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部委專題--商務部 > 正文
 

中國家電業格局變化趨勢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5日 08:57 商務部網站

  

  得了重要的地位,并且已經登上了亞洲的霸主地位。小天鵝、科龍、春蘭、榮事達、格力、格蘭仕、新飛和海爾等8家已經擠身于亞洲20強,空調、冰箱、洗衣機占據世界市場的1/5。中國家電正在向全球家電的龍頭挑戰。

  

  而與此同時,中國國內家電業的格局正在變化,并購風起云涌,大有向外必先安內之勢。

  

  一、

  

  新一輪繁榮即將出現

  

  

  今天,中國家電業已經走出了前幾年的不景氣和資本紛紛流出的頹勢,行業出現了整體復蘇跡象。經過10多年市場洗禮和整合的中國家電企業,在未來3年至5年內將迎來新一輪的行業繁榮期。

  

  中國家電業整個行業的復蘇時間要比其他行業短,而且家電業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和變革本身縮短了行業的發展周期,使行業從興邊-成長-成熟-衰弱的周期日益縮減,這一縮減有利于延長行業復蘇和快速發展的時間。

  

  從社會容量看,光白色家電(冰箱、空調、洗衣機)就有1500億元左右。同時,中國家電業的世界級巨頭也在崛起,如2003年,海爾的全球銷售收入已由1998年剛剛開始明確國際化戰略時的191億元人民幣上升到720億茫人民幣,其中海外銷售就達到100億元。

  

  中國家電協會預測,中國家電市場近5年將保持5%至8%的穩定增長。

  

  所以,盡管西門子家電的中國區,總裁蓋爾克曾預測,未來中國家電產業的利潤率甚至低于銀行的存款利率,但西門子并沒有因此放慢進軍中國市場的腳步。在西門子的戰略里,未來幾年內,其在中國的產品線要做到與西門子德國總部一致。

  

  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外資家電巨頭都在尋找合適的方式搶占中國市場。2004年早些時候,日本松下在杭州動工的工業園更是引人注目-1000萬臺各類家電的產能、19億元投資。

  

  二、

  

  產業集中度正在提高

  

  

  近幾年來,中國的資本狂人顧雛軍頻頻揮舞并購大旗,2003年5月收購科龍,接著拿下杭州西泠,同年12月,又把南京伯樂兩條產能達50萬臺的無氟冰箱生產線和廠房等硬件收入懷中,形成了1000萬臺冰箱的生產能力,單就產能而言,已經坐上全球制冷巨頭的寶座。2004年10月28日,又收購了中山威力電器,把腳踏入洗衣機行業。

  

  另一家電巨頭美的則大手筆整合空調市場。其2005年銷售目標確定為1000萬臺,其中內銷600萬臺,外銷400萬臺,實現銷售收入180億元。

  

  為達到這一目標,美的開始大規模并購。2004年11月,廣州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將其所擁有的全部42.36%華凌集團股權賣給美的,后者成為華凌的第一控股股東。此次股權交易總額達2.34億元。

  

  對此,美的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何享健表示,美的收購華凌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繼續做大做強制冷產業。此前的2004年6月3日,在“美的·東芝開利空調事業合資合作簽約儀式”上,何享健勾畫了美的的未來圖景:2004年,美的將實現銷售收入300億元,力爭到2006年實現銷售收入500億元。

  

  何享健的武器是“通過收購兼并等各種途徑實現相關多元化發展”。而將美的制冷、蕪湖制冷、武漢制冷、商用空調等美的股份公司下屬4家子公司各20%的股權轉讓給日本東芝開利株式會社,就是美的為此下的又一步棋。

  

  “中日美三國各自最強的空調制造企業結成的戰略同盟,必將改變全球制冷產業的格局,”何享健信心十足,“可以預見,一個全球最大的空調制造基地,一個新的世界制冷王國必將在中國誕生。”現在,美的的目標是進入全球制冷產業前三強。

  

  民企巨子斯威特也正通過購并,成為洗衣機行業中的大鱷。

  

  2004年9月6日,斯威特掌門人嚴曉群悄然出現在濟南,與小鴨集團簽訂了一紙重組其洗衣機主業的協議。此前,斯威特于2004年2月份吞下中國最大的洗衣機生產商和銷售商無錫小天鵝集團。

  

  根據嚴曉群既定的戰略規劃,斯威特將專注于白電行業,以小天鵝和小鴨為核心,逐漸形成800萬臺的洗衣機產能,占領國內市場40%以上的份額,打造成世界知名的洗衣機品牌。

  

  斯威特重組小天鵝,一度被業內人士質疑其目的不純,有資本炒作之嫌,而此次拿下已經“退市”的小鴨,似乎明確地向外界表明:斯威特并不是傳言的資本炒手,企業到手就賣,而是的確想在白色家電領域有所作為。

  

  很明顯,2004年,當國內大量急于找尋利益出口的資本在車市和手機市場的開拓中紛紛遭遇滑鐵盧后,在2004年就要結束時,又找到了新的戰場。那就是中國家電業。

  

