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市場井噴時代,汽車廠家財大氣粗,浪費幾億元的廣告也許算不了什么。但今年以來,市場面臨“黑色危機”,汽車廠家的利潤大幅縮水,更多的經銷商則陷入虧損困境,它們在廣告費用方面很快面臨著“捉襟見肘”的尷尬。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微利時代的到來,廠家和經銷商一擲千金做廣告的行為將大為收斂。
用一句話來說:“中國的汽車廣告病得不輕。”那么病因究竟在哪里呢?
其一,廣告主題空洞無力。一句“駕駛的樂趣”,曾讓寶馬成為運動型轎車的代言人。但在國產轎車品牌中,我們很難看到如此經典的廣告語,更多的廣告語內容空洞,像喊口號一般,“挑戰未來”、“尊貴”、“時尚”、“動力”是廠商最愛用的字眼。大家都已同質化,又怎能奢望消費者過目不忘!
其二,畫面創意單調乏味。無論是平面廣告還是電視廣告,我們見到最多的就是一輛汽車擺在畫面中央,急速而來,飛馳而去,一點新鮮感都沒有。而國外的汽車廣告要么意境優美、要么幽默有趣、要么情節感人,真正從內心深處打動人。單從這點來看,國內汽車廣告要走的路還很長。
其三,核心賣點頻繁變換。寶馬鼓吹駕駛樂趣,VOLVO始終強調安全,奧迪一貫突出科技含量,正是因為它們對品牌核心的堅持,才造就了品牌的強勢形象。但大部分國內汽車企業顯然沒有這方面的耐心,廣告宣傳的賣點頻繁變換,今天強調動力性,明天突出外形美,后天又要鼓吹性價比了,如此反復,消費者如何知道“你是誰”?
其四,媒體組合缺乏科學性。汽車廣告投放劇增的直接后果,就是汽車類媒體的畸形繁榮,現在幾乎所有的日報、電視臺、電臺、門戶網站都設有汽車專版或專欄,雜志也把汽車廣告作為重要的收入來源。媒體多了,選擇也就難了,許多廠家在投放廣告時,經常為難。
其五,效果評估難得糊涂。媒體投放成了一筆糊涂賬,廣告效果的評估更是無從說起。廠家的廣告創意、廣告投放乃至整個的市場運作又重新回到了“摸黑走路”的狀態,如此惡性循環,又怎么指望汽車廣告的水平能夠有所提升?
找到病因,并不意味著就可以治病了。汽車廣告只是汽車廠家整體營銷戰略中的一個環節,汽車廣告的所有病因,根子還在營銷戰略之中。
這可是一個大課題了。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