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海外歸國創業學子李千育與大連市“官方”的相關部門,連手創立的中俄高科技合作“民辦官助”新模式,突破了已往中俄高科技合作的做法。他們對俄方原創的高科技成果進行二次開發后,已取得“電化學銀離子回收技術”、“氣體冷噴涂技術”等4項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成果,其中兩項居世界領先地位,還有16項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成果正在進行科技合作與開發中。但目前這種新模式在運行中,面臨重重困難,亟待政策扶持。
李千育是東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碩士,7年前到美國加州東洛杉磯學院工商管理分校學習EMBA課程,于2003年從美國回到大連,創辦了大連科思特固態化學材料有限公司(簡稱科思特公司)。遼寧省、大連市政府以及李千育與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共同摸索探討出中俄高科技領域合作的一種新模式,即“民辦官助”的產學研一體化新模式。
“民辦”方即李千育創辦的科思特公司,“官助”方則是政府的兩個相關部門--大連高科技園區海外學子創業服務中心、大連國際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在政府的扶持下,由這家民營高科技企業搭建起了一個進行中俄高科技合作的平臺——聯俄高新技術轉化中心(大連)有限公司(簡稱聯俄中心)。其基本框架是,由俄方投入技術,中方投入資金。西伯利亞分院的秘書長擔任“聯俄中心”的董事長,中方的李千育擔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在聯俄高新技術轉化中心進行合作項目的股份中,西伯利亞分院用原創高科技成果以技術入股的形式參與合作,擁有20%股權;中方參與的院校及科研院所也擁有股份,一般在3%。同時,“官方”也占有一定股份——大連高科技園區海外學子創業服務中心擁有3%股份、大連國際人才交流服務中心擁有3%股份。
在這個平臺上中俄雙方開展高科技合作的都是一流的科研院所、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及以海外留學博士為主的專家團隊。對所有的與俄進行的高科技合作項目,中方都組建起相應的專家組進行詳細精確的科學論證并提出具體對策。然后把確定合作的每個項目都逐一落實到我國的一所國內知名大學或研究所,組成以博士生導師為首的團隊負責引進吸收。項目確定后的市場運作則由聯俄中心負責。
據了解,俄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號稱“世界第二硅谷”,其科技成果及人才優勢為世界矚目。多年來,到這個科學寶地“掘金”的中國考察團體絡繹不絕,我國的許多城市曾以官方名義與該分院進行過多年的高科技合作探討,但由于大多數訪問團都是只有官方來談,存在產學研脫節問題,導致了談成的項目廖廖無幾。
俄方認為,大連的這種“民辦官助”的產學研一體化的中俄高科技合作新模式,工作效率高,成果顯著,因此俄方表現出了與聯俄中心非常高的合作熱情。經過俄方積極努力打破了俄方法律的多種障礙,西伯利亞分院與聯俄中心首次簽署了中俄雙方共享其知識產權實現產業化的協議。
在今年2月4日的雙方合作工作會晤時,俄方一次就拿出50余項原創的、具有行業示范與牽動作用、市場潛力巨大的頂尖級高科技成果,主動與聯俄中心進行合作,如“綠色礦物化肥制備技術”、“高強度玄武巖纖維制備技術”等,若引進消化成功,不但中國擁有了自己的知識產權,而且每個項目都可能產生數十億、甚至上百億元的經濟效益。西伯利亞分院還準備通過中方搭建起的這個平臺,把200余項具有原創知識產權的高科技成果通過這種新模式與中方進行合作,前景非常可觀。
這個中俄高科技合作的新模式,也引起我國中科院的高度重視與支持,中科院已確定由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參與由這個平臺提供的可以進行研發的項目。目前,通過這種新模式參與合作的有中科院金屬所、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武漢大學、大連交通大學、大連醫科大學等單位。
這種“民辦官助”產學研一體化的新模式所顯示出的最大優勢,首先在于對能夠利用俄方原創高科技成果,盡快開發出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非常有利。這不但沒有侵犯俄方的知識產權,還極大地調動起中俄雙方高層次的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員及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又使研發資金迅速到位,更快實現產業化。聯俄中心已開發出的4項具有中國知識產權的俄原創高科技成果,從每個項目的論證到落實不到兩個月就可完成,已進入產業化的兩個項目也僅用了半年時間。
但據記者了解,聯俄高新技術轉化中心在運作發展中卻正面臨著兩大危機:
一是目前所擁有的資金及規模已與這個建立起的中俄高科技合作平臺極不適應。如失控,將會使俄方對中方產生信任危機。李千育為搭建起這個平臺個人投入資金已有300多萬元,但面對俄方提供出的一大批具有重大意義的高科技成果轉化所需資金,已深感力不從心。在記者采訪時,這家民營企業老總發出呼吁:“這個渠道得到俄方的如此信任是費盡了心血,機遇非常難得,政府應該盡快給予大力支持扶植,不然許多俄的原創高科技成果無法盡快轉化成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成果,那時后悔晚矣!”
二是我國面對此次對西伯利亞分院的高科技人才與成果的國際激烈競爭,如不采取十分得力措施,也有失之交臂的危機。目前,一些國家對該分院的高科技成果資源的爭奪已十分激烈,他們都在不惜投入國家的大量財力、物力、人力進行拼搶。據西伯利亞分院來大連的俄科學家透露,有的國家看中方的“聯俄中心”引進什么成果,他們也引進什么成果。
有關專家認為,這是一次能夠利用俄原創高科技成果,開發有市場前景的高科技產品,實現中俄雙方互補互惠互利共贏的難得機遇,機不可失。為此,專家們提出如下建議:
一、國家應盡快出臺大力扶持對俄進行高科技合作的相關配套政策,尤其應加大對這種合作新模式的扶持力度。大連創造的這種新模式,雖然對俄高科技成果進行二次開發,但可以轉化成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成果,而且轉化的速度也快,前景非常看好,但所需資金數額巨大。所以,國家應建立專項扶持基金進行扶持鼓勵。
二、設立政府扶植下的買方信貸資金,以支持這個平臺在引進大批俄高科技成果進行消化吸收時,能解急需的購買俄樣機設備,以及人才培訓等大量資金的燃眉之急。
三、降低對俄高新技術成果進行二次研發所獲得的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外專利申請費用。目前,我國專利申請費用是俄羅斯的10倍,如按目前收費標準,研發獲得的專利越多,負擔則越重,這勢必制約對俄高科技成果更多地引進消化吸收。
作者::董踐真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