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行業機會減少警惕個股風險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1日 11:48 證券時報

    投資趨脹與消費趨縮跡象并存

    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幅先揚后抑,到5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8%,這是該指標連續4個月下降,且連續7個月低于5%,從而進一步解除了加息信號,緩解了通脹壓力。另外,上半年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卻呈現逐月攀升的勢頭,二者之間所呈現出來的“剪刀差”,是自1996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和強度

最大的一次。由于PPI是CPI的領先指標,這種“剪刀差”表明企業增加的那部分成本基本上都已自行消化,價格鏈條中上游價格變動難以傳導到下游消費者。上下游產品價格出現背離預示著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中生產過剩的隱憂已經存在!半p通”現象是上半年宏觀經濟的一個獨特現象。在投資領域反通脹、在消費品領域反通縮,仍將是下半年宏觀經濟面臨的一大難題。

    目前我國經濟的增長模式主要靠出口和投資,而消費的拉動作用一直不強。宏觀調控的目的是為了使投資降溫,投資對經濟的拉動預期將會降低。一旦人民幣貨幣升值,下半年的出口也會受到影響。

    宏觀經濟的上述問題,對產業經濟的影響巨大,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我們很難找到像“五朵金花”景氣度高和盈利能力超出平均利潤率的行業,投資機會將會散布于個別上市公司之中,而且機會也將減少。

    后股權分置時代應提防風險

    下半年影響股市的政策面因素仍然很多,而影響最大又處于核心地位的問題,當然是目前正在進行的股權分置改革。

    現代財務理論將風險定義為預期結果的不確定性,而目前改革所引發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既有整個市場的不確定性,也有具體股票的不確定性,均是投資者不得不面對的。這種不確定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全流通預期所引發的擴容對大盤的影響是不確定的。股權分置改革結束之后,股市將進入全流通時代。由于目前非流通股的數量是流通股的兩倍左右,全流通必然意味著一定程度的擴容,它對市場的影響程度如何?是否必然引起大盤的下跌?如果下跌的話,跌幅多大?這些問題目前來看都是難以測算的。

    1999年以來,上市公司年平均融資額1360億元。除了市場行情異常火爆的2000年,其它年份的融資額都不超過1200億元。而目前非流通股的市值在兩萬億元左右,如果在一個不長的時間內部分流通的話,這種壓力顯然不容忽視。

    假如全流通的進程“足夠長”,則流通股投資者未必會有損失。股價是由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影響方式是非常復雜的。股票的內在價值是其定價的基礎,但短期來看,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了股價的升跌,而全流通的預期可能改變短期的供求關系。這里“短期”兩字非常重要,假如說全流通是在“足夠長”的時間內完成的,對供求關系的改變是緩慢的,則全流通因素對股價造成的影響就不會很大,相當于目前的正常擴容。而以后數年內究竟有多少非流通股不會流通,其數量不可預測,因此,具體擴容量的大小和影響充滿了不確定性。

    第二,對價補償的不確定性。投資者手中持有的股票將會迎來什么樣的股改方案,非流通股股東會支付多少對價,這都是無法分析和預測的,而這直接關系到這些股票短期內的漲跌強弱。所獲得的對價能否補償二級市場股價波動可能造成的損失,同樣也是不確定的。這是投資者所要面臨的最主要的非系統風險。

    其他政策因素對市場的影響

    除股權分置改革以外,政策面還有很多因素將會對證券市場產生影響,這些因素主要有:

    國有資產戰略布局調整。股權分置改革使國有股獲得了流通權,增強了國有資本的流動性。在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以及國民經濟基礎性和支柱性行業,國有資本要保持比較高的控股比例;對一般性行業和領域,國有控股股東應根據“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合理確定最低持股比例,做到進而有為,退而有序。可見,重要行業、支柱行業的優勢企業國有股減持的比例很小,甚至還有可能增持;而一般性競爭領域的企業,則存在國有股退出的壓力。

    合規資金入市。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鼓勵合規資金入市,是管理層的一貫政策。而社;、保險資金的謹慎心態,則反映了大型機構投資者對市場環境的顧慮。隨著股權分置問題的解決,資本市場的吸引力逐步增強,機構資金的入市熱情也會不斷提高。

    金融產品創新。金融產品創新是刺激市場活躍、推動市場發展的重要手段。2005年下半年有望推出權證,其它衍生產品也有望逐步推出。通過金融產品創新,可以吸引大量的新增資金入市,封閉大盤的下跌空間,保持市場交投活躍,增加交易量。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