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方河:整固華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1日 11:32 證券時報 | ||||||||
▲韓方河先生,經濟學碩士,高級經濟師。曾任上海市物價研究所所長,上海市物價局政策研究處處長,上海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證券總部副總經理、證券投資信托部總經理,現任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基金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很簡單:資本和人才。
過去3年,華安基金經歷了股東與人員兩方面的重大調整,輿論嘩然于華安將淪落為昨日黃花。然而在外界的喧鬧中,華安悄無聲息而且更堅定地推進著從管理制度到企業架構的變革。 公司總經理韓方河將此次變革稱為“低調整固”。 “我們提出低調,是因為華安以前太有名,有太多第一”,華安這次決心放下這些榮譽,虛心尋找差距與不足。“我們提出整固,則是因為華安發展太快了,體制、機制、團隊建設跟不上”。于是華安沉下心來重新整合資源鞏固基礎,這個過程用了整整三年。 “基金公司的經營理念和體制創新要跟得上,甚至要超前市場,才能有生存的空間”。像華安這樣的老基金公司,已經形成自己的慣性思維,推動變革確實非常痛苦,“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勇敢地挺了過來。變革給華安帶來新的發展動力,尤其是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團隊,各項工作也得到了穩步發展。”對此,韓方河無比自豪。 西風凋碧樹 華安基金曾擁有輝煌的歷史:中國首批基金管理公司之一、首批成功管理多個基金的管理公司之一、第一家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基金公司、首家發行開放式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2001年,公司旗下基金安瑞和安久業績排在市場48只基金前兩名,安瑞還成為當年兩市中惟一凈值正增長并且漲幅超過同期銀行存款利息的基金;2002年4月,20億規模的基金安信每基金單位分紅達到1.167元,成為“上市基金中累計凈值最高,累計分紅最多的基金”。 華安在成立后的4年,無論創新發展、基金業績、還是整個公司的管理理念一直走在行業前列,“但這種快速發展讓公司產生了盲目樂觀自大的情緒,而加盟的新員工又無法跟上公司的企業文化和經營理念。”韓方河很形象的比喻說,“整個團隊都在快速奔跑,有的人跑快了,有的人卻跟不上,原本整齊的隊伍出現松散掉隊的跡象。所有高速發展的公司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2002年,華安在投資方面開始落伍,業績退居行業中游,基金安信和基金安順的業績竟然在48只基金中分列第25名和第18名。2003年,華安創新基金在中報坦承,由于年初行業配置上不夠積極主動,造成年中調整成本過高;基金安瑞則對上半年凈值增長率僅1.3%、大大落后于大盤9.36%的漲幅,向投資者道歉。 2001年下半年,中國股市從最高點下跌,開始了一場持續4年的熊市,基金公司的投資策略和投研體系也面臨挑戰,與此同時,開放式基金的不斷問世也意味著習慣朝南坐的基金公司進入了買方時代,新基金公司的逐漸增加使行業內競爭日趨激烈……。 在競爭中落伍和股市格局的轉變促發韓方河下決心對華安進行一次大變革。韓方河認為,華安基金必須采取有力舉措,從體制、制度、人員等各方面進行全面調整,為公司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衣帶漸寬終不悔 整固華安始于投資,失敗最大的可能也是投資。韓方河認為,老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大多來自券商,習慣于在股市坐莊跟莊的操作手法。他們進入基金行業以后,對自身定位的轉折缺乏深刻的認識,自我膨脹,甚至不能理解繼續使用老手法的危險性。“變革的目的,就是要讓團隊在投資決策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減少個人原因造成的投資風險。”韓方河說。 