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集鎮為紐帶、廣大農村為腹地的區域經濟,是全省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全省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實現中原崛起就失去了重要支撐。然而從目前情況看,中原地區大多數縣域經濟普遍存在著經濟特色優勢不明顯,結構雷同,產業布局不合理;城鎮化水平不高,城鄉經濟社會結構二元分割,生產要素流動受限制;市場經濟體制不夠健全,大量企業家沒有真正成為市場主體;縣鄉兩級宏觀調控能力弱,整合資源能力有限等問題。因此,要實現中原崛起的宏偉目標,必須把縣域經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展示中原崛起的亮點
沒有特色就沒有優勢,沒有優勢就沒有競爭力。只有形成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和特色經濟,縣域經濟乃至全省經濟才會有強勁的競爭力和旺盛的活力。
合理確定產業定位?h域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相對完整的行政和經濟區域,自然資源、經濟基礎、文化背景及地理區域等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基礎不同、優勢不同、階段不同,發展的方法和路子也不會相同。但一個共同選擇是:必須立足自身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沿海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實踐反復證明,只有因地制宜,準確定位,才能培育起有別于其他地區、有市場前景和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和特色經濟。因此中原地區在產業發展的起步階段,原則上要不求高、不求大、不求精,只求準、只求優,要從全省、全國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新格局、新趨勢中來審視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從而找準自己的特色經濟定位。鄧州立足于農業大市、人口大市、工業弱市、農民收入低的現狀,在農業發展上,突出具有傳統優勢的林、牧、煙、棉四大特色產業,做出了具體的發展規劃:大力發展楊樹經濟,力爭經過2年-3年努力,楊樹面積由1.13萬公頃達到4萬公頃,加工企業達到1000家,形成在全省有影響的林木生產加工基地;棉花種植面積保持3.33萬公頃,其中彩棉由0.2萬公頃發展到0.66萬公頃,形成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彩棉生產基地;煙葉面積提高到0.66萬公頃;畜牧業產值達到農業總產值的40%。在工業發展上,依托鄧州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充足的人力資源、廣闊的消費市場空間,相對充裕的電力、土地資源和區位比較優勢,堅持三為主(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以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以中低檔次消費品制造業為主)原則,以輕、小、民(輕工業制造、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為方向,致力于發展糧油加工業、棉紡加工業、林產品加工及造紙業、汽車配件業、建筑建材業等五大產業,全面加速工業化進程,走農區工業化的新路子。
準確把握發展階段。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政府必須審時度勢,準確把握,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拔苗助長,要正確引導、合理推進,促進其健康發展。特別是在工業化的初級階段,要堅持五不(不盲目趨同,不強求培育龍頭,不追求完整的工業體系,不追求完整的工藝流程,不盲目搞產業升級)原則,宜大則大,宜小則小,合理確定產業定位。
發展區塊經濟。區塊經濟反映了縣域工業的聚集規模,體現了縣域經濟要素的配置優化水平。一方面,同一產業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夠有效地促進行業在區域內分工,對提升產業的競爭優勢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在產業聚集中,生產者從相互模仿開始,生產技能、市場信息、生產要素等快速流動,促使企業不斷降低成本,不斷進行技術改造,不斷提高集約化程度。發展區塊經濟要堅持以資源引項目,以項目引資金,把外來和本地企業聚集到園區,形成小產品大行業、小企業大規模、小資本大聚集的聚集型簇群經濟,從而構成以特色產業為主導的縣域特色經濟板塊。
發展配套經濟。社會越發展,科學越發達,社會化程度就越高,專業化分工就越細。優勢企業為追求效益最大化,紛紛將非核心產業向外擴散,其投資少、技術含量不高的特點,為廣大中小企業帶來大量的配套生產空間。中原地區要密切關注這一發展趨勢,把發展配套經濟作為對外開放的主攻方向,采取多種形式,積極引導中小企業依托大企業集團和優勢企業,為其主導產品生產配套零部件,形成配套產業。在這方面,鄧州主要依托位于沿江汽車工業帶(武漢、襄樊、十堰)腹地的區位優勢,借助十堰、襄樊兩地汽車工業擴大生產規模的機遇,引進汽車配件生產項目,把鄧州工業經濟融入沿江汽車工業帶。
