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本土提供的就業崗位相對較少,新成長勞動力的初次就業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矛盾相互交織。10萬左右的城鎮失業人口,92萬農村富余勞動力將何去何從?”在自治區政協八屆17次常委會議上,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金曉昀和調研組提交的一份關于《統籌解決城鄉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調研報告,再次揪動了所有與會政協常委心。
寧夏農村富余勞動力和城鎮失業人口過百萬
目前,寧夏農村富裕勞動力約92.9萬人,每年畢業的大中專學生約1.6萬人,有就業能力需要就業的城鎮勞動力約9萬人,而城鎮每年可提供的就業崗位只有4.5—5萬個,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只有30萬個左右。到2010年,我區人口將增加到635萬左右,屆時有100萬左右的農民成為市民,按照63%的人口為勞動人口計算,將有60—65萬人口需要轉移就業。同時,外地農村勞動力來寧夏務工人員也可能達到14萬左右。其他新增勞動人口也不少。勞動力總量供求矛盾突出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的突出問題。
勞動力培養方向上存在誤區,有技術的“藍領”工人稀缺。與全國相比,我區62.78%的勞動者手教育程度僅是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或是重學歷而忽視了職業技術教育,一些大中專學校專業設置與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脫軌,致使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偏低。下崗失業人員年齡偏大,職業技能不高或是技能不能滿足其他轉崗需要等導致再就業困難、就業率偏低。
政協調研組認為,現階段,政府財力物力難以保證城鄉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所需資金;一些部門對有關政策仍無法落實到位,如高校畢業生落戶政策和自主創業有關政策沒有完全落實到位以及取消農民工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保障其子女接受教育的權利等等;另外,有些政策的實施涉及部門多,致使政策配套推進緩慢;現有法規政策執行不力,致使一些用人單位不參加社會保險。此外,農村勞動力轉移還存在著體制性和素質障礙,大中專畢業學生就業環境不寬松,勞動保障執法檢查力度亟待加強。
委員為如何走出就業再就業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困局出實招
政協調研組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寧夏面臨著城鎮新增加勞動力就業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三個方面矛盾交織的困難局面。要擺脫這個困局,政府必須進一步明確自身在統籌城鄉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中的職能定位,走出一條符合寧夏實際和市場規律的政府統籌解決城鄉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路子。
完整宏觀經濟政策,從根本上增加就業崗位。比如大力發展社區居民服務業,擴大和吸納就業空間;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開發新的就業增長點。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實際情況,研究實行不同的就業政策,推廣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
完善就業市場服務體系,建立市場服務體系,建立市場導向就業機制。打破部門分割、城鄉分割,將現有的自治區級就業市場資源整合為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統籌高級人才、外來務工、本地求職等不同層次的需要,做到一場多能、一場多用、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營造人力資源市場發展的良好環境,推動各類用人單位,尤其是國有企事業單位全面進入市場招人選人;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統籌城鄉就業的重要內容,納入人力資源市場范疇,并延伸到鄉鎮、街道和社區;加快就業市場信息網絡建設,完善區、市、縣、鄉四級信息網絡,提升服務功能,暢通人力資源和信息共享渠道。重點是解決非公有制經濟企業就業人員包括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問題。目前,從事私營個體經濟的人員有27.7萬人,但參保人員僅有4萬人,約占這類人員的14%。這種情況不利于更多的勞動者,包括大中專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從事非公有制經濟。只有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才能從根本上穩定這類人員的就業問題。與此同時,對于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應該與城鎮就業人員一視同仁。
之外,還要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力度,提高勞動者素質;做好普通大中專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實施積極的再就業援助制度,解決下崗和失業人員就業問題;加大勞動監察力度,規范用工制度。
(信息來源:寧夏地方商務之窗子站)
文章類型:
|