華安基金2002年底建立并完善了投資決策委員會、投資研究聯席會議和基金經理小組三級投資決策體系。公司加強了數量分析力量,通過數量分析小組構建的數量模型對市場行情、行業走勢、個股盈利做出判斷,為投資決策提供及時、科學的研究建議。公司還決定將原來的基金經理小組制改變為松散型模式,實行基金經理負責制。調整后的基金經理將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基金投資業務中。 華安重新制定了考核標準。公司推廣了新的投資管理系統和基金業績評價系統,對決策各層次進行量化考核,對基金經理實行末位淘汰制,對基金經理正常流動及新基金設立后需要增補的基金經理,公司以評分制形式公開競聘。 首輪改革立竿見影。2003年,華安旗下基金整體業績顯著回升,有的基金已升到同類基金排行前1/3水平。2004年,華安旗下基金的綜合排名繼續前移:安順基金和安信基金分別在大型封閉式基金中排名第2與第3;華安現金富利基金在貨幣市場基金中排名第1;華安寶利基金開局良好,盡管成立后即遭遇證券市場低迷、大勢持續下跌,但該基金單位基金凈值長時間保持在面值之上,在同類型46只平衡型基金中居第7名。 然而,改革造成的華安“人事地震”在業界頗為轟動。有些基金經理因無法適應公司的變革紛紛跳槽,公司也對基金經理進行了大規模崗位人員調整。加之當時華安正面臨股權調整,各種流言蜚語給韓方河與華安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當時成立了一批新基金公司,人員流動變得更頻繁,很多人以為華安出了問題,我們頂著這種壓力直到現在才緩解。”韓方河說。 但是,韓方河整固華安的步伐并未停止。在營銷方面,公司實行了以創新產品帶動營銷的積極策略。在推出國內首只開放式基金后,2002年底又推出了國內首只指數增強型基金,2003年則發行了國內首只貨幣市場基金———華安現金富利基金。 同時,華安在營銷方面動作積極,設立自主銷售服務平臺,擴大銷售渠道,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銷售網絡。2003年華安基金管理公司在業內率先組建了自己的直銷服務系統和電子商務系統———“華安特快”電子交易系統,真正實現7×24小時的網上交易模式,為投資者開辟了除代銷網點之外又一更便捷的交易方式。經過兩年的拓展,目前華安網上交易量已超過10億元,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基金網上交易平臺。 團隊建設:變革的第二戰場 當華安的各項制度改革緊鑼密鼓推進時,另一個直接關系到公司遠景戰略的計劃也在實施中。 在韓方河的視野中,華安2004年是調研和論證年,公司還分別制訂了3年、5年與8年的藍圖規劃。為實現各階段的總體目標,韓方河把總體目標分解為各項指標,分配到每個高管、每個部門、每個崗位乃至每個員工。韓方河認為規劃的實現需要強有力的團隊,這樣才能在各個層面上互補與配合。 在韓方河看來,這方面已經大功告成。“華安目前已建立了經營、投資、技術專家三支有經驗、互補性強、具有濃重國際化色彩的團隊,這些團隊成員有些是公司的老員工,有些則是在過去幾年中經過長時間考察和接觸,最終決定引入華安基金的,他們的整體力量是華安核心競爭力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高層管理團隊中,韓方河長期從事物價研究工作、擅長宏觀經濟分析;副總邵杰軍負責市場與銷售,曾經主管寶鼎基金,市場經驗豐富;姚毓林在美國從事投資工作14年,曾在高盛擔任基金經理,來華安之前是對沖基金的合伙人,具備豐富的投資實戰經驗;負責后臺保障支持的副總李炳旺則來自摩根富林明,具有18年的基金從業經歷,2001年曾獲得臺灣基金業最高獎-金彝獎最佳投信人才獎,曾是幫助國內基金行業開發首只開放式基金產品的外部專家之一,此次其領銜開發的華安企業年金賬戶管理系統,在相關評審中受到業界好評;而督察長章國富本身就是會計系博士,而且在大型企業集團擔任多年財務審計等工作,具有豐富的財務監督經驗。 華安在建立了相應的人才選拔激勵制度以后,在投資研究和技術專家團隊建設上也獨樹一幟。“通過引進和培養,現在華安的基金經理人才素質高,隊伍穩定,投資業績當然越來越出色。”韓方河說。 華安的技術專家團隊有一批類似高校的學科帶頭人,他們不僅擅長某一方面的理論,更是實踐操作能力的專家。如數量策略專家徐力群具有10年的金融數量分析經驗,系統集成專家周滿天來自摩根士丹利,擁有7年的華爾街相關工作經歷,指數投資專家盧赤斌來自美國先鋒投資集團,具有10年華爾街從業經驗。 