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2004—2005年世界石油市場形勢
這一部分是論述2004-2005年的石油市場形勢,警告反對阿拉伯人和阿拉伯石油公司的運動將更加兇險。
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世界石油市場發生了三個重要變化,第一,原油價格升至創紀錄的高;第二,一些海灣國家重要行業發展突出;最后,對安全的擔憂籠罩著海灣石油工業及其在地區和世界范圍內的反應。2004年的發展變化將為本地區和世界石油工業帶來單一或綜合的、巨大的和長遠的影響。
可以補充說明的是油價上升并不是突然的事件,此前在石油領域發生的一些重要變化導致了油價達到創紀錄的高度,2004年中期令國際經濟政治界關注的背景有兩大基本要素,其實在四年前就已經出現。
第一,為了穩定歐佩克一攬子油價在25美元一桶的水平,歐佩克控制石油市場的政策成功。這是本世紀頭四年的事,實際上2000年至2004年間,歐佩克一攬子油價平均達25.5美元左右,這種政策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為了避免1998年和1999年一季度石油價格的崩潰。為了滿足政府越來越多地用于提高生活、退休者工資、安全支出和統治階層的高額專項費用所需要的高額石油收入。
第二,也許最重要的是歐佩克以外的產油國每年以10%的大幅度增加在石油勘探、開采、生產方面的成本,更何況在大型油田發現、彌補石油生產和滿足未來對石油的需求方面所帶來的失望,我們發現非歐佩克產油國在最好的情況下日增產不超過100萬桶,而2004年所增加的新的需求日平均超過了200萬桶。
盡管石油界發生了這些新的重要因素,但2003年二季度至2004年一季度業界對油價仍持悲觀的看法,這種心理狀況為石油市場的交易投下了陰影,從而導致了在2004年二季度確定漲價的政策,使美國平均油價達創紀錄水平,每桶超過了42美元。
國際能源署、美國能源部能源情報局和歐佩克秘書處在2003年二季度的所有預測均顯示,在目前全球石油生產狀況下,在對全球經濟增長悲觀預測下,2004年國際市場對原油需求下降,確切地說是在2004年第二季度日均需求將比第一季度減少200萬桶至250萬桶。在這三個最重要的專業機構共同預測情況下,紐約石油市場的投機商們大量拋售在手合同的石油,認為油價下跌,歐佩克最關心的是大量超配額的極限生產政策,而不是對石油價格的支持。
但第一個重大的突變是在2003年9月24日維也納召開的例會上,歐佩克部長們決定每天減產90萬桶,由日均2540萬桶降到2450萬桶,這一決定是為了保持工業國家當時的商業儲備水平,使其不能獲得大量的原油而對油價產生消極影響,也是為了再次達到市場的供需平衡,具體地說是在歐佩克尤其是海灣產油國在2003年上半年為了彌補伊拉克、委內瑞拉和尼日利亞的石油減產而增加產量后再次減產。
歐佩克9月底會議不久,原油市場發生震撼,投機商們和投資基金會虧損數百萬美元,因為他們對未來的測算是錯誤的。自那時起,原油市場嚴厲地監視著歐佩克部長們的行動、言論、決議和對形勢的根本反應,代替對減少長期石油投資的是投機商們反過來購買這種碳氫化合物,并使購買活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美林集團在其2004年5月17日發布的能源消息中估計,投機商們所購買的總量超過了1.31億桶,超過了平時所購買量的一倍。投機商們的行為導致了油價的升高。同時,這一過程也反映了投資市場的看法和預測。盡管歐佩克就充分供應原油、滿足各公司需求、市場不會發生缺貨等作出了各種保證,但仍然有擔心,害怕政策變化和安全問題會導致石油供應短缺,從而導致油價上漲,害怕他們的利潤受到影響。
