,完善執法監督機制,強化依法行政,規范執法行為:深入開展創建最佳投資服務環境區活動,堅決杜絕向企業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對影響發展環境的行為,及時曝光,嚴肅查處,努力營造有利于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環境氛圍。

  (六)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區新型工業化領導小組,由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相關區領導任副組長,區級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辦事機構設在區經委,負責制定有關政策措施,組織協調重大項目實施。建立完善區級領導和區級部門聯系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制度、重點企業例會制度、重點企業保護制度、現場辦公會制度、突出貢獻企業獎勵制度,設立工業土10投訴電話,及時幫助企業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各級各部門要把推進新型工業化擺在十分突出重要的位置,加強指導協作,強化服務意識。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認真學習有關新型工業化的政策、知識,不斷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齊心協力共同推進新型工業化。要把新型工業化工作納入年度綜合目標考核,認真做好各項目標任務的分解落實,加強督促檢查,嚴格考核獎懲,確保各項工作措施及時到位。

  企業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主體,要增強新型工業化理念,把新型工業化的要求貫穿到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切實加強企業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在企業中的重要作用。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及時發現和化解各種矛盾,保持社會穩定。推進新型工業化意義重大,任務光榮而艱巨。各級各部門要按照本決定的要求,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整合各種要素資源,求真務實,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為實現“富民、強區、升位”,早日把我區建設成為都市發達經濟圈現代化強區而努力奮斗!

  (信息來源:大渡口區地方商務之窗)

  (信息來源:重慶地方商務之窗子站)

  文章類型: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