韓方河認為,基金業的發展趨勢必然是專業化、國際化,因此必須在人才結構、團隊建設上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基金行業的競爭實際上就是人與人的競爭,團隊與團隊的競爭,華安核心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是按照公司戰略導向來定位的,他們在業務上互補、有獨當一面的工作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歷時3年的變革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韓方河對此頗為欣慰。目前公司的管理制度已經確立和完善,公司旗下基金投資業績也全面提升。華安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突破500億元,開戶數量超過50萬戶,躍居國內資產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之一。 華安基金最終的目標,就是要創造一個中國金融企業的品牌,對此,韓方河充滿信心。(金 曄) 華安七載 截至2004年年底,公司管理的資產規模達271億元,比2003年年底的147億規模翻了近一番。其中,封閉式基金總規模60億,安信基金20億,安順基金30億,安瑞、安久基金分別為5億;開放式基金總規模211億,其中華安現金富利投資基金達166.13億,比2003年年底的42.5億規模增長了291%。公司的投資客戶數量從2003年末的25萬戶猛增到35.3萬戶,增長了41.2%,其中不乏特大型企業和集團公司。 2004年華安旗下基金的綜合排名顯著提高,其中:安順基金、安信基金在大型封閉式基金(20億以上規模)中分別排名第2和第3;華安現金富利基金業績在貨幣市場基金中排名第1;華安寶利基金盡管在成立后即遭遇證券市場低迷,但該基金單位基金凈值長時間保持在面值之上,在46只平衡型基金中位居第7。 公司2004年的工作,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評價。中國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等單位組織的評選中,華安基金管理公司榮獲“2004年中國基金管理綜合實力獎”,華安寶利基金榮獲“2004年中國偏債型開放式基金新秀獎”,基金安順榮獲“2004年中國基金管理公司封閉式基金綜合表現獎”;在《新財經》雜志社主辦的“明星基金VS.金牌基金管理公司”年度評選活動中,華安現金富利投資基金被評為“2004年度明星基金持續營銷獎”;在國際權威評級機構晨星公司舉辦的“中國2004年晨星基金經理年度獎”評選中,基金安信和基金安順的基金經理團隊分獲大規模封閉式基金的“最佳管理獎”和“提名獎”;在中國信息化推進聯盟客戶關系管理專業委員會組織的評選中,公司客戶服務部榮獲“2005中國最佳呼叫中心”,是基金業內唯一獲此榮譽的客戶服務部門。(孔立敏) ▲李炳旺,MBA,18年基金業工作經驗。曾任國際證券投資信托公司資訊暨注冊登記部主管、怡富證券投資信托公司注冊登記與IT資訊部主管、綜合規劃部副總經理,現任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用技術加強服務 一年前,通過華安網站銷售出去的基金份額存量是1億多,而經過一年多的發展,通過這一方式銷售出去的基金份額存量超過了10億,增長了10倍多,而這一變化正是在李炳旺加盟華安后發生的。 雖然在華安主要負責的是后臺建設,但李炳旺絕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員”。據了解,李炳旺加入基金業是在1986年,而當時中國大陸還沒有證券市場,更不知道什么是基金。截至2004年11月華安發布其任職公告時,李炳旺在基金業的從業經歷是18年,而整個臺灣基金業的發展歷史才不過20年。 這位堪稱國內基金業前輩的人物對電子商務有其自身的理解,“電子商務不是被動的接受客戶下單,而是推廣基金的一種重要手段”,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而他對基金電子商務的發展前景也充滿了期待,“希望今后這種模式能夠成為基金的主要銷售渠道之一,能夠為中小投資者購買基金提供方便,今后華安會利用這一平臺更好的為投資者服務”。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李炳旺的主導下,華安對網站的整體架構作了大的修改,使其能夠適應大的訪問量。