這里突出的問題是,影響投機商們的一致行動和賭博油價上升及以數十億美元冒險的因素是什么?當時的快速答案是他們認為伊拉克發生重要事件,導致石油中斷;在沙特發生的恐怖事件是擔憂和炒作的背后因素。
但答案是,盡管對安全形勢的擔心或許有所夸張,但石油市場上還有一些其它基本因素推動著油價走高。
一、對原油需求增長
近期對原油的需求比前幾年突然增加,以前每天增加約100萬桶或不足100萬桶,但2004年頭幾個月顯示,全年每天增加約200萬桶,甚至更多,其增加的約50%來自美國和中國。
2003年中國對原油需求約增長了10%,每天需求達到560萬桶。預計中國2004年每天需求達650萬桶原油,增長達12%。同樣,世界經濟的好轉是對原油需求增長的另一原因。據悉,世界經濟好壞,對原油需求增減要在6個月后顯示。
除沙特和阿聯酋外,大部分擁有配額外原油生產能力的歐佩克國家情況逐漸惡化使問題更加嚴重。眾所周知,世界上大部分原油生產國系非歐佩克成員國,其產量持續處于極限狀態。這些國家不具有市場處于危機時的彈性能力,當前正處于這種情況。
至于歐佩克成員國,該組織的歷史清楚地顯示,在油價高漲時,成員國不顧該組織內的配額協議,以最大的能力進行生產,其原因是:第一,有關國家為了盡可能利用高油價的機會最大限度地獲取原油利潤。第二,一些世界性的大公司盡力為其煉廠和商業儲備獲取必要的數量。
二、過剩的能源生產能力減少
2004年初以來這種形勢越來越嚴重,能源界觀察家們都很清楚,除沙特和阿聯酋外,大部分國家都全力進行生產。但專業機構的各種統計和預測都顯示,2004年春季對原油需求可能下降,之后2004年頭兩個月歐佩克組織很關心在春季到來和價格崩潰之前把過剩的產能從市場上撤出,這種擔心一直持續到2004年3月31日歐佩克維也納例會時。歐佩克認為春季需求將減少,為了保持供需平衡,2004年2月10日在阿爾及利亞會議上決定減少生產配額。
奇怪的是在形勢發展中,歐佩克在3月底堅持減少生產配額,盡管當時油價上漲到了34美元一桶,各成員國的信息指數顯示需求可能大減,因此應該預先減少供給,盡管當時都知道各國都不顧生產配額生產,而油價不是在降而是在上升。需要指出的是歐佩克秘書處和國際能源署都對當時100萬桶左右的數字持有保留,亦即這種估計可能有錯。現在已經很清楚,錯誤都是在對原油需求的估計上。
還有一個問題是美國本身的煉油能力,大家都知道,大約25年來美國沒有建設新的煉油廠,雖然美國對石油產品需求在增長,如對汽油需求每天超過了800萬桶,這在世界上是最高的。美國的煉油公司憑借對煉廠的改善,或通過進口(每天約150萬桶的各種汽油)。但防礙建設新煉廠的大問題是各種環保法律問題,過去10年間虧損不斷,利潤不大,使他們很難建設新的煉廠。
值得指出的是,沙特石油大臣納伊米在美國作報告時提出建議,由沙特的阿美公司在美國建設新的煉油廠,為解決這一問題作出貢獻。由于法律和環境方面的困難防礙這一項目的實施,美國的觀察家排除了這一建議實施的可能性。
三、油價上漲的影響