城鄉聯動,產業支撐,增強中原崛起的支撐力
城鎮和農村密不可分,一方面,農村要獲得城市技術、智力、信息、資金等支持;另一方面,城市經濟必須以農村為車間、市場和勞務、原料及副產品供應地。因此,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城鎮和農村兩個輪子一起轉,走城鄉一體化發展路子。
拓展城鎮規模促產業。城市是產業發展的平臺,產業是城市的生命,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動,無平臺則產業難崛起,無產業則城市無生機。要通過拓展城市規模,增強承載經濟能力,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有效聚集產業,吸納人才、技術、資金,發展信息產業,從而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向城鎮集中,形成經濟要素市場,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聚集配置。同時通過產業發展,支撐城市發展,增強城市活力,從而把城市和產業融為一體。
引導工業向工業園區聚集。工業園區不僅是產業聚集地,更是擴大城鎮規模,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有效載體。因此,要實現城鎮化,不能就城鎮論城鎮,搞單打一,要把工業園區作為拓展城鎮的有效手段,引導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建好園區推進城鎮一體化。
搞好城鄉互動。打破城鄉壁壘,加速生產要素在大范圍內合理快速流動,以城鎮建設帶動農村發展,以農村發展支持推進城鎮建設,統籌城鎮農村,使二者互相促進,共同繁榮。在具體方法上,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加速土地流轉,把農民從土地束縛中剝離出來,進入第二、第三產業。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加速人口向城鎮集中,膨脹城鎮規模。以現有縣城和中心鎮為重點,完善功能,增強吸納聚集能力,加快城鎮化進程。
民營突破,能人先行,增強中原崛起的活力
中原地區縣域經濟之所以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其主要原因是民營經濟弱小,要害在于企業家資源稀缺。浙江省的經濟總量居全國第四位,縣域民營經濟占了全省生產總值的70%。在全國綜合經濟實力百強縣中,浙江省就占了26席。浙江省發展民營經濟的一條成功經驗就是始終重視培育企業家資源,采取了政策上支持、物質上獎勵、精神上鼓勵等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不斷壯大企業家群體。因此,要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必須把培育企業家隊伍放在首要位置。鄧州就是通過三抓三創(抓優勢農戶、抓經濟能人、抓企業家資源開發,創優秀黨員、創五好基層黨組織、創生態文明村)活動,促使勞動力、管理、技術資本等各種活力競相迸發,推動了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抓優勢農戶。就是抓種植規模大、有技術或管理經驗的人。這部分人有頭腦、有能力、有基礎,只要環境適宜,扶持有力,就有可能成為一方經濟發展的帶頭人。對這部分人,政府要在政策、經濟上予以支持,鼓勵其先發展起來。
抓經濟能人。就是要制訂政策,鼓勵黨政機關的干部下海領辦創辦實業。特別是鼓勵物資、外貿、供銷、商業等行業的下崗職工,發揮過去積累的經商經驗,經商辦廠或從事農業產業開發;鼓勵農業科技人員、有經濟頭腦的農民從事農業規模開發或從事第二、第三產業。
抓企業家資源開發。就是一方面積極引進外地人才,另一方面對現有的企業家、鄉土拔尖人才、科技工作者,大膽使用,搞好培訓,增強本領,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作用。通過抓優勢農戶,培育經濟能人,培養企業家隊伍,最終形成企業家群體,使之成為振興縣域經濟的中堅力量。
降低門檻,優化環境,為中原崛起提供保障
在優惠政策趨同的情況下,環境問題顯得尤為重要。發展縣域經濟無論是激活內部資本或是吸引外部資本,都必須有一個良好環境。只有創造了適合經濟發展的溫床,各種生產要素才能最大限度地聚集、優化,并迸發出強大的活力。在發展環境問題上,政府要做好六個字:挖坑、開渠、治污。所謂挖坑,就是要出臺優惠政策,降低門檻,營造洼地,使外地資本、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源源不斷流入,形成洼地效應。所謂開渠,就是解決生產要素來源問題,促進大開城門,拓展渠道,招商引資。所謂治污,就是治理發展環境,創造適宜生產要素聚集配置、轉化為生產力的必要條件。要轉變政府職能,從越位、錯位、缺位轉到優質服務及創造優質的服務環境上來。嚴格保護私人的合法財產,嚴厲打擊惡勢力及各種犯罪活動,整治市場經濟秩序。要鼓勵成功,寬容失敗,注意加強正確的輿論引導,形成干事創業、競相發展的濃厚社會氛圍。(作者劉朝瑞系中共南陽市委常委、鄧州市委書記)
(信息來源:鄧州市地方商務之窗)
。ㄐ畔碓矗汉幽系胤缴虅罩白诱荆
文章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