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審計報告與權貴部門的諾斯悖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1日 10:04 經濟參考報 | |||||||||
日前,在審計長李金華所作的關于2004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中,包括國家體育總局、國土資源部、衛生部等在內的近10個部委被點名。這份報告引起了媒體和公眾的強烈關注。 年年審計,年年觸目驚心。審計報告不是“數字噱頭”,也不是當事者“打馬虎眼”的工具,必須謹防權貴部門陷入“諾斯悖論”的暗流當中。
“諾斯悖論”是制度經濟學中的一個術語,意指政府部門本來應該提供公共物品,可它們提供的卻有可能是公共災禍。經濟學家認為,由于政治和法律上的唯一性,政府部門的自然壟斷特性一旦走向反面,后果不堪設想。政府部門可能打著提供社會公共物品的招牌,為政府的利益而損害社會的利益,為自己的利益而侵犯他人的利益,卻很難受到有效的約束?纯幢焕罱鹑A點名的一些權貴部門吧,他們不正是濫用了自身的優勢地位,無意識地為社會提供著一幕幕的公共災禍嗎?! 除了多少億的數字災禍之外,權貴部門對社會利益的侵蝕,至少還表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擠出效應”。政府部門利用其權貴地位,在競標、投資等方面都擠占著民間力量的空間;其次是資源浪費。比如巨額水利建設資金被滯留、擠占與挪用,使得一些水利項目一拖再拖,甚至成為“空殼”;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即制度的扭曲。騙取中央財政資金屢屢得逞、“化整為零”違規蓋樓等惡性事件的發生,其實并不是孤立的,當“協同牟利”成為一種慣常手法時,政府部門提供公共物品的制度安排便面臨南轅北轍的危險。 有位學者說過,只要不提供公共物品,一個政府機構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如果它反而制造公共災禍,那它必定是我們社會應該擺脫的最沉重的負擔。深層透視李金華的一紙審計報告,我們看到的絕不僅僅是數字噱頭,更是權貴部門制造的一幕幕公共災禍景象,我們為此不無擔憂。筆者希冀“以暴制暴”行動能有效馴服權貴部門的“霸王氣概”,當然如果其有意識地自發進行內部規范管理與肅清,自然最好不過。(來源:經濟參考報)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