油價上漲自然而然受到產油國的歡迎,考慮到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和國際石油工業的貨幣─美元與世界其它貨幣之間的差別,如2002年美元對歐元貶值約5%,2003年美元貶值約16%,我們發現今天原油的真實價格為20多美元,而名義價格在30―40美元。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原油價格上漲是由于需求增長的結果,而不是在供給方面出了問題,也意味著油價上漲對全球經濟通貨膨脹的影響下降。此外,油價上漲也是美國汽油消費增加的壓力所導致的結果,影響著美國的原油價格,美國原油價格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世界原油價格,亦即油價上漲的主要原因之一來源于石油產品市場,而不是原油本身。因此,這次不能責難歐佩克組織。我們也確實看到,有關消息和石油界專家們沒有把油價快速上漲的罪過歸于歐佩克組織。
但美國和歐洲政治負責人卻有意無意地歸罪于石油生產國,說是歐佩克必須增加生產,認為市場上缺少原油,或煉油廠沒有滿負荷工作,或說公司需要原油,但找不到誰供給,把歐佩克當做歸罪的對象,而不是西方國家的工業政策、環境政策和稅收政策。這在世界石油工業界已是眾所周知的事。當歐洲國家和日本允許對石油產品征收約70-80%高額稅收的時候,最終還是由消費者支出。對于消費者和原油進口國來說,重要的不是價格上漲本身,而是上漲的速度和突然性。因為它影響國民的家庭計劃,影響國家的國際收支,擔心發生突然缺供,發生突然中斷和推遲供應,從而在電力和汽油方面影響國家的公共生活。
對于石油生產國來講,盡管近期內財政收入大量增加,但害怕影響工業國加快能源替代產品計劃的實施,確切地說加快研制發展混合燃料汽車,交通部門是用油集中的部門,這一部門任何使用能源替代產品的意向,都將對今后對汽油需求產生長期的消極影響。
國際能源署2004年5月3日發表的題為“高油價對世界經濟影響的分析”的研究報告指出,長時間的25-35美元一桶的高油價在頭兩年內將影響西方工業國國民收入總值0.4%,通脹率將增長0.5%,失業率也將提高。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它們越來越多地依賴進口和使用石油,它們沒有辦法和足夠的可能使用石油替代產品,在一年內油價上漲10個美元的情況下,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國民收入總值將影響0.8%,對最貧窮的國家的影響達1.6%。
與1991年相反,2003年的占領軍避免了對伊拉克石油設施的打擊。
四、歐佩克的政策
為了避免對歐佩克國家特別是海灣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多的批評,做為一項新政策,為了連續對市場進行監督,歐佩克部長們于2004年6月3日在貝魯特會議上一致決定,分兩個階段增加原油產量,一是從7月1日起每天增加200萬桶的產量,二是從8月1日起每天再增加50萬桶原油,以達到每天增加250萬桶原油的總量。
實際上,這次增加配額使其總量上相當于當時實際的產量,換句話說,這一決定是從來自市場現有的實際情況。
一段時期以來,大部分石油生產國都以其最大的生產能力生產原油,貝魯特協議是將實際產量給予官方承認的性質。
這里唯一區別的是沙特在貝魯特會議之前宣布,它將其4月份每天830萬桶的產量在6月份提高到910萬桶。阿聯酋也宣布,每天增產40萬桶,這是在4-5月份為維修達斯島的天然氣設施關閉了一些海上油田而減產之后。其它國家如利比亞,決定將其4月份每天145萬桶的產量提高到6月份的160萬桶,這是利比亞當前最大的生產能力,也是為國際市場增供原油做的貢獻。由于這項政策的結果,歐佩克2004年6月原油總產量每天達2800萬桶至2900萬桶,而歐佩克成員國的生產能力為每天3100萬桶。也由于這項傾銷政策的結果,使2004年中期的原油價格由42美元一桶降至30美元。
