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資源規劃立足于節約和自給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7日 08:32 上海證券報

    周大地:國家能源規劃第一次正式提出把節約能源放在首位,意義極為重大。如果我們不充分重視節能,還是像過去那樣想要多少就得提供多少,這條路永遠走不通

    張洪濤: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能源和重要的礦產資源出現了缺口。要解決這個矛盾,主要的解決途徑應該立足于國內。應該說,我國在資源開發方面還是有潛

力的

    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對能源和資源的需求態勢,而面對能源短缺狀況,我們能做些什么?正值東亞投資論壇開會之際,記者分別采訪了我國資源能耗研究方面的專家、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張洪濤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

    中國資源自給率仍比較高

    主持人:記得上學時,老師和書本上都告訴說,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那時的感覺是自己的國家資源十分富饒,什么都多得不行。但現在,在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發現資源尤其是能源非常緊缺。甚至有人認為,中國地大而物不博,資源長期存在短缺的情況。我想請教的是,地大物博是否還是中國的真實寫照?

    張洪濤:我個人認為,應該充分肯定中國是地大物博的,我們要具體分析,在礦產資源方面,中國是世界上礦種種類齊全、資源總量豐富的少數幾個國家。目前已經發現的礦種,我國一共是171種礦種,已探明礦產資源總量的有158種,礦產地包括沒有開采的,一共有18000多處,其中大中型礦產地以上的有7000多處。中國的煤、稀土、鎢、矽、鉬、銻、鈦、石膏、芒硝、磷鎂礦、銀石、滑石和石墨等礦產資源在世界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全國以礦山企業為龍頭,先后建起了300多座礦業城市和城鎮,帶動了相關的產業。

    2004年,我國主要礦產品的產量原油已經達到了1.75億噸,煤炭19.56億噸,鐵礦石3.11億噸,鋼產量是2.73億噸,十種有色金屬達到了1430萬噸,還有水泥等等。我們國家的煤、鋼和十種有色金屬和水泥產量,都占據世界第一位。

    目前的問題是中國的人口多,人均礦產的占有率比較低,只是世界人均占有率的一半。但是,不能因為這種簡單的對比,就認為中國的資源需求會形成對世界的威脅。我覺得這種觀點是不對的。

    周大地:不可否認,中國的能源對外依存度逐漸提高,去年的石油凈進口接近1.5億噸,其中原油進口1.2億噸以上,現在石油的進口依存度已經高于45%,在2010年以前很可能超過50%。

    但是,中國的特點是一次能源的自給率仍然比較高,達到90%左右,我們的煤炭是自己生產的,石油去年的產量達到1.75億噸,還有水電、天然氣。國內的石油仍有增產的余地,盡管石油進口將持續上升,但是和日本、韓國比較起來,自給程度可以長期保持相對較高的水平。

    可持續發展必須開源節流

    主持人: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討論并原則通過《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04--2020年)》(草案)。《綱要》把節約能源放在首位,要求實行全面、嚴格的節約能源制度和措施,顯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兩位專家對此如何評價?

    周大地:這是國家能源規劃第一次正式提出把節約能源放在首位,意義極為重大。以往的能源規劃常常是先論述煤、電、油,最后才加一句:也要節約能源。新規劃改變了過去以供應為主的思路,這是一條十分重要的、根本性的方針,體現了節能優先的原則。這是一個明顯的進步。

    實際上,我國能源生產方面增長很快,特別是煤炭、電力,原油去年增長2.9%,超過了歷史上的速度。目前我國在進行著大規模的能源建設,去年電力新增裝機5000多萬千瓦,今年有可能達到7000多萬千瓦,這是世界性的紀錄,因為其他國家從來沒有達到這么大的增量。目前的電力投資、煤炭投資、西氣東輸、LNG項目的建設都在加速,能源投資加起來每年是幾千億人民幣。雖然投資非常大,但是從近期能源供應形式來看,仍然存在著短缺的危險,能源建設可能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維持在比較高的水平上。

    中國的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這個增長速度是過去20多年來沒有出現過的。因為現在能源消費的增長速度,已經連續兩年、今年有可能是第三年要超過經濟增長速度。我們現在的能源政策,從安全角度來看,是要把節能優先放在第一,從"十一五"的情況來講,希望能把能源增長的速度明顯地降到比經濟增長速度低一些。

    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如果我們不充分重視節能,還是像過去那樣想要多少就得提供多少,這條道路永遠走不通。雖然過去國家也提出過開發與節約并重,但在實際工作中,在相當多的領域里,節能成為虛設。

