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字樓的電梯里總有這樣的情況:從28層下樓,電梯剛好在27層正在下行;從1層上樓,電梯則剛好在2層上行。沒辦法,只好等。
人生很無奈的事情就是等待,女人懷孕了要等9個月,把孩子生下來了,要一天天地等著他長大;計劃經濟時期,什么都靠熬年頭,就更要等。即使傾盡人力,也還是要等待,比如種莊稼,不管賣多少力氣,施多少肥,還是要一天天地等待秋收。
等待需要耐心,有時候等待是很無奈的事情,尤其是沒有結果的時候:羅斯福沒有看到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小平同志沒能登上香港的土地,令人扼腕嘆息。但即使如此,也不能著急,否則可能適得其反,比如老人家希望活著看到中國進入共產主義,所謂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但跨黃河、過長江的結果是三年自然災害。
看經濟學說史,經濟學家顧準是最早認識市場經濟的人,也是當時最清醒的經濟學家,但其學說不被認可,一生命運多舛,飽受迫害而死;他的學生吳敬璉率先倡導市場經濟學說,被稱為吳市場。顧準沒有等到這一天,但顧準地下有知,必然欣慰不已。的確,假如我們早一點認識市場經濟,會怎樣呢?假如我們早一點控制人口,假如我們少折騰幾年階級斗爭,假如我們早一點改革開放,又會怎樣呢?毫無疑問,歷史會比今天更進一步,一大步!但沒有辦法,歷史有自己的局限性,該繞的彎子就得繞。歷史不是自行車,誰也不能把歷史扛在肩上自顧自地向前跑(如果是那樣,可能更危險)。歷史的前進就像黃河九曲十八彎,哪個彎都少不了。
或者說,歷史就是在黃河九曲十八彎中蜿蜒,在進兩步退一步中前進?在不斷的跌倒中積累經驗的?所以,我們只能等待。
有時候您以為歷史應該這樣走,也許是您自個兒糊涂了,比如當年搞特區,就有人說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但現在想想,如果不搞改革開放,只怕現在咱還過著票證日子呢。即便您再明白,也不能著急,要等待下去,等待歷史走到那一步再說。即使千折百轉,即使反復試錯,即使翻來覆去,都要有耐心,學會等待。
等待不能著急,等待也并非就是無所作為。筆者記得《子夜》中有這樣一句話,無論是戰是和,是成是敗,對于商人來說都是機會。換句話說,等待并不是沒有機會,等待并不是無所作為。
任何市場都有機會,比如清朝的頹廢政局造就了胡雪巖,要不是兵荒馬亂,要不是征戰連綿,胡雪巖哪有機會協辦軍餉?要不是洋務運動,胡雪巖哪有機會借洋債?要不是左宗棠新疆用兵,胡雪巖哪能承攬軍火生意?中國的巨富如榮氏家族、王氏家族、組織中國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盧氏家族,不都是在戰亂中發展壯大起來的么?所謂時勢造英雄,更確切地說,艱難的時勢造英雄。太史公所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何嘗不是這個道理?
歸根結底是要抓住機會,證券市場里就更是如此。國外市場有一點好,做多做空都能賺錢,只要做對了方向。國內市場呢,只能做多,不能做空。因為一旦有了做空機制,市場下跌,接軌將更快,而且一旦降低了市場價格中樞,發行新股、再融資都將低價運作,不利于證券市場籌資功能的充分發揮。但即使如此,市場的機會還是時刻存在。比如說,鋼價上漲對鋼鐵板塊是機會,鋼價下跌對汽車、工程機械板塊是機會;煤價上漲對煤炭板塊是機會,煤價下跌對火力發電、化肥、水泥板塊是機會。為什么機會永遠存在呢?因為一個行業的利空就是另外一些行業的利好。所以,市場永遠有機會。
但抓住機會獲利的根本在于,秉持機會主義。記住一點,抓住機會,其它與您無關,別讓不相干的東西把自己忽悠了。
清醒地認識市場,認識自己,在等待中尋找機會。其他與您無關。
作者:張曉暉
(來源:上海證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