貝魯特決定的重要性在于當一些人忽略它的時候,它把事實顯示了出來,就是在市場需要供給的時候,歐佩克為了穩定價格,執行一項旨在向市場增供的政策。但歐佩克這次的問題更大更廣,而全球需求增加,各種汽油短缺,在美國市場引發了一系列不安,反應了價格的波動,投資基金會的投機商們執意購買包括原油在內的原材料,而不在市場上購買股票和證券,推動著油價向更高水平發展。最后中東政局的動蕩,使煉油廠老板們擔心原油供給可能隨時中斷。這在6月下半月確實發生了,當時伊拉克北部和南部的原油輸出管道被炸,伊拉克停止出口原油達一個多星期。
五、海灣的石油工業
高油價導致把注意力集中在世界原油市場的供需平衡上,擔心海灣國家繼續不中斷地增加原油供應的可能。這些消息掩蓋了海灣國家油氣工業的重要變化,而海灣石油工業在這一時期確有三個突出的重要變化,即天然氣工業大規模擴建,增加原油的生產能力,探索本國石油公司執行同國際石油公司交往的新政策的途徑。
海灣國家迎來了發展時期,在電力上應該擴大對天然氣的依賴,為石化工廠和重型工業(如煉鋁、鋼鐵和水泥工業)提供充足的電力。目前沙特和阿聯酋擁有豐富的石油伴生氣,而卡塔爾北方氣田擁有豐富的天然氣,是世界上儲量最大的氣田,巴林目前擁有足夠其消費的天然氣,并可供其今后消費的自然增加。
但是除卡塔爾外,大多數海灣國家所面臨的一個難題是,隨著電力消費的增加和大量消費天然氣的新工廠的建成,海灣國家需要更多的天然氣,而其石油生產水平近期幾乎固定未變,對天然氣的需求目前和今后將增長很快,為了獲得新的天然氣資源,從現在開始對其進行規劃是很有必要的。為此目的,需要借助于天然氣的兩種基本來源:
第一種來源是勘探開發天然氣氣田,向分離站供應伴生氣,將天然氣從石油伴生氣中分離出來。這一工作沙特阿美石油公司(Aramco)正在進行。此外,沙特石油部已經與歐洲和亞洲的世界性公司簽定了協議。值得指出的是,沙特的這一戰目標是其供國內對天然氣的利用,沙特現在沒有出口天然氣的計劃。
卡塔爾從九十年代初開始就努力開發北方天然氣田,供國內工業使用其巨量的天然氣資源。但卡塔爾更重要的是出口其天然氣。卡塔爾政策的特點是通過向亞洲、歐洲和美國等國際市場出口液化天然氣,實現天然氣使用的多樣化。通過管道網即海豚計劃向周邊國家出口天然氣,海豚計劃將卡塔爾天然氣輸送到阿聯酋,或者向卡塔爾國內石化工廠供應天然氣,卡國內的石化工廠在不斷增加。同時,將天然氣轉化為符合新的環保標準的液體,將這種液體與其它石油產品混合,以提高其質量。卡塔爾于2004年已開始建設第一座這樣的工廠。
第二種來源是通過從周邊國家進口獲得天然氣。一段時間以來,海灣合作委員會試圖為成員國建設天然氣網,但沒有效益。而目前所進行的是海灣兩個國家與鄰國相聯。
在這方面已顯示曙光的第一項目是海豚計劃,將卡塔爾天然氣輸送到阿聯酋。為此,在卡塔爾北方氣田已經開始開發專門氣田的工作,同時購買用于鋪設兩個國家之間的海底管道,但阿布扎比與迪拜酋長國之間尚未簽訂合同,合同將確定為每個酋長國輸送天然氣的數量和天然氣的價格。將卡塔爾天然氣輸送到阿聯酋其它地區有了希望,現已經建設了幾個海水淡化和發電站,值得指出的是阿聯酋現臨時從阿曼進口天然氣,直到從卡塔爾進口為止。
預計科威特未來將從鄰國進口天然氣,科威特沒有單獨生產天然氣的氣田。因此,科威特現在電廠和其它工廠中使用的是石油產品。科威特現正在與伊拉克、伊朗和卡塔爾商談進口天然氣問題,雖然談判取得一定進展,但由于多方的政治原因,至今尚未簽訂最終合同。(待續)
(信息來源:駐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經商參處子站)
文章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