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白條子”掀開農村金融風險一角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6日 09:43 經濟參考報

  因農村信用社一名外勤代辦員的猝死,安徽利辛縣紀王場鄉116戶農民123萬元的巨額“存款”突然成了一筆“無頭爛帳”。因無法兌現“血汗錢”,這批農民生活舉步維艱,多次集體上訪,還有一名儲戶出現“棒殺親子”的家庭悲劇。

  記者最近在皖北農村的利辛、靈壁等縣農村調查時發現,一些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等金融部門信貸員以“白條子”高息、非法攬存的現象非常普遍,一些金融代辦員甚至吸儲
不上賬、挪用農民存款、放高利貸,農村金融有累計爆發的危險。

  農信社代辦員猝死暴露百萬“無頭賬”

  引爆糾紛的是紀王場鄉信用社代辦員馮立亞,1991年以來他以“白條子攬存”的形式吸納了大批農民存款。2003年11月隨著馮立亞因病猝死,116戶農民在信用社百萬元存款突然成了“無頭帳”。為兌現百萬元“存款”,1年多的時間,農民們到縣信用聯社、縣信訪局、省信訪局、省銀監局、公安廳上訪500余趟,得到的結論卻是,“收條”或未蓋章的存款單不具法律效力,不能成為存款依據。馮立亞非法攬存,屬于個人行為,與信用社無關。

  這批農民們向記者出示了他們保留的“存單”:“今收到周華貴4000元,月息6厘”“今收到馮春良款20000元,年息1分”“今收到馮春彬款6000元”……這些存單都是些發黃的“白條子”,沒有任何業務公章,甚至連個人印章都沒有,落款人都是馮立亞。

  記者了解到,1991年至2003年間馮立亞共吸收紀王場鄉及其周邊鄉鎮群眾存款183筆共123萬元,其中給存款群眾出具無業務公章的信用社存款單14筆計款18.57萬元;白條115筆105萬元。這筆未兌現的存款的時間主要集中在2003年,涉及116戶農民。基本都是在高息攬儲,最高的利率達到每年2分。”

  因兒子把結婚的6000元存給了馮立亞,年逾古稀的四旦橋村農民王光明一氣之下失手把兒子打死,談及此事他不免老淚縱橫:“錢拿不回來,兒媳娶不上了,兒子也死了,馮立亞、信用社害得我家破人亡。”

  誰在縱容畸形農村金融市場?

  利辛縣信用聯社主任陳大偉說,“馮立亞個人行為與信用社無關”。縣委縣政府的調查結論是,馮立亞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但因其案發前死亡,已不具備立案條件。目前共清出他人從馮立亞處借款、收款條據96張,計款19.7萬元,另外103.7萬元去向不明。

  農民們無法接受這樣的結論,他們氣憤地說:“馮立亞在信用社工作了30年,他攬存的款是否交給信用社,信用社都不清楚,這哪里說得過去?即使是馮立亞私存私貸,也是信用社長期縱容、疏于管理的結果。”

  記者了解到,利辛縣有26個鄉信用社,高峰時期代辦員達到200多人,目前還剩下110人。有業內人士推算,按照每村20萬到30萬元的規模,這些代辦員經手的存貸金額超過億元。但陳大偉強調,紀王場的“白條風波”只是個案,“代辦員的職責范圍有嚴格的定位,是協助信用社攬存、進行資信調查和催收貸款,這么多代辦員目前我們只發現有馮立亞在非法攬存。”

  記者了解到,去年利辛縣信用社存款9.4億元,貸款8.2億元,不良資產達到6億,占到總資產的七成多。

  調查中記者還發現,除農信社外,面向農村的郵政儲蓄、農行為了方便農村儲戶,也存在高息攬儲等各種不規范行為,代辦員制度在淮北農村普遍存在。近日安徽碭山縣也因代辦員的不規范行為引起了一場訴訟。該縣郵政儲蓄代辦員薛宗勇,盡管已被清退,卻一直在非法攬存。薛宗勇說:“非法高息攬存在農村已是潛流洶涌,郵政局下攬存任務,代辦員拉了客戶,按比例拿些提成,風險很大。”

  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刻不容緩

  目前紀王場鄉農民已經與鄉信用社進行了兩場訴訟,均被判敗訴。各相關部門均認為,該事由馮立業個人承擔全部責任,但基于他已死亡,事情只能不了了之,農民也只能自認倒霉。

  農村問題專家何開蔭認為,長期以來農村金融市場明顯的監管真空,是造成這場金融風波的根本原因。如果長此放任,農村金融累計風險一旦集中爆發,勢必影響整個農村的穩定。為改變這種狀況,何開蔭建議:首先在農村建立起全方位的金融監測體系,防范借貸風險。改變目前對農村民間借貸市場的監管,處于地方政府不管、金融部門難管的尷尬境地。應該通過統計局農調隊或農村金融監管組織定期采集民間借貸活動的有關數據,及時掌握民間借貸的資金量、利率水平、交易對象,為有關部門制定宏觀政策提供數據支持。同時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制定《民間借貸管理條例》,將其納入金融監管范圍,明確高利貸的概念、性質和范圍,正確引導規范民間借貸。同時可在民間借貸活躍的地區設立相應管理機構,為借貸雙方當事人提供咨詢和指導,并對因借貸引起的糾紛進行調整。

  另一方面,國家也應加強對金融機構自身的監管力度。從紀王場鄉事件看,農村基層管理混亂問題,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許多代辦員自身缺乏金融知識、素質較差,有的甚至是文盲,根本不具備從業條件,金融機構絕不能對他們不規范行為甚至非法行為大開“綠燈”。

  作者::陳先發 沈翀 儲葉來

  (來源:經濟參考報)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