  而中國家電業的主力產品彩電在逐漸向平板、大屏幕、高清等高技術領域轉化后,國內企業能夠獲得利潤的空間也越來越薄,但白電產品目前的發展狀況相對來說,則還比較容易滿足國內家電制造企業的利潤需求。所以,今年TCL、海爾等不約而同地把新一輪巨資投向了洗衣機市場。

  

  與并購相伴而來的是中國家電業產業集中度的迅速上升。如根據國家信息中心和中國家電網發布的《2004冷凍年度空調市場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04年冷凍年度中,中國空調品牌由150多個減至96個,淘汰率超過三分之一。其中,排行前10位的品牌占到總市場份額的七成以上,排行25位以外的71個品牌只能在不到3%的市場份額中廝殺,因此未來的行業淘汰將更加殘酷。

  

  日本家電企業在70年代就已經完成了并購整合過程,又經過10年沉淀才剩下東芝、松下、索尼、日立這些業界巨頭,中國家電產業格局變化也正在慢慢翻版日本,但成長時間并不會比10年短。

  

  所以,中國家電業的整合大潮才剛開始,產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

  

  三、出口的瓶頸必須突破

  

  美的集團有個夢想:到2006年,成為銷售收入500億元,形成下轄2-3個支柱產業、3-5家上市公司、4-5個知名品牌的綜合性、國際化的產業集團。

  

  但目前,美的集團的總資產僅90億元;2003年,美的集團銷售收入僅175億元。

  

  這么大的銷售提升,光靠國內市場顯然是消化不了的。而事實上,中國家電巨頭們整合國內市場的用意之一就是占有盡可能多的資源,同時出擊國際市場。如今,僅格力、美的、海爾和科龍四大空調品牌已經喊出2005年近4000萬臺的產銷量目標,“這已經接近國內空調市場的總量”,分析人士說。

  

  為此,新一步的爭奪目標是海外市場。如今,海外銷售已經占據各個企業銷售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而從未來兩年的趨勢看,這個數字還要被近一步放大。有業內人士估計,在未來的2005年,中國僅空調出口就會達到3800萬套。顧雛軍更是放言,將在2006年實現冰箱2000萬臺產銷量,其中大部分依靠為國際巨頭貼牌實現。

  

  “外銷的一個作用就是利用產能,產能利用得越多,利潤就越多。”顧雛軍稱,科龍已經擁有了800-900萬臺冰箱的生產能力,以及大約500萬臺空調生產能力,僅在國內市場根本無法消化。

  

  目前國內企業產品出口,主要依靠來自跨國公司的海外OEM訂單,自有品牌的出口聊勝于無。由于國內市場極度飽和,外銷渠道為各企業所爭搶,OEM已經成為國內家電企業寄予厚望的收入來源。同時,由于國內家電業多年來寄望通過不斷擴大規模來贏得成本優勢,因此庫存積壓嚴重,因此,走向國際成為一個非常現實的選擇。

  

  如目前全球彩電市場容量大約是每年1.6億臺左右,其中最大的市場中國大約有4500-5000萬臺;第二大市場歐洲,容量大約是3500萬臺;美國是第三大市場,容量約3000萬臺左右;其他市場約為5000萬臺。目前中國彩電企業全部產能約為8000萬臺,國內市場容量近5000萬臺。也就是說,中國彩電行業總計約有3000萬的產能必須通過出口來釋放。

  

  但美的集團一位高層總結了中國企業海外擴張的3點致命傷:第一,所有中國企業都不是特別理解對方真正需要什么;第二,中國企業沒有品牌影響力;第三,產品同質化嚴重。

  

  由于要拼命出口,中國家電企業還不得不接受一些苛刻條件。一方面,無法保障自己的品牌,據介紹,如今美的出口產品中自有品牌占25%左右,絕對數量在增加,但比例在下降,這不是一個好事情。另一方面,不得不承擔起較高的應收帳風險。越大的買賣就越不可能開信用證,更不可能開現金,如果把自己保護的很好,市場也會離你遠去。據報道,已經有一些企業正在深受海外應收賬款拖累,沒有壞賬只是“運氣好”。像中國的彩電巨頭長虹就曾被美國經銷商拖欠巨額貨款。

  

  自望2002年起,國內彩電大佬們就放出了“進軍國際”的豪言:長虹要做世界彩電大王,產能突破1600萬臺;TCL的目標是做世界級企業,2010年前年銷售收入突破1500億元;創維更出豪言2007年成為全球彩電行業的第一名,出口800萬臺。然而,兩年之后,國內彩電企業則陷入了歐美對華反傾銷的泥淖,彩電出口一度不暢。

  

  對于家電企業而言,彩電反傾銷只是海外家電貿易壁壘的一個樣本,其影響極有可能波及家電全行業。目前已經有一些技術壁壘在制約中國家電產品的出口。而且,按照目前的出口增長速度,很可能到了2007年時,海外市場增容有限,造成出口幅度減緩。

  

  作者:錫士

  

  商務部 研究院 《中國外資》 2005年 第4期

  

  (信息來源:貿研院子站)

  

  文章類型: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