    國家可以采取許多節約措施,包括水、電等公用日用消耗品,可以采取分類提價的方式,用經濟手段實現市場調節,使節能能夠真正落實到社會的每一個環節。

    西方國家應對能源緊缺,也是將節約能源放在第一位的。這個節約體現在生產和消費等社會各個方面,西方的節約型社會由此而來。在取得與過去同樣的經濟成就的前提下,消耗更少的能源,這中間存在著極大地可能性,最關鍵的就是提高能源利用率。

    張洪濤:要正視和解決我國目前能源資源短缺的現狀。不能否認,由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和重要的礦產資源出現了缺口,有些缺口還比較大,要解決這個矛盾,主要的解決途徑應該立足于國內。

    之所以有這個信心,根本原因就是我國一半左右的國土資源并沒有完全調查清楚。目前全國完成了1:50000的基礎性的地質調查,僅僅完成了184萬平方公里,只占全國陸地面積的19%。另外,海域300萬平方公里的工作,基本上屬于空白。

    事實上全世界只有三個巨大的、或者世界性的成礦帶,其中有兩個跨過中國,而在這兩個帶上,境外有些周邊國家發現了一大批世界級的特大型礦產,而我們國內相應的勘察程度比較低,我們評估了一下,全國的第一勘探程度,包括空白區的面積有45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陸地面積的一半左右。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西部找礦有希望,另外,東部目前所有的礦山和礦山企業勘探的深度,包括開發的深度,一般都在500米以上。500米以下第二找礦空間,我們還沒有涉及。現在南非、美國、加拿大一些國家依靠科學技術,礦業的勘探和開發的深度已經達到了2000米。從這個角度講,包括油氣資源、固體礦產資源、液體礦產資源、地熱、非金屬,應該說我們還是有潛力的。

    區域合作開發實現共贏

    主持人:從所處的地理位置上看,東亞地區和中國是緊密相連的。因此,相互之間共同開發和合作發展區域內資源,有著良好的基礎。兩位專家是否認同?

    張洪濤:我認為,東亞地區的區域間合作是有基礎、有希望的,東亞地區具有自然資源的優勢,但是怎樣把區域的資源優勢轉變成為經濟優勢,那是東亞各個國家的共同課題。

    目前,我們至少可以做到構筑區域地質,區域的能源資源科學考察的合作平臺先建起來,互相了解,互相溝通。從2003年開始,我們設立了中、俄、哈薩克斯坦、蒙古、韓國五個國家的合作項目,開展1:250萬亞洲中部和地區的構造圖、規律等圖件的編制,2004年啟動了中國和蒙古邊界重要成礦帶的1:100萬的成礦規律研究和編圖,啟動了中朝邊界1:100萬的礦產方面的研究和編圖,還開始了1:500萬整個亞洲地區的亞洲地質圖,而且亞洲地質圖分成幾個小組,中國一個組,俄羅斯一個組,伊朗一個組,還分北歐、東北亞、中東、歐洲和非洲臨界地區,中國和朝鮮等等,五個片區進行全面合作。

    另外,還有對于能源和資源的風險勘察的投資將要大大地擴大,合作將有更加強化的趨勢。最近兩年里,我們受商務部有關部門的委托,已經開展了對柬埔寨、緬甸、老撾等國家的援外的地質考察任務,受到了合作國的歡迎,而且下一步就要為雙方的礦產資源、礦業規劃、投資開發等等奠定基礎,現在正在進行合作框架的建設。2005年,在東亞地區我們跟有關國家的合作又有所擴大,而且可能步伐要更加加快。

    因此,我提出三條建議:第一,讓我們共同努力營造資源和能源開發一體化的區域與市場環境;第二,構筑東亞礦產品供應的地緣格局。在區域資源開發上加強相互合作,揚長避短,實現資源、資本和技術優勢的互補,推進區域性的資源貿易、礦產品供應的共同市場的并存,變資源領域的互相競爭為共贏和共生,共同抵御來自區域外的各種沖擊;第三,創建協作開放的礦業開發的技術平臺,建立完善的區域礦業資本市場,創建開放的平臺,最大限度的開發和利用區域內的資源,建設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綠色礦業,激活區域的經濟潛力和技術創新潛能,推動區域經濟融合,贏得區域的共同發展。

    周大地:東亞面臨的能源問題,是對過去世界能源市場以歐美為主提出了新的挑戰。目前,美洲和歐洲能源消費基本上達到飽和的程度,增量比較低,所以東亞已經是最大的能源輸入地區。從地區平衡上來看,東亞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程度比較高,而且本地區的能源合作框架沒有形成,還是在各干各的,從設施上,從貿易上,從開發上,從戰略上,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所以,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要改善和創建東亞的能源合作和安全框架。

    今后面臨的挑戰不是能源資源的問題,而是如何改善和擴大市場問題。能源合作和其他的一般的投資是不一樣的,能源投資數量大,一般都有戰略性、長期性,所以要求比較好的政治互信和很好的安全保障框架。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