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視角見習記者 唐瑋
中美紡織品摩擦剛從幕前走向幕后,石油行業又熱鬧非凡。原油價格一路飆升38%,中國石油戰略儲備工程也逐漸展開。在能源緊缺,石油成為各個國家戰略要點的大背景下,各種事件也層出不窮:中海油185億美元并購優尼科;中石化25億美元擬競購中亞石油重鎮的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國內首家民營石油公司——長聯石油控股有限公司在被期望與質疑了
3個多月之后,最終掛牌。以上三個事件的共同之處是,都進行得并不順利。
中海油并購優尼科不僅牽動著大洋兩岸的經濟神經,甚至還上升到了“國家安全”的高度。在一些美國國會議員的敦促下,美國財政部長斯諾日前表示,美國政府將從國家安全考慮,對中海油收購案進行審查。相應的,中海油也提交了通知書,要求美方審查。美國專家表示,即使美國政府批準此次收購,中海油也可能由于戰略實施上的問題而失利。與此同時,中石化在其收購前路上更將遭遇勁敵印度公司。
長聯石油則更為艱難,時至今日仍沒有拿到國土資源部、發改委、商務部頒發的至關重要的5張許可證。雖然長聯石油的新聞發言人表示“公司才剛起步,將會在3個月甚或半年內申請”,但從成立大會只有商務部一位處長獨挑大梁來看,長聯石油的發展注定不會一帆風順。對于國內的行業壟斷,特別是在能源緊缺的大背景下,長期在夾縫中生存的民營企業自知“出身不好”,于是“惹不起我躲的起”。長聯石油表示其主要側重于海外找油,希望與大型國有企業以及跨國石油集團合作,在海外謀求生存,避免與國有企業正面交鋒。
長聯石油的遭遇好像與中海油并購優尼科風馬牛不相及,一個是民營企業進入壟斷行業,一個是中國企業進入美國市場,但是遭遇卻相似。美國不能平實公正地看待中國資本進入美國市場,民營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同樣也沒有被平實公正地看待。
我們會驚訝甚至駁斥美國眾議院的“中國威脅論”——所謂“中海油的收購將導致‘戰略資產’配置給中國,該交易將讓中海油獲得優尼科‘敏感的雙用技術’,這些技術可能會有其他商業和軍事用途”,但卻很少反省國內另有一種民營企業對于國有企業的“威脅論”也在上演。一方面是民營企業無論在資金還是技術上都不能與國有企業同日而語,一方面是政令不暢極大阻礙了民營企業的發展。雖然拿著“非公36條”這把尚方寶劍,降低了市場準入的門檻,但“政策面前企業平等”真正成為現實恐怕不是一時之事。最終,長聯石油選擇海外找油,并且認為比進入國內市場更容易,“草根”資本被迫走四方。
如果說民企在國內與國企“分食”市場就如同向百獸之王謀得一張虎皮的話,那么民企在國外就是帶著資金卻仍然在尋尋覓覓的打工者。民企若不優化資產,進入類似科威特、文萊、伊拉克等總體水平較高的國際大市場,承受國際“列強”的無情擠壓,民企生存狀態同樣不樂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