在基金業倍受銷售瓶頸局限的今天,也許更需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 ▲邵杰軍,管理學碩士,曾任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基金管理總部總經理助理,現任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成功來自于創新 50萬的穩定客戶,市場占有率超過10%,這些都是華安值得驕傲的資本,華安為什么能取得這些資本,恐怕只有邵杰軍心里最清楚。作為創始元老之一,自打華安推出第一只開放式基金起,作為負責銷售和市場的副總裁,邵杰軍就承擔起了基金營銷的重任,而在當時,國內還不知道什么是開放式基金,有關基金營銷的概念理解的人更少。 華安的成功來自于創新,用邵杰軍的話說,“做這個市場需要提前謀劃,不是碰到問題才來解決,超前半步,在市場的開發上就會有優勢”。無論是第一只開放式基金,還是貨幣市場基金,華安在這方面都嘗到了創新的甜頭,邵杰軍認為:“隨著國內基金產品越來越全,單純在產品上創新的余地也越來越小,所以我們不能局限在基金行業以內,否則發展的空間也會越來越小”,他說:“今后我們可能會考慮和銀行、保險結合起來,把我們各自的產品結合起來,而不僅僅是現在這樣,他們為我們賣基金,將來的合作要爭取做到客戶、銀行或保險、我們三方共贏。” “從趨勢看,今后基金的營銷肯定是要走專業化的道路”,談到發展,邵杰軍已有了方向,他表示,華安將在今后重點加強對自身網點的建設,在做好渠道工作的同時進一步強化自己的直銷隊伍。 ▲姚毓林,MBA,曾是美國避險基金投資公司Berens Capital合伙人,并曾在美國道瓊斯公司房屋抵押貸款債券部,美國高盛公司風險管理部和美國避險基金公司AlphaAsset Management工作,現任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貫徹服務至上理念 “投資和研究要貫徹服務至上的理念,基金經理和研究員必須有服務意識,這是華安與其他基金公司最大的不同之處”,華安基金管理公司副總裁兼首席投資官姚毓林對記者說。 強烈的服務意識緣于個人的經歷,姚毓林在加盟華安之前曾是美國一家對沖基金的合伙人,而此前又在高盛做投資。 進入華安后,姚主要負責投資、研究等工作,與此同時,他也將“服務”的理念帶給了華安的投資和研究部門。姚毓林的另兩項舉措是在華安建立一支強大、獨立的研究隊伍和一套比較科學的針對基金經理和研究人員的激勵與考核機制。 今年1月1日,華安推出了新的考核系統,考核對象主要是研究員和基金經理。對研究員的考核,包括相對選股能力,目標價的命中率等指標,從而一定程度上過濾了行業景氣等外界因素的干擾;對基金經理的考核則考慮了五大因素———相對排名、是否戰勝了比較基準、基金是開放式還是封閉式、基金是主動式還是被動式、基金的規模。 隨著新系統的實施,華安內部發生了較大變化,特別是在研究部門。用姚的話說,研究員都知道究竟該干什么,努力方向是什么,工作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 ▲林曉,負責市場營銷、企業年金和國際合作的擬任副總經理。 合作未必只有合資 負責市場營銷、企業年金和國際合作的擬任副總林曉也是華安高層團隊成員之一。在此次企業年金相關資格申報中,華安申請了投資管理人和賬戶管理人兩項資格,并為此作了充分的準備和相當大的投入。 林曉認為,國內養老金市場剛剛興起,很多企業還沒有這個概念,作為服務的提供方,對每一家公司的服務都不可能是單方面的,在市場初創階段,以大而全的策略進入市場,效果會更好一點。“隨著進一步深入,華安今后可能會專注于某一項業務”。林曉表示。 在企業年金業務方面,華安也搶先了一步。公司一方面利用自身的人才優勢,與相關單位合作開發了自己的年金賬戶管理系統,在業內獲得好評;同時華安也十分注重在企業年金業務方面與國外機構的合作,“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并不是只有合資一條路,華安在對外合作中秉承的是平等互利原則,在認真調查研究基礎上尋找出雙方利益的交會點。” 他表示,華安雖然沒有與外方合資,但在產品、營銷等方面都與外資機構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相對而言,這種